陈雪姣,孙桂芝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心外科属于医院中非常重要的科室之一,该科室患者具有危、急的特点,并且患者住院时间相对较长,因此给予心外科住院患者实施科学的护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1]。基于此,本文以124例心外科住院患者为调查对象,探讨在进行护理工作中采用人性化护理方案的应用价值。
本研究对象选取我科2017年11月~2018年10月就诊的124例患者,按照患者住院顺序采用随机函数法平均分为A组(n=62)和B组(n=62),A组男性为35例,女性为27例,其中患者在年龄下限为5岁,年龄上限为68岁,平均年龄(39.25±10.73)岁;B组男性为36例,女性为26例,其中患者在年龄下限为5岁,年龄上限为70岁,平均年龄为(40.33±10.80)岁。对2组心外科住院患者一般资料进行分析,P>0.05,具有可比性。
对A组患者进行传统护理,主要护理内容为入院常规检查、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变化、术前指导、术中护理、术后干预以及早期康复护理等。对B组患者采用人性化护理干预,主要护理方案为以下步骤:(1)在环境护理中增加人性化护理观念,为患者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治疗环境,保持室内温度在22℃左右,湿度控制在55%左右,按时对病房进行清理、消毒,避免出现感染现象,同时还需要减少病房内医疗设备的噪音,保证患者拥有充足的睡眠时间;(2)人性化心理疏导,在此过程中护士需要主动与患者及家属交流,为其讲解疾病的诱发因素和影响因素,并为患者及家属详细解决治疗过程中存在的疑问;(3)术前人性化护理,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讲解手术的方案、流程、目的,以此起到提升患者治疗信心的效果,并指导患者采用正确的方式咳嗽,有利于痰液排出;(4)术中人性化护理,为了有效降低患者手术过程中抑郁、焦虑等情绪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护理人员需要提前为患者讲解手术环境,避免其处于陌生的环境出现不良心理情绪,同时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做到全程陪护,从而为患者提供情感支持。在进行手术时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准确的传递手术过程中所需器械,确保手术顺利快速的进行;(5)术后融入人性化护理观念,术后进行严密的心电监测。对患者引流管进行妥善固定,保证引流通畅,避免出现非计划拔管现象影响治疗效果。营养师需要对患者身体状态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病情需要制定饮食方案,患者术后需要以流食为主,逐渐改为半流食最后为软食,从而为患者提供营养支持。
本次研究采用Zigmond和Snaith编制的综合性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估。量表共分为14个条目,焦虑和抑郁每个维度7个条目,每个条目分值在0~3分之间,以7分为临界值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抑郁、焦虑症状,量表中文版一致可信度为0.862[2]。
本研究过程中护理前后焦虑、抑郁情绪所产生的统计数据均由SPSS20.0软件分析、整理,数据处理过程中定量检验采用t值,用“±s”显示;计数采用x2进行检验,描述用百分比(%),当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采用心理状态调查量表分析表明,B组患者护理前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为(9.37±2.18)、(8.85±2.20)分,护理后为(6.25±2.06)、(5.18±1.36)分,t=3.271、3.728;A组患者护理前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为(9.35±2.16)、(8.83±2.15)分,护理后为(7.22±2.13)、(6.85±1.49)分,t=2.163、2.067,P<0.05,说明统计学意义成立。
人性化护理属于一种较为新型的护理模式,在医院护理工作中应用较为广泛,相对于传统护理工作,其更加注重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有效弥补了传统护理工作中只注重患者病情的护理,同时在护理工作中医护人员通过降低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制定饮食方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等缓解其不良心理情绪,并且医护人员在实施护理工作中还要注重对患者家属进行鼓励,从而使家属给予其足够的情感支持,使其感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关心。并为患者列举以前治疗成功的案例,以此消除患者存在的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3]。对于术后存在疼痛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根据其疼痛程度为其制定相应的缓解措施。本研究结果表明,护理前两组患者抑郁、焦虑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通过进行护理后B组住院患者焦虑、抑郁状态评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A组,P<0.05,说明统计学意义成立。
综上所述,人性化护理模式在心外科住院患者护理起到良好的效果,由此可见,此护理模式值得在心外科护理工作中被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