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旅游景区牌示英译研究
——基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理论视角

2020-12-20 14:15苏小强
关键词:外国游客英译译者

苏小强

(河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近年来,旅游作为人们喜爱的一种消费方式逐渐盛行。作为旅游途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景区牌示发挥的功能作用不可替代。景区牌示是旅游景区对游客的引导性旅游文本信息,主要是向游客提供丰富的旅游信息(景点说明、旅游告示、注意事项等)。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来华的外籍游客人数也不断增加。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也逐渐成为外国游客的必选之地。据统计,2018年河南省旅游产业以及文化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河南省入境游客以及海外接待游客数量分别达到了321.73万人次和78582.95万人次,相比上一年分别增长了4.7%和18.2%[1]。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河南涉外旅游的快速发展。景区牌示是外国游客获取景区相关信息,了解、认识河南甚至整个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河南省对外宣传的重要手段。景区牌示英译,不但能够展示河南景区的质量和服务水平,也能够从侧面反映中国旅游景区的整体发展水平。故而,对景区牌示英译情况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以生态翻译学作为理论基础,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对河南省景区牌示英译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进一步完善的策略,以期更好地服务外来游客,展现中原魅力。

1 河南旅游景区牌示英译现状与分析

景区,作为一个省份乃至整个国家对外交流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其作用不言而喻。而景区牌示作为向大众传播信息的特殊载体,具有鲜明的特色和风格。因此,对景区牌示的翻译不能按照传统的字字对应的方法。为了提升跨文化研究以及文化交际的便利性,译者在翻译景区牌示的过程中应当尽量使用旅游者所熟知的事物,以一种简单的方式来表达,以他们熟知的符号来表达,以期更加有效地传达相关信息[2]。目前,河南省对公示语的翻译已进行了规范性的指导,但在景区牌示翻译中仍然存在部分问题。特别是涉及景区的对外宣传方面,景区部分牌示英译不仅达不到对外宣传、吸引外来游客的效果,反而会给游客传递一些错误信息,让游客产生疑惑、误解甚至是反感情绪。这极大地阻碍了河南省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总体而言,经过调查研究和数据统计分析发现,河南省景区牌示英译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景区译名混乱不一致;牌示翻译不规范;译文不贴切,语法出错等[3]。

1.1 景区译名混乱

河南省内景区众多,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景区译名前后不一致。这个问题普遍存在于各类景区中。这主要是由于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在结构方面和文化层面都有着较大区别,译者翻译时望文生义,导致景区译名出现混乱不一致的现象。比如,对河南省著名景区“少林寺”的翻译存在不同版本:“Shaolin Buddhist”“Shaolin Temple”以及“Shaolin Scenic Spot”等。目前认可度较高的是第一个译文。此外,在不同地方针对少林寺“塔林”的翻译也存在诸多差异,有“Pagoda Forest”“Tallinn”“Talin”等。除了景点英译名存在不统一的情况以外,景区内部在服务信息英译方面同样存在不统一的情况。诸如:需求比较普遍的“援救电话”一词便存在“Tel(first aid)”和“rescue hotline”等多种翻译。景区译名或说明性信息翻译不一致,很容易让外国游客迷惑不解。在对外宣传以及景区牌示英译中,应尽量确保译名一致,以便能够有效地进行对外传播与交流。

译者在对景区名进行翻译时,没有考虑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更没有从生态翻译学的语言维度去思考翻译问题,因此,即使是同一事物,译文也会存在一定差异。

1.2 语法运用错误

除了译名不一致之外,景区另一个常见的问题是语法运用错误。有的译者认为,只要将汉语原文的信息传达出来,就不必在乎语法的具体语用是否正确,也不必关注是否同英语习惯表达方式以及正确语法相一致。这样做完全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景区向外来游客传递的不仅仅是几句话那样简单,它代表着一个地区的文化水平。例如,开封府包公祠的介绍:包拯,安徽合肥人。而景区对应的翻译是:Lord Bao, native of Hefei City, capital city of Anhui Province。乍一看,这句话似乎没有问题,意思也能对应,外国游客也能读懂。但其实,英汉两种语言有很多差异。汉语可以没有动词,但英语必须有动词。关于包公祠的上述英译缺少动词,需在“native”前加上“was”。如果继续深究,“native”是可数名词,应当在其前面加上冠词“a”。上述包公祠的介绍可译为:Lord Bao, was a native of Hefei City, capital city of Anhui Province。采取此种方式来进行翻译便没有语法问题,且意思清晰完整。又如,某景区的景区介绍中出现的“九排九路”被翻译成“9 lines 9 rows”。看似没问题,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汉语表达侧重于意合,而英语表达更加偏向形合,这也是两种语言最为显著的区别。那么,上述译文通常需要在两个名词前面添加and等连词,将其翻译为“9 lines and 9 rows”。这样就确保了译文语法正确,句子通顺,语义完整。

