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研究
——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研究》

2020-12-20 07:41齐建萍内蒙古赤峰学院医学院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0年3期
关键词:全书要素有效性

齐建萍 内蒙古赤峰学院医学院

孟伶泉 内蒙古赤峰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院

结合现状,宏观上“互联网+”新业态的发展与实践,论证了互联网时代的不可逆性;微观上“互联网+高校思政”的教育模式,肯定了互联网要素渗透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正向作用,因此面向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顺应互联网时代特征,构建“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研究》一书由任艳妮著写,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9年6月出版,本书以传播学为依据,以互联网为载体,以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为目的展开了全面而深入的探索。总览全书,具有三个方面的显著特色。

一、逻辑清晰,结构明了

全书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为主线,依次贯穿“传播理论”“影响要素”“实现路径”和“传播规律”四大主题,以清晰的逻辑构建出“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框架结构。全书共由七个章节构成,其中前三章围绕着“传播理论”展开,分别为“绪论模块”“论域模块”和“变迁模块”,作者深入探讨了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背景、现状、核心概念、衡量标准及嬗变历程,宏观上阐明了问题所在及理论创新的必要性;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影响要素”及“要素优化”,其中影响要素分析基于“静态”和“动态”双维度展开,明确指出了“动态层面”要素(即传播过程中影响要素)的主体地位,分析“要素优化”时也基于动态要素展开,包括“传播话语”“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传播媒介”四类对象;在第六章中进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模式的“有效性实现途径”研究,该部分是全书的主体内容,作者提出了“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及“新媒体传播”五种实现机制,进一步凸显了互联网媒介的主导地位;第七章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规律展开研究,将其定性为“一种特殊的传播活动”,除了符合思政学科构成要素、学科归属要求之外,也兼具信息技术整合特征。整体而言,全书以线性逻辑对研究内容进行合理布局,为读者搭建起互联网时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的实践支架,具备重要的启示创新价值。

二、学科融合,主次分明

本书最显著的特色是将传播学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跨学科融合”,以传播学为“表”,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为“里”,表里统一、主次分明,为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提供了科学依据。作者指出,互联网时代衍生的新兴传媒介质、资源、途径等重构了传统社会信息传播机制,不仅促使原本封闭的社会环境走向开放,也将“一元主导”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以“多元竞争”的形态呈现出来,其中影响最大的群体无疑是高校大学生,究其原因,大学生是互联网的“重度使用者”,但他们对互联网的认知却普遍停留在较浅的层次,将新媒体、新媒介简单地归类于技术范畴,忽视了传播载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干预效应,这势必削弱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有效性。通过学科融合——包括资源融合、方法融合、价值融合等多种方式,强调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应是被动的“传播受众”,而应该是“传播主体”——大学生对互联网传播功能的利用水平越高,越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多元竞争”中形成优势,以此更好地抵御思想糟粕,吸收先进文化。

三、方法具体,策略实用

作者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既要符合一般信息传播规律,也要凸显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的特殊性。”据此本书提出的新媒体传播有效性实现路径,将重心放在当代大学生的互联网素养培养上,并强调应将“意见领袖”置于思想政治教育中与师资、教材、制度等平等的位置上。一方面,平衡新旧媒体传播优势,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有序渗透,如传统媒体较适合“集约化传播”,新媒体比较适合“碎片化传播”;另一方面,重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语境,以互联网空间、内容、表达范式、自律机制等为基础,在传播“有效性”前提下进一步满足“可持续性”需求。通读全书,作者高度遵循互联网时代特质,通过“传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探索创新路径,全书逻辑清晰、主次分明、策略实用,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猜你喜欢
全书要素有效性
图片资料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从整体入手提高整本书阅读成效
《我的孤独,只剩爱你》
也谈做人的要素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改进阅读教学方法,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