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政治凝聚力要素的凝聚点分析(上)
——国家凝聚力研究笔记之十六

2020-12-19 23:26刘学谦
关键词:合力凝聚力调动

刘学谦

(华北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河北 唐山 063210)

国家政治凝聚力是国家凝聚力的核心组成部分。认识国家政治凝聚力的要素如何发挥凝聚人民的作用,对于掌握国家政治凝聚力的形成变化规律有重要意义。这里当然不是说在国家凝聚力总体发展变化规律之外,存在独立的国家政治凝聚力形成变化的规律,而是国家满足人民政治需要所形成的凝聚力在国家凝聚力总体发展变化中的体现。国家政治的涵盖非常广,特别是不同性质国家的政治学家都有不同的见解和认识,但是这并不妨碍大家从各自国家的国情出发,去解析国家政治构成要素如何对人民形成了国家政治凝聚力。

由于国家政治凝聚力的构成要素比较复杂,这里只选择大家共识的国家政治制度、国家领导人、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以及国家能力四个方面进行凝聚作用点分析。

一、国家政治制度的凝聚作用点分析

国家政治制度的凝聚力是国家政治凝聚力中占首要和核心地位的凝聚力。因为一旦一个国家政治制度丧失了对人民的凝聚力,这个国家的政治凝聚力也就不存在了。而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有没有对人民的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又取决于这种制度本身有没有比较优势,并通过国家政权发挥出比较优势。制度有比较优势是前提,发挥出比较优势才能形成对人民的凝聚力。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诞生是和该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联系的,因此每个国家政治制度的诞生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历史上曾先后出现了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从理论上说,上述国家政治制度的产生,也都体现着社会进步条件下的比较优势。如封建制国家政治制度比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有比较优势,而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又比封建制国家政治制度有比较优势,而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又比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有比较优势。这当然只是就一般规律而言。但在具体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具体到某一个国家政治制度,在多种制度并存的条件下,能否体现出一般规律所说明的比较优势,则完全没有必然的决定和结论。根本原因就在于国家政治制度建立之后,能否体现出比较优势,在于统治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之后,能否发挥出政治制度的比较优势。理论上有比较优势,而在实践中不能发挥出比较优势,特别是人民看不到比较优势,从国家凝聚力的角度说,完全等于没有任何比较优势。以苏联为代表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集体垮掉,绝不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没有优势,而是统治者没有发挥出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比较优势。

发挥国家制度比较优势的好与坏,直接决定着国家对人民形成政治凝聚力的强与弱。发挥国家制度比较优势对国家政治凝聚力的影响不仅存在于不同政治制度国家之间,也存在于相同的政治制度国家之间。有时,这种差别还是非常明显的。根据我们课题组对世界典型资本主义国家凝聚力的强弱分析,同是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国家政治凝聚力的强弱差别很大。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也同样存在国家凝聚力强弱的差距。这表明无论哪一种社会制度的国家,只有充分发挥出它的比较优势,才对国家政治凝聚力的强弱有意义。

国家政治制度又是如何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对人民的凝聚力呢?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充分发挥国家政治制度的比较优势,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这也是历史上先进国家政治制度能够取代落后国家政治制度的根本原因。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直到现在,我们也不否认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历史上的优势。 但是当一种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具比较优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诞生,并且充分表现出能够超越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比较优势时,同样也出现了不可避免的历史必然。我国建国70周年取得的伟大成就,远远超过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速度,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全球事务研究所所长埃里克·伯格洛夫认为,中国经历了40余年的高速发展和经济增长之后,中国正向世界提供中国方案与智慧。俄中友协第一副主席加林娜·库利科娃认为,回顾70年的发展历程,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发展成就,是因为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政府采取了行之有效、有延续性的政策,脚踏实地、实干拼搏,推动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种发展的背后,毫无疑问是国家政治制度比较优势的支撑,产生的是中国人民对党和政府的强大向心力。

(二)充分发挥国家政治制度的比较优势,在很大强度上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人民的意志

在现代社会生活条件下,人民的意志所反映的价值取向和需求,是国家政治凝聚力的源泉和动力。因此国家政治制度的比较优势就在于能够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这种体现也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政治制度的构成要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二是政治制度有利于形成体现人民意志的决定和决策。这两点对于国家政治制度形成比较优势非常重要。前者体现的国家政治制度的建设由人民的意志所决定,后者是保证能够按着人民的意志进行决定和决策。国家政治制度通过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而形成国家发展的比较优势,又如何形成凝聚力的呢?主要有三点:首先是由人民的意志构成的比较优势,体现了人民的国家主人地位,体现了国家的人民性质;其次是由人民的意志构成的比较优势,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体现着真正推动历史前进的人民力量;最后是由人民的意志构成的比较优势,能够形成打败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因此它能够凝聚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三)充分发挥国家政治制度的比较优势,能够形成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家力量

