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学强,于辰璐
(1.聊城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2.兰州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甘肃 兰州 730107)
高校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把社会主导价值融入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路径。在疫情冲击下,课程思政应充分发挥其覆盖面广的优势,将疫情带给人类的反省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强化生命教育、自律教育、诚信教育、法治教育和合作教育五大内容,形成强大的课程思政力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高校课堂中应融入和强化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一种多层次的认识生命本质、理解生命意义、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1]结合疫情,生命教育应凸显生命关怀,包括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中个体生命与社会群体生命的关怀。
首先,要关怀人类社会中个体与类群的生命。人生在世,应尊重生命。但是,在社会压力下,许多大学生在这方面却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目前大学生自杀想法发生率为10.4%。”[2]而“00后”大学生“近半数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3]。基于此,大学生只有珍爱自我,确保自身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生命才有意义。尊重生命,大学生应在各种社会压力下保持良好的习惯。同时,任何人都要像关心自身生命价值一样,关怀社会中他人的生命,以及整个社会群体的生命。因为社会之中每个个体都离不开人类群体,都需要人类群体以维系社会的存在和个体的存在。疫情之下减少外出和聚集,既是一种自我保护,也是对别人生命的关爱;相反,无故外出甚至带病外出,缺乏的便是对自身和他人生命,乃至整个人类群生命的关怀。
其次,要关怀自然界中个体与类群的生命。社会来自于自然界,又不能脱离开自然界,自然界仍然为社会提供存在的栖息地和发展的食物链。人类只有尊重自然,保持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改善,才能保障自然界源源不断地为人类提供维系生存和发展的能量。所以,生命关怀教育,应由人类社会引向整个自然界,像尊重人类社会中的生命个体与生命群体一样,尊重自然界中的其他类群的生命,绝对不能在对待生命方面犯狭隘主义和本位主义的错误。人类一旦影响自然界中其他个体或类群的存在,迟早都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这样人类个体与类群同样也会受到威胁。像此次暴发的新冠肺炎和之前的SARS一样,都是基于人类没有尊重自然界中其他生命体,最终导致大自然的报复。
对于生命的关怀,只有作为有独立意识的人来执行和推进。作为主体的人在认识生命时,一定要认识到生命的层级性、连带性和一体性。生命的层级性是指生命中包含生存与发展两个层面,生存有质量高低,发展更具有层次性,像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的,不同的人、在不同条件下,寻求什么样的发展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各不相同。尊重生命、关怀生命,首要的是对生命存在的关怀,没有健全和健康的生命体,一切发展都是零。而生命又不能止于存在,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向自我价值的实现发展,生命的关怀也体现在为人发展创造条件。同时,生命的存在与发展具有连带性,这也是为什么将关怀生命存在放在第一位的主要原因。所谓生命的一体性是指,任何生命存在与发展都不是独立的,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和环境的支撑,任何离开社会和自然的生命个体是不存在的,个体生命与自然和社会熔铸于一体。
强化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就是使其养成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的好习惯。任何生命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应当得到尊重和爱戴,无论它来自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自然界中的生命个体带有原生性,作为自然选择的产物,尊重它们正是尊重自然的一种体现;而作为人类社会中的生命个体,虽然从根源上脱离不开与自然的干系,但因为他们经历了社会化过程,不仅成为尊重与爱戴的客体,更是尊重与爱戴的主体,是集主体与客体于一身的特殊的、高智群体。所以,大学生作为这种殊的高智群体代表,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关爱自身生命如同关爱自然界中其他个体生命一样,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持之以恒,这样社会发展才可能有更美好的前景。
