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彩芹,姜德辉,陈立宇
(1.唐山师范学院,河北 唐山063000;2.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扬州 225100;3.唐山师范学院 数学与信息科学系,河北 唐山 063000)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经历了共同的生活经验而留存在意识中的文化心理积淀,而时代精神是在民族精神陶冶下一个民族所进行的文化选择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风貌[1]。民族精神包括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以及民族宗教。民族精神既包含一个民族对历史的传承也蕴含对时代的诠释,是一个民族生命的脉搏,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源泉。大学生担负着祖国繁荣发展和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要增强大学生民族使命感,将民族精神植根于每个大学生心中。
民族精神是具体性与抽象性特征的结合体。具体性指民族精神的特性,包括应然和实然两个层面。应然层面的民族精神是在理想条件下,一个民族在历史进程中本应繁衍出的民族品质。实然层面的民族精神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与人文环境下,一个民族具有的特征。“抽象性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特征的高度总结,包括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民族精神在文化、历史、环境等因素影响下的演变规律,民族精神的社会历史作用等。当代民族精神是被大多数人认可的生活理念和行为准则,是一个民族道德观念的体现。”[2]
强烈的民族意识是现代化国家强有力的精神内核,目前中国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家的人均竞争力还不是很强,这给国民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在此种压力下,会使得人们的自尊心、自信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退,最终形成消极散漫的社会环境,不利于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当今大学生正处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社会背景下,需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其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对大学生进行民族自信心教育首先要增强其爱国精神,使爱国之心成为大学生自我提高、不断奋进的核心内驱力,把共产主义树立为崇高理想。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激发爱国热情,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充分发挥爱国典型例证的示范作用,促使大学生形成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深切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确定符合实际的奋斗目标。”[3]
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源泉,是民族进步的核心,是民族精神之魂。历史早已雄辩地证明一个民族如果墨守成规,不思创新必然走向衰落;一个衰落的民族必将受制于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独立自主不断创新,始终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创造出优秀的中华文明,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做出来巨大贡献。新世纪的今天,我们是迈向现代化的国家,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情况更加复杂。为了提高应对能力,提高现代化意识,我们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创新,人才是主体,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就不会有高水平的创新。高校是高级人才的摇篮,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是其培养目标之一,也是对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浪潮,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怎样,关系到国家的进步与民族的兴旺,关系到祖国建设事业的水平和效益。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国家发达的根本,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
我党长期奋斗的历程,是不断发扬光大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民族精神的过程;是为实现国富民强不断拼搏,形成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过程;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过程。历史和现实都表明,艰苦奋斗精神是一个民族自立自强,发展进步的必要条件。90后、00后大学生的共性是缺乏创业精神和艰苦奋斗能力,他们习惯了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稍有挫折就灰心丧气,缺少直面困难挫折的勇气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勤劳勇敢、不畏艰险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基础,在任何艰苦的环境下都能不断发展。在实现中国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发愤图强、艰苦创业教育;加强历史使命和勇攀高峰教育;强调吃苦耐劳和心理承受力教育。“只有这样民族的优良传统才能在大学生的思想上扎根,在行动上开花结果。”[4]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特征的缩影,是一个民族价值观的外在体现,是形成民族认同感、归属感的重要因素,是维护国家安定统一的重要基石。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它鼓舞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奋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没有民族精神就没有璀璨耀眼的中华文明,就没有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因此我们必须按照中国梦的要求,振奋民族精神,积淀民族气质,发展先进文化。
当今社会正处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极化,政治多元化的格局之中。在国际交往中,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如何正确处理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如何坚持先进方向,保持高尚品格,如何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科学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文化,为中国梦服务。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如何规范市场经济中的各种竞争行为,怎样才能形成昂扬向上、团结友善的环境和文化氛围。如何团结利用不同宗教信仰群体的积极因素服务于中国梦的伟大事业。弘扬和培养中华民族精神,是处理好这些的根本。所以必须用中华民族精神规范和引导全体各族人民,使之永远高速前进。用民族精神激励鼓舞全体各族人民,凝聚广大群众的力量,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这是我们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多次受到外来民族的侵略,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屈辱,但我们从没有被彻底征服。宏观上,全民族团结一致,顽强拼搏,积极抗争,是最终赢得独立和自由的法宝。在世界格局多变的的今天,要抢抓机遇,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学习其它民族优秀文化时,要取其精华与发展创新结合。在对待民族传统时要弘扬与创新并重、丰富民族精神的内涵。充分利用民族精神激励人们顽强进取,激励人们不断拼搏,不屈不挠、自立图存。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随着中华民族的形成不断发展,是中华文化的凝练,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主义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发向上;“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广阔胸襟;“业精于勤荒于嬉”的勤劳勇敢;“兄弟齐心,其力断金”的团结友爱。中华民族精神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源泉,是对历史的传承与发展,也必将随着中华民族的崛起与前进永存不朽。