语法运用错误,大多是由于译者没有充分了解英语文化的特点,不熟悉英语表达,但译者对语言维度与交际维度思考的欠缺也是英译时产生语法错误的重要原因。

1.3 景区牌示翻译不规范,不贴切

译者在对河南省景区牌示内容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并没有充分了解西方文化,也没有严格按照有关部门制定的标准,只是对原文进行字对字的翻译,忽略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因此造成了景区牌示翻译不规范的情况。以龙门石窟为例,某个警示牌上面写道“上下台阶,注意安全”,但是对应的英语表达则是“up and down be safety”,简直令人哭笑不得。根据惯例和翻译习惯,警示类的内容一般使用祈使句来进行提醒,因而将其翻译为“Watch Your Step”比较妥当。这样翻译既能将汉语要表达的意思体现出来,也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如果按照上述字对字直译的方式,会让外国游客困惑。又如南阳内乡衙门景点,景区名的英文翻译是“Yamen in Neixiang County”。“衙门”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一个词语,直接采用音译,外国游客很难理解衙门的含义。笔者认为,应当对“衙门”作补充翻译,这样才能避免文化缺失和翻译不贴切的问题。

景区牌示英译不规范、不贴切的乱象,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译者未深入考虑中西文化的差异,未满足外国游客交际需要。因此,对于河南省景区牌示英译而言,无论是哪种问题都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按照一定的理论维度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翻译的再创造。

景区,作为生态环境中的一部分,是人类重要的精神财富。对景区的保护研究也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研究[4]。在对景区的保护研究过程中,生态学与翻译学都扮演着各自的角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二者的结合——生态翻译学,通过翻译这一实践活动对生态环境进行研究与分析,并从“译”的角度出发为生态环境保护寻找相关策略。因此,生态翻译学理论对于景区牌示英译研究的指导作用十分明显。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语言维度、文化维度与交际维度出发,对河南省景区牌示的英译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以期提升河南省景区牌示英译的规范化。

2 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内涵

工业文明迅速发展,人类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因此,除自然学科外,社会学科也开始进行生态学研究,将不同研究领域与生态学结合起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翻译学最早由清华大学胡庚申提出,其为翻译学研究提供了新领域与新视角,同时也为河南省旅游景区牌示英译提供了全新的方向[5]。

生态翻译学,其主要理论基础是达尔文的适应选择理论,以“适者生存”作为引导理念,进而在生态学基础上针对翻译学内容进行研究。结合此视角,读者、语言、社会、文化、作者等主体构成整个生态翻译环境,但是翻译人员需要针对整个环境做出适应性选择与转换,进而针对译文进行优化选择以及最佳适应选择,这便是生态翻译学领域提倡的“适者生存”。生态翻译学通常以生态学为视角,借助生态理性来开展宏观研究。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的过程就是一个选择适应的过程,它必须符合所在的生态环境,即目的语的语言规则、目的语的文化规则和读者的实际情况和交际需要。它是制约译者最佳选择和优化适应的多种因素的综合[6]。

3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河南景区牌示英译研究

河南景区种类繁多,不仅有自然风光,也有历史人物故居、红色革命景区等。无论何种景区,其牌示英译最重要的目的便是向外国游客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使他们获得良好的旅游体验,促进河南省旅游文化的传播。“生态翻译学注重的是翻译生态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讲究翻译生态的平衡与发展。”[7]因此,以生态翻译学为基础开展翻译活动时,译者就要考虑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方面着手,实现译文与原文的生态平衡,使译文能够良好地存活于新的生态环境中[8]。因此,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对河南省景区牌示英译提出对应的意见与建议,以期译文更加完善。