首先,要有明确性的自我认识。自律教育要明确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最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要有明确性的自我认识。正如疫情中各类社区门卫管控者经常问的三个问题一样: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诚如马克思主义指出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人不仅是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定位自我,也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成就自我。作为社会的个体,他既来自于自然与社会,也离不开自然与社会;既是自然与社会中的一部分,也是在依赖自然与社会的基础上成为一种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力量。没有自然与社会的发展,就没有人的进化;没有社会我们就无以获得生存的精神力量,没有自然我们就无以获取生存的物质材料。同样,人存在的价值不仅是从自然与社会中索取,更是对自然和社会有所贡献,要在汲取的同时有所给予,在自我发展的同时推进自然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其次,要有针对性的自我规约。自律教育是对人的,也只有人才可能有这种自律;自律教育是针对人的行为的,思想不外化为行为就无法判定是否自觉自律,当然也不可能进行有效规约。人的行为可分为三种,一种叫做“能为”,主要是针对自身能力而言的,是在能力限度内能做的事情;一种叫做“可为”,主要是针对社会规约而言的,主要是社会规范内允许做的事情;三种叫做“应为”,主要是在个人能力与社会规范结合视角下的一种选择性行为。如果一个人仅停留于“能为”或“可为”的层面,不是将“能为”与“可为”有效结合,就很难将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所以,只有明确“应为”的内容,才能激励自身能力和潜力实现自我发展和推进社会进步。由此,大学生若要在社会中生存发展,必须在社会规范下提升自我能力,自觉约束好自己的行为,规避能为不可为的行为,争取将可为但不能为的变现为“可为”且“能为”的,积极做好目前“可为”且“能为”的“应为”之事情。
从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情况来看,“引发这次疫情的病毒,包括此前的非典、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疫情的病毒,多数病原体来自野生动物或与之有关。”[5]虽然,截至目前,人们还没有发现病毒的源头,但病毒来自于动物的事实基本得到专家认同。并且,病毒由动物体向人体的转移,以及在人体身上的传播与在人类社会中的蔓延,都与人类本身没有尊重生命个体,尤其是自然界中弱小的生命个体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总得看来,正是因为有些人做了能为不可为的事情,不尊重社会规则和他人生命携病乱为,使得疫情没有及时控制却得以扩散和蔓延。这次疫情暴发之后,有些管理人员没有自觉地上报疫情,也没有有效地控制疫情;有些个体在自身经过疫区甚至确认得病之后,没有自觉自律地进行隔离,甚至还到处不加防护地到人群中聚集;有些商户为了赢利,没有自觉自律地关门闭户停止营业,导致病毒传播有平台可依等。人们缺失自律精神,也是导致病毒扩散和疫情蔓延的重要因素之一。
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其前提条件是每个人都要各守其位,遵纪守法。所谓法治教育,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反必究成为常态,而结合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最主要就是养成守法习惯,遵守各类组织法纪、民间法、国家法。
首先,要遵守各类组织法纪。伴随社会发展,社会这个大家族中会出现名目繁多的组织类型,而“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在本性上而非偶然地脱离城邦的人,他要么是一位超人,要么是一个鄙夫”[6]。人们正是通过加入各类组织,找到自己心灵的港湾,以及自己外出的航船。只有借助于组织的力量,摈弃单打独斗的思维,个人才能发展更快;而组织只有借助于团队中每个人的力量,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自身的目标。为此,组织必然需要有使自身成为组织的纪律性。像列宁在组建共产党组织时要求的,必须有“像军事纪律那样的铁的纪律”[7],有了这样的革命家组织,“就能把俄国翻转过来”[8]。一个组织如若没有纪律约束,无政府主义便会大行其道,就会导致组织混乱和解体。