自国家诞生以来,国家政治制度建立的价值和意义,虽然从来都是为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而建,但同时也是为促进国家的统一和国家发展的合力而建。但是,这种国家政治制度的价值和意义并不是任何统治集团都能自觉地或有能力实现的。这就形成了,同是国家、特别是不同性质的国家,面对战争、面对灾难、面对疫情时,所表现出来的差距。具有国家政治制度比较优势的国家,当战争、灾难和各种疫情疾病来临时,能够迅速形成全国一盘棋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家力量。这种国家力量,在新中国成立以来,让世界人民在中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战争中见到过;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支援唐山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中见到过;在1998年抗洪斗争、2003年抗击非典、在今年抗击新冠疫情的伟大战斗中见到过。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家力量能够在面对战争、困难和各种灾害疫情时,给人民以信心和力量,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国家领导人的凝聚力作用点分析

纵观历史,从古到今都有一些著名的国家领导人,在人民中间具有很强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和领导人所处的时代及那个时代人民的政治诉求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应该说一些古代的明君,一些亲民的做法,至今也是凝聚人心的重要举措。但是任何天才卓越的古代领导人也不可能超越时代的局限性,完全达到当代马克思主义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境界。只是他们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为维护自己统治需要而表现出所谓的“亲民”“爱民”行为。所以只具有个别的、非普遍共性的特点。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国家领导人是人民的公仆,他们的亲民爱民是国家政治制度的普遍要求,是本质的、必然的反映。当然,这种本质的、必然的反映,不是每个领导人都有能力和品德体现这种本质和必然的反映。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打着人民公仆旗号的领导人德不配位、以权谋私、腐败害民;也有一些领导人缺乏执政的能力和本事,靠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等来维持自己的领导。他们的行为已严重背离了党和人民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这样的领导人也不可能凝聚起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领导人要能够对人民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至少要具备“三大素质”和“四大能力”。所谓三大素质:一是德高配位;二是胸怀天下;三是眼界高远。所谓四大能力:一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二是调动全局,形成合力;三是与时俱进,坚持真理;四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一)国家领导人的优秀素质赢得民心

国家领导人的素质要求不同于一般人的素质要求,因为他们的素质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影响着对人民的吸引聚合力。在中国古代,有许多封建帝王从加强统治的需要出发所表现的许多优秀素质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赞扬。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国家领导人的现代领袖,无论在主观上还是在客观上,都应有超越古人、超越帝王的素质和品行。在当代中国,人民对国家领袖的品行、素质要求,比其他国家领导人更高。因为在领导人的身上,人民希望看到的不仅是现代领导人的睿智和品行,还要看到有5000年历史文化沉淀于身,所表现出来的大国领导人风范,有着超越国界、影响世界的素质和品行引导力。

一是德高配位。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早就总结了德不配位的危害,他认为:“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其意用现代语言解释,就是一个人如果品德低下而位尊,智慧不高却想谋大事,力量小却想担重物,很少能不引来灾祸的。什么人能成就大事业呢?当然是要德高配位、智慧过人、能力强大的人能够取得事业的成功。中国人往往看重德,就在于德行的品格表现向往一切美好的东西、憎恨一切恶的东西。这种爱憎分明的品格所表现出无私无畏的浩然之气成为与邪恶势力相对抗的力量。一个国家领导人的品德高下,显然也是决定国家善与恶的关键。古往今来,百姓因国善而得福、因国恶而遭殃。位置越高、权力越大,对德行要求越高,大德大善、小德小善、无德无善。因此,人民推崇和拥戴品德高尚的领导人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原因基于此。

二是胸怀天下。自古以来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天下观”,深受人民欢迎、拥护、爱戴的领袖必然是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置个人祸福于度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首先,要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作为国家领导人,就是要时刻以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为自己最大、最重的责任。忘记了这个己任,也就失掉了人民领袖的品格。其次要置个人祸福于度外。人民领袖对待事业,不能以个人的得失论成败,更不能以谋求个人利益而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其三要心系天下。人民领袖所思所想必然是天下所有的人民、百姓,而不是少数人,更不是脱离广大群众而形成的利益集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落下”,可谓是最典型的人民领袖的“天下观”。最后,要忧乐全系百姓。人民领袖要时刻关心人民的冷暖,了解人民之忧,知忧、解忧。以人民的幸福、满意、高兴作为自己的“政绩观”。古今历史都证明,只有胸怀天下的领袖,才能爱戴天下,凝聚天下民心。