3.1 语言维度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文化背景、社会发展历程、表达习惯等),英汉两种语言在语言风格以及内容表达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所谓的语言维度,从生态翻译学进行解释,指的是译者在开展翻译活动过程中对语言开展适当转换以及选择。这种转换与选择主要包括句型句式,遣词造句,语法句法,行文风格等。人们对翻译的定义通常局限在不同语言的转换当中,对于景区牌示英译而言也是如此。其实,翻译同时也是依靠语言由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转换的过程,是一个包括阐释、说明、补充的跨文化交际过程。

洛阳龙门石窟游客须知牌示中,“果皮”被翻译为“shins of fruit”,其中单词“shins”拼写错误,应当是“skins”。此外,景区牌示中还存在把“society”错写成“societ”,“tomb”错写成“tomd”,“western”错写成“wastern”等现象。景区的“入口”与“出口”,按照惯例一般翻译为“entrance”和“exit”。但是少林寺景区和洛阳龙门景区的“入口”和“出口”依然被译为“way in”和“way out”。经过查证发现,这两种表达都是口语化表达,不符合景区牌示的书面严谨性要求,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原语言生态环境被破坏。此外,牛津词典中关于“way out”有两种解释:(建筑物的)出口;(困境的)出路。无论哪种解释都不符合中文原文语境,也破坏了中文的生态环境。又如某景区某处牌示上写着:上下悬梯,小心行走,请勿拥挤,对应的英文翻译是:Be careful and do not rush and push on the hanging ladder。很明显此处的翻译脱离了生态翻译学中的语言维度,没有按照外国游客所熟知的语言结构对汉语的语境进行转换。所以,即便针对原语言文字在表达顺序方面做了调整,但是在传递中文的信息完整性上仍有所欠缺,准确性也有所偏差。比如,上文中的“请勿拥挤”翻译成了“do not rush and push”,不仅动作不连贯,而且与原文的意义也不相照应。再如上文中的“悬梯(悬崖边上的楼梯)”被翻译为“hanging ladder”(悬挂着的楼梯)。中英两种表达给外国游客呈现出来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景点:一个是悬崖边上的楼梯;而另一个则是悬挂着的梯子。根据景区的特点及外国游客的语言习惯,结合生态翻译学的语言维度进行适当转换,翻译成:Don’t be crowded when you go up and down the stairs on the edge of cliff, and please walk carefully。

选择正确的词汇是构建语言生态环境的第一步,对适应译文生态环境也十分重要。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最大的区别在于表达习惯以及思维方式不同。故而,在景区牌示翻译过程中,译者需严谨对待,构造良好的翻译生态环境,尽最大可能完善译文。应当坚决避免字对字的简单对照性翻译,防止出现上文中出现的句法、拼写以及语法等错误。

3.2 文化维度

文化两个字看似简单,却拥有深厚的内涵。文化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维度通常代表的是翻译人员在开展翻译活动时,需要将不同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纳入考虑范围,积极发挥主动性,既要注意英语文化中所存在的沟通意识,又要注重汉语文化中的原意表达,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误解以及沟通障碍。河南省景区牌示英译只有被接受者理解才具备存在的意义,否则只能成为一种装饰品。这就要求译者要充分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与背景,充分认识和理解英语的交际需求、沟通技巧以及社会文化知识等,译出既能准确表达汉语文化内涵,又能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译文。

正如前文所述,河南省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存在众多独特的景区。这类景区的英译很难找到直接对应或相关的词,因此音译法应运而生。音译法作为具有文化维度的译法之一,不仅能够满足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需求,而且能够体现出河南旅游文化的特色所在。在河南省境内的众多景点中,只要是山河湖海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地名都可以选择音译法,比如老君山,云台山等。音译这种翻译方法不仅能够保留汉语原有的特色,也能够使外国游客更加轻松地理解和接受。当然,能够采用音译法的景区名也不全部都是汉语拼音,大多采用的是中英两种语言相结合。比如,“老君山”译为“Laojun Mountain”,“云台山”译为“Yuntai Mountain”等。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采用音译法时应注意将其与中式英语进行区分,以免出错。