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同步性。中国的百年现代史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如:在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中,不断形成的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革命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以形成了焦裕禄、雷锋为代表的为人民谋幸福的奉献精神;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自力更生,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华民族精神也出现了新的内涵。如:“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载人航天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震精神;以白方礼,郭明义为代表的胸怀大爱,不忘初心的奉献精神等等。对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必须处理好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既不能固守“本体”,又不能完全脱离“本体”,既要在历史中探索中华民族精神的足迹,分析民族精神演变规律,又要关注当下挖掘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
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既要在课堂上进行民族精神的内涵教育,也要在实践中开展中华民族精神的现实教育。
1.育人要注重引导
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源泉,培育民族精神就需要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分析,正确理解。通过对大学生的历史与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教育引导他们认识民族精神的实质,由思想认识转化为自身自觉行为,从而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通过教育,让大学生知晓中国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不惧流血牺牲反对剥削与压迫,反抗外来侵略的奋斗史,知晓中华民族在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的过程中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特别是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实现国家繁荣发展,人民安居乐业而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和辉煌业绩。
2.育人要重点突出
高校既要用专业的知识又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不断加强大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思想境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利用舆论导向,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屏蔽不良信息的影响,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开展不同形式的主题教育,用高尚的精神净化大学生的心灵,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驱动力,树立振兴中华民族的崇高理想,激励他们不惧艰辛,奋勇前进。
3.育人要注重实践
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将民族精神与大学生个体意识相融合,让民族精神成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既要在课堂上对大学生灌输民族精神的内涵,也要在社会实践中让大学生自主探索民族精神。利用贴近大学生生活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其为载体,在实践中去体会民族精神的真谛。让大学生在服务社会,实现自己梦想的过程中去践行民族精神,让他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及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奋斗征程中弘扬民族精神。
爱国是民族自我认同的心理基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进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内涵。封建社会,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抵抗外来入侵,反对民族分裂,涌现出辛弃疾、文天祥、戚继光、郑成功等无数可敬的民族英雄,留下来“位卑未敢忘忧国”、“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等可歌可泣的英雄诗篇。近代中国,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以及兴办实业,富强国家。新中国建立后,爱国主义内容主要表现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信息社会化的背景下,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爱国主义演化出了新的内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爱国主义的核心。爱国主义在当代要求每个人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本行为规范,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维护国家利益,爱岗敬业,忠于职守,这样才能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才能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由于物质生活的丰富,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渴望得到大家的关注,但是缺乏集体荣誉感;盲目跟风,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好高骛远,不脚踏实地,遇到困难挫折就打退堂鼓,心理素质急需增强;注重利益得失,功利心强,缺乏服务大众、无私奉献的意识。这些问题不仅严重的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与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也对他们的择业就业产生消极作用。因此为了让大学生适应社会,提高大学生社会生活的能力,需要加强他们爱国敬业的精神教育。
爱国与敬业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爱国主义并不是让每个人轰轰烈烈干出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要求每个人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高等学校在学生的就业指导过程中,注重以下几点:一是热爱工作。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忠于职守,虚心求教,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练就扎实的基本功,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二是服务人民。不计较个人利益的得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为社会、为祖国作出更大贡献为最大的光荣。三是努力学习。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专业知识与专业素养不仅是对人才评价的重要指标也是提高工作能力,提升业务水平的先决条件,不具备相应的工作本领,敬业只能成为一句空话。四是强化责任。尽职尽责是职业责任,是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在工作中严格履行岗位职责,兢兢业业,用恭敬严肃的态度认真对待本职工作。
综上所述,民族精神是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弘扬民族精神,要充分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用历史的眼光,探索民族精神的演化规律;放眼当下,紧跟时代潮流,在实践中丰富发展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