三是眼界高远。作为一个有抱负、有作为的人,都应该格局宽广,眼界高远,知道自己从哪里出发到哪里去,会有明确的人生方向,自觉追求远大理想。作为国家的领袖,格局宽广、眼界高远要超过一般人的要求。眼界高远所说的“高”,应该是站在高山之巅一览众山小,只有这样的高度,才能统揽全局;视野才能不被遮挡。这里说的“远”,应该是看到明天和未来,能够把握社会的发展方向,通过制定理想和目标,凝聚人民的力量。作为国家领导人的眼界高远,还绝不单是物理空间的概念,还在于对事物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的把握。中国有古语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远虑就是眼界高远。只有眼界高远的领导人,在领导人民实现国家理想的征程中才不会走错路。

(二)国家领导人的超凡能力让人民形成向心力

国家领导人超凡能力是治国理政的资本。中外历史上平庸无能的领导人往往害国害民,自己也不得善终。只有那些治国理政能力、特别是富民强国能力强大的领导人,才会对人民有强大的号召力、影响力和凝聚力。国家领导人治国理政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应有以下四个方面:

1.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能力

任何国家领导人的谋划决策能力,都是作为领导人的第一能力。尽管现在国家智库的作用非常大,不同层次和专业的智库也非常多,但这都取代不了国家领导人的最终拍板决策能力。特别是建立在信息化、智能化、大数据基础上,对决策能力要求更高、更加全面化。国家领导人的决策能力关系国家前途和命运,关系国家理想和目标的实现,关系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能否得到充分的满足。

首先从关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看。国家的建立标志国家主权的确立,但维护国家主权、确保主权安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国与国之间主权和利益之争长期存在,一旦国家领导人面对重大国际和国内问题决策失误,就有丧失主权甚至亡国的危险。中国历史上,许多君主国的灭亡,往往与国王的决策失误密切相关。在当今社会,国家领导人对国际形势出现误判,出现巨大失误,同样也有灭国之灾。所以,国家领导人有正确决策的水平和能力,才能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其次,从实现国家的理想目标看。国家的理想和目标是国家前途和未来,是人民的寄托和希望。每一个国家理想和目标的实现,都会对人民产生巨大的凝聚力。而一旦理想和目标难以实现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削弱对人民的凝聚力。从历史上看,国家理想和目标无法实现,大致有三种情况:一种是高估了自己国家的能力,而低估了可能遇到的困难;二种是情况发生变化没有及时修正,则无论怎么奋斗都不可能实现;三种是方向错误,南辕北辙,越走越远。无论哪种情况都与决策失误有关。

最后,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通过国家理想和目标的实现而得到满足的。如果国家领导人的决策水平低、或出现错误,必然导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进而导致国家政治制度对人民失去凝聚力。

2.调动全局,形成合力的能力

国家领导人调动全局、形成合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人民拥护国家领导人、跟随国家领导人的重要理由。国家的整体性决定调动全局、形成合力的必然性。整体性不仅指国家领土的整体性,更重要的是全国工作、事业一盘棋,这样才能形成 国家的力量。调动全局、形成合力,也是衡量国家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准。旧中国所以被列强任意欺辱分割,就是军阀割据、政府腐败无能,全国一盘散沙造成国家能力的严重弱化。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国家能够从弱到强,历届国家领导人调动全局、形成合力,成为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重要领导力。

国家领导人调动全局、形成合力的领导力,对于国家政治凝聚力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向:首先是调动全局、形成合力才能集中全国力量,战胜困难。中国有句古语:“万众一心,其利断金”讲的是大家齐心协力就能形成强大的力量,像锋利的刀子一样砍断坚硬的金属。国家要强大要发展,必须战胜各种困难和灾难,有时单靠一城一地的力量很难战胜困难。调动全国的力量形成合力,战胜困难和灾难就有了保障。但前提是能够调动起全局形成合力,这就取决于国家领导人的领导力。面对各种灾害低头认输,无力调动全局迎战,实际是国家领导力差、无能的表现。其次是调动全局、形成合力才能激发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事业发展。调动全局就是国家对人民的号召力,人民对国家领导人的拥护会转化为响应力,这种响应力并不是被动的,它能够在国家大局的引领下,实现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融合,从而全面调动起人民的积极性。这种积极性的发挥是和国家发展目标相统一的。因此形成推动国家发展、战胜困难的巨大力量。最后是调动全局、形成合力,才能消除发展差距、实现总体平衡,保持国家的整体稳定。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既是国家发展的潜力,也是国家不稳定的重要因素。既要把先进地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又要把落后地区的发展积极性调动起来,是国家领导人领导国家的高超领导艺术。这一点当代中国国家的历届领导人都表现出了高超的调动全局、形成合力、推动国家发展的领导艺术。调动全局、形成合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调动全局,首先要调得动。调得动需要权威,权威来自哪里,来自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而来自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权威最容易在地方形成执行力。其次要形的成合力。合力来自哪里,实际上来自先进落后地区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形成的利益共同体,没有利益共同体为基础的合力是假合力,是不可持久的合力,自然也是没有凝聚力的合力。因此,调动全局、形成合力,从国家层面上说,既是领导艺术,又是一种社会稳定发展、消除地区之间发展差距的客观要求。