其次,要遵守民间法。所谓民间法实际上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而是长期形成的习惯性约束力量。遵纪守法的法应在最广范的意义上理解,甚至都可以将道德放在其中。在早期人类社会发展中根本不存在法,尤其是成文法。但是,人类还是保持了基本的秩序,如若没有基本的秩序,人与人便会在相互矛盾与冲突中将社会本身消灭掉了。很显然,当初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更多的就是依赖于这种民间法。伴随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升,法的理念形成并且外化为具体条文之后,这些习俗中有些内容已经化为法的一部分,有些内容则仍然独立存在且发挥作用。当下,民间组织中的有些所谓法纪都是习俗性的,但经由长时间的考验,这些约定是有效和管用的,需要置身其中的人们加以遵循。
再次,要遵守国家法。作为正式之法,国家法是有层级性的,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宪法,其次是基本法律,再次是一些具体法规和规章。根据制定主体不同,经由全国人大制定的最有权威,而各省级人大之下制定的法规,以及国家部委、各省级政府之下制定的规章,权威性稍逊。国家法的层次性建构起整体性、协同性、系统性的法律体系,成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依据。法律体系是静态的,法治化的过程就是要依据这些法律,养成法治的思维和习惯。在法治中国的建设中,依法办事应成为根本的遵循。正如遵守组织规范组织才能成为组织,才能发挥组织聚合效应一样;只有遵守国家法,一个国家才有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在面对疫情等各类挑战时更好地发挥个体的作用,从最终意义上保障每个个体的权益。
此次疫情使我们看到遵纪守法的意义,也看到法律体系中存在的不足,还看到破坏法纪造成的严重后果。正是由于上下同心、遵纪守法,才使得我们的战“疫”行动精准有力、快速有效。但是,疫情防控中也呈现我们法律制度体系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条款,比如如何禁谣等。毫无疑问,完善舆论方面的法律体系的工作还比较重。同时,疫情中违法乱纪的行为也不少,公职人员玩忽职守、渎职犯罪的有之,普通民众我行我素、无视法纪的有之;商业人员惟利是图、知法犯法的有之;等等。经历疫情洗礼之后,人类应进一步反思自身:一方面要“尽快推动出台生物安全法,加快构建国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制度保障体系”[5];另一方面要养成对法纪的敬畏与遵循的良好习惯。
(1)工况一:无幅流风机且空调出风温度为20 ℃的静态工况,研究仅有进排风作用下的满载地铁车厢的风速分布情况;
此次疫情生成和扩散的重要原因是社会中有些人的诚信缺失。比如,有些官员和技术人员报喜不报忧,明知疫情有人传人的情况不讲,明知疫情有失控的可能不说等等。诚信教育就是让人遵守社会存在的道德底线,发挥个体自律与他律的力量。
首先,个人要对社会诚信。对自己负责就要对社会负责,社会就是由每个个体组成的,如若每个人都不对社会负责,就会造成社会失序,最终还是会导致个人权益得不到保障。所以,任何时候个人都要对社会诚信,这既是对他人负责的表现,也是对个人负责的表现。在疫情中,个人对社会诚信,就是要求个人如实上报个人情况,如是否经由过疫区、是否与有过疫情的人群接触过,个人身体是否有过不适反应等,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个人要及时上报个人情况,如去过哪些车站、坐过哪次班车、到过什么超市、去过哪家医院等,以便于整个社会能尽快掌握信息,推进疫情治理工作;个人要定期上报个人情况,要将不同批次上报个人信息情况进行更新,以时间节点为序,顺延增添此前申报之后的信息,使个人信息资料保持最新状态,确保经由每个人采取信息组成的数据库的准确性。此次疫情治理体现了大数据的优势,也体现了信息处理技术、数据模拟技术等方面的功能,而所有这些都必须建立在对个人及时全面的信息统计基础之上。只有每个人及时、定期、准确地上报个人信息,才有利于达成科学的信息处理结果。
其次,个人对他人诚信的监督。个人要诚信,需要自觉自律,也需要外来力量。自觉自律是在教育认知条件下达成的,但教育不是万能的,完全依靠自觉自律难以形成对个体的有效规制。为此,每个人都是需要外在力量对其行为进行监督,以推动其自觉自律地做应当做的事情。任何人的行为都是自律与他律,外在压力与内在省悟双重规约下形成的,重视个人自律不是轻视他律的理由。所以,社会中的人,应形成相互监督、有效互动。实际上,个人对他人诚信的监督,既是基于个人权利,也是基于怀疑精神。整个社会发展必须要保障每个个体权利的落实,并且不以落实个体权利而影响其他个体权利的实现;同时,社会的发展更需要“用批判的态度审视一切而不盲从权威的怀疑精神”[9],社会法律和道德应对这种怀疑精神予以肯定和保护。社会上任何个体对于他人的监督都是个体权利,都不能以个人恩怨的狭隘视角来认识和对待,更不能动辄就给人扣上不信任人的帽子。只有让这种基于怀疑精神的外在监督成为一种实施和接受常态,个人权利才能更好地得以保障,社会的治理才会向好。