除此之外,景区牌示英译也必须考虑汉语本意。河南巩义著名4A级旅游景区长寿山的三星宫,这个景点从字面就能看出应该是一座道教宫殿。但其英文译文却是“Samsung Palace”令人哭笑不得。它只是简单地按照汉语字面意思进行了所谓的对等翻译,完全没有考虑汉语所具备的独特文化内涵,破坏了原文的生态环境。首先,众所周知Samsung是韩国知名企业,也是世界著名的电子公司,而且品牌Samsung也申请了专利。此处的“三星”与三星公司根本不存在任何联系。此处译文不可避免地会给游客造成困扰。其次,“三星”在我国的传统历史文化中,指代的是牛郎星或福禄寿三星,体现的是中华传统文化。而根据长寿山景区的大概情况,我们可以推断出“三星”在这里指代的是福星、禄星与寿星。“三星”被翻译成“Samsung”,译文所需要传达的文化内涵完全丢失。再次,三星宫内仅供奉有三位神仙,由一个不算大的主殿以及几座附属建筑构成,规模一般,严格意义上来讲不算是宫殿,更像是庙宇。“palace”在柯林斯词典中有这样的解释:Large locations, such as the president's residence or the palace。从中我们能看出,“palace”一般指的是国王、王后或者总统之类居住的比较大且宏伟的住所。因此“palace”词义过大,不适合三星宫。根据上述内容,可以将其翻译成为:Temple of Three Gods of Longevity, Prosperity and Fortune,或者是Temple of Three Gods of Fu,Lu,Shou,但此时需要对福、禄、寿三个音译词进行解释说明。诸如此类译文需要将中西文化差异纳入考虑范围,既要考虑保留汉语特色,也要顾及外国游客的理解与接纳,最大限度地保护两种语言的生态环境,实现两种生态系统的平衡[9]。

对河南省景区牌示进行英译时,需要注意跨文化交际的问题,既需充分了解牌示中所包含的汉语历史文化背景,也应充分考虑外国游客的认知需求,避免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误解。

3.3 交际维度

交际维度,注重的是双方的交际内涵,主要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关注双语的交际意图。它要求译者除关注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外,还需要注重翻译的交际层面,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译者需适当处理译文,进而确保译文能够被大众认同和接受。

在交际维度,译者需要关注从认知到推理再到最后形成交际的整个翻译过程。故而,译者在开展翻译时,通常需要借助原文来获取各方面的信息内容,从原文的语言形式与表达中推断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刻内涵与交际意图,进而达到最佳语境目的。

翻译即是交际,因此翻译必须从交际维度所涉及的交际对象——外国游客出发,以交际意图为导向,确保景区牌示英译能够准确传达其中的信息。故而,在对景区牌示开展翻译时,译文符合外文表达方式,这也是对游客尊重的一种体现。在景区牌示英译过程中应追求“信、达、雅”原则,让译文可以被外国游客接受并理解。

但现实情况中,就交际维度的层面来看,景区牌示英译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白云山景区某处标志“上有落石,请勿停留”,被翻译成:Do not stay on the rock fall(不要待在落石上)。这与中文想要传达的警示信息完全不符,也根本起不到任何警示作用,其交际功能在译入语生态环境(英语生态环境)中完全缺失。按照警示类牌示英译的惯例以及交际维度的指导,此处应该译为:Attention for Falling Stones!这其中的“attention”属于正式用语,符合英语的生态环境,能够引起外国游客的注意,同时汉语语境里面的交际意图同样能够在翻译文里面获得全面体现,起到交际作用。

此外,基于交际维度的原则,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当分析原文中所蕴含的信息和语境的最佳关联,确保译文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认知水平和交际期待。例如,在重渡沟景区中某个牌示“禁烟防火”,被翻译为:Fire Is Forbidden and No Smoke。汉语原文中“禁”与“防”二字具备很强的关联性,但译文中“forbidden”与“no”两个单词关联性相对较弱。因此,译文中的语境并不是最佳语境,译者在对原文的关联性进行取舍时出现了偏差,原文的语境并未在译文中体现出来。根据交际维度的含义进行适当转换后,应翻译为:No smoking in case of fire。

因此,在对河南省景区牌示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应充分确保信息的有效传递,实现其中的交际功能,符合英语的认知习惯,创造出最佳的交际语境[10]。

4 结束语

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文化融合不断深入,景区牌示是展示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文化内涵的载体,它不仅能够传递景区相关信息,也能够很好地促进语言交际和跨文化交流与传播[11]。如何在生态翻译学的指导下,更加准确高效地对河南省景区牌示英译问题进行研究,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今后的翻译实践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景区牌示原文、译文以及受众等生态要素,结合生态翻译学的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使景区牌示英译更加规范化,不断提升河南省外宣实力,增强河南省旅游形象以及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原地区综合竞争力。

猜你喜欢
外国游客英译译者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
越南书贩
“小”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