3.与时俱进、坚持真理的能力

这也是重要的优秀国家领导人能力。它又是如何对人民形成凝聚力的呢?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与时俱进、坚持真理,能够打破旧有的不适应发展的制度和规则,在同错误思想作斗争中,使社会不断的发展进步。因循守旧、故步自封,面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维护旧制度、旧统治,成为落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代表,不坚持改革创新形成的真理认识,社会发展就会失去生机和活力,进而丧失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

其次,与时俱进、坚持真理,才能在发展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在不同社会制度并存的条件下,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生存竞争的关系。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发展过程中,国家领导人与时俱进、坚持真理的能力特别重要。带领国家与时俱进就能在竞争中取得先机,掌握主动权;能够在国家竞争中坚持真理,就会少犯错误,就能防止迷路,保证国家发展的正确道路,这也是对人民的最强的政治凝聚力。

其三,与时俱进、坚持真理,社会才能稳定、和谐、繁荣昌盛。迅速发展的新科学、新技术,往往打破原有的社会发展平衡,出现社会阶层和利益集团的变化。特别是新科技的应用会改变社会财富的分配方式,从而改变原有的贫富途径,造成新科技时代新的贫富结构差距。这就容易造成新科技发展时代的社会不稳定。国家领导人必须审时度势,按着新形势、新变化及时调整应对策略,努力做到在新形势、新变化条件下,通过与时俱进达到新的平衡。坚持真理同科技进步具有正相关性。只有坚持真理才能促进科技进步,而科技的不断进步,又必然推进社会在真理的大路上突飞猛进。

4.以人民为本,全面推动发展的能力

这是特定国家制度下的国家领导人能力。在不同社会制度并存的条件下,只有在社会主义国家对人民的政治凝聚力才要求国家领导人具有以人民为本,全面推动发展的能力。它的凝聚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具备以人民为本,全面推动发展的能力,能够保证全面推动发展完全是为了人民。以人民为本、全面推动发展就是以人民的利益、人民的需求作为全面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最大的政治凝聚点。一个国家能够做到以人民为本、全面推动发展,那么发展的成果一定是属于人民,是全体人民共享。离开了以人民为本,全面发展的再快,不会实现成果与人民共享,也就不会对人民产生凝聚力。当然,这里说的发展成果实现人民共享,从政治凝聚力的角度说,并不完全在国家的发展目标确定,而在发展结果人民能够实现共享或实现共享的程度。

其次,只有坚持以人民为本的全面发展的能力,才能实现真正的全面发展。这里所说的全面发展,以我国为例,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发展。这种内在逻辑非常紧密的全面发展,完全是由新时代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所决定的。这种全面,一方面是在于他们之间的平衡性。人民需要是全面的,五个方面只有平衡发展才能让人民全面的需要得到全面的满足。另一方面是在内容的全面性,既有面对人民需求的数量全面,也有满足人民需要的质量全面。就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失掉了平衡性的发展和没有质量的发展,都会使国家丧失政治凝聚力。

最后,具备以人民为本、全面发展的能力,才能保证国家的性质不会改变。牢牢抓住人民利益这个根本,发展越快,人民需要的满足程度越高,人民对国家制度的认可度越强。任何国家制度的稳定都是以人民的认可、认同为前提的。这和历史发展一定阶段出现的社会制度相区别,如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在相同的社会形态下,总有一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消亡,而另一些国家则能够进入到更高级的社会形态。这些社会形态的取代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具有前后逻辑关系的不可逆性。

在那些消亡的国家形态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发展离开了以人民为本,得不到人民拥护的国家政权和制度是必然没有凝聚力的制度,而没有凝聚力的国家制度是一定要走向灭亡的国家制度,而且这种灭亡同国家的性质有时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猜你喜欢
合力凝聚力调动
浅谈培养小学班级凝聚力的路径和方法
浅谈调动学生数学学习动力
如何增强班级凝聚力
调动多方资源 加快成果转化
“芪”心合力
“如此凝聚力”
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团队凝聚力的提升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合作学习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