应当说明的是,诚信作为一种个人品质,一定是在社会活动中体现出来,是有外在呈现的美德。过去我们讲的所谓“四美”中的心灵美,一定是通过语言美和行为美才能表现出来,一定是有所外化的。否则,一个人心灵美与不美就因缺乏评判的依据而无法评判。虽然,一种行为的结果好并不必然能够推导出这一行为者心灵美,一种行为结果不好同样也不必然能够推导出行为者心灵不美。但是,如果放到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来看,一个屡次不讲诚信,破坏社会秩序和他人利益的人,肯定称不上心灵美;同样,一个屡次讲求诚信,助力他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人,也一定是可以称得上心灵美的人。所以,大学生讲诚信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更不是所谓心存一片净土,而是需要在接人待物的实践方面有所体现。
人类社会之所以存在,就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并且通过合作满足各自的生理、心理、物质等多方面的需求。正如我们大学生社团需要在合作中发展一样,社会也是在合作中存在和发展的。面对大灾大难,人们更应培育和发挥团结协作的精神。
首先,要倡导人际间的团结与协作。社会中,人与人的团结协作具有正当性和必然性。但是,人与人基于生存与发展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这些矛盾可能会影响人与人之间共事。然而,在生命面前一切都是小事,要摒弃一切人与人的恩怨情仇,团结一致针对疫情。所以,在疫情面前的团结协作应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中国人讲究社区民众、邻里街坊的守望相助,有着非常深厚的故土情结和邻里情绪,非常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投入。尤其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团圆和聚会是逢年过节最常态的活动。然而,受这次疫情的冲击,为了规避人传人,春节期间的人们也只能将这种情结化成相互隔离,减少接触。虽然从感情上很难接受,但是理性还是促使绝大多数中国人做到了减少聚合,从而提升了疫情控制的速度。
其次,要倡导组织间的团结与协作。此次中国疫情之所以能很快控制,充分显示了中国的制度优势,充分体现为组织间的团结协作。在中国,“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0],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形成全国各类组织的协同作战大格局。疫情发生后的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时,就对疫情防控工作提出要求;1月20日专门就疫情防控工作作出指示,而后又六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对疫情防控工作进行研究和全面部署。[11]中国各级政府,以上率下,上下联动,既形成组织内防控疫情的压力和动力,又将这种组织内的压力与动力化为治理优势,大大加速了战胜疫情的进程。中国境内的各级各类组织,充分发挥其专业性强、渗透性强的优势,为战“疫”工作作出巨大贡献。
再次,要倡导区域间的团结与协作。基于战“疫”需要,区域间应在物资供应、人员支持、交通运输、信息服务等方面进行合作。在此次战“疫”中,针对湖北尤其是武汉的援助体现了区域团结与协作。据统计,全国组织调派330多支医疗队、4万多名军地医护人员紧急驰援;组织26个省份对口支援,19个省市采取“一省包一市”方式,将大量医疗设备、人员、物资往湖北倾斜。[12]这种区域团结与协同也存在国际间。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指出,截至3月2日,共62个国家和7个国际组织向中国捐赠口罩、防护服等急需物资;17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4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负责人,向中国表示慰问和支持[13]。当然,也有一些地区和媒体,暴露了其仇视心态,如美国《华尔街日报》竟然叫嚣“东亚病夫”,中国台湾政府竟然也限制口罩出口。
实际上,在重大疫情面前人与人、组织与组织、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合作,更加凸显的事实是人类是个命运共同体,必须相互扶持才能继续前行。加强合作教育、培育团结精神。实际上还是落脚到人类是个命运共同体,每个个体只是这一命运共同体中的一个环节,但这一环节关乎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只有每个人都站在命运共同体的视角下看待自己的行为,才能增加行为的敬畏感,使自己社会人的角色更加凸显,使社会的发展前景更加美好。
总之,新冠肺炎疫情会给中国带来喜忧参半的结果:一方面它会冲击到了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另一方面也会让我们看到制度建设的短板。对于高校而言,如何在课堂中融入和强化生命教育、自律教育、法治教育、诚信教育、合作教育,以凸显生命关怀、铸就自律品格、养成守法习惯、遵守道德底线、培育团结精神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应作好疫情转化工作,将疫情中凸显的问题与疫情防控中的经验,转化为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培养和树立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