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师范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创新研究

2020-12-19 03:12黄晓锋凌苑茹于敏章汤雨鑫
现代农村科技 2020年7期
关键词:公共课大学语文语文课程

黄晓锋 凌苑茹 于敏章 汤雨鑫

(成都师范学院 四川 成都 611130)

1 地方师范院校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1.1 学生信奉“语文无用论”,对大学语文学习不重视。现在的学生浸泡在一个万事讲求实用的社会中,早已将“有用论”作为终身的准则铭记在心。在进入大学学习一门学科时,学生首先不是讲究兴趣,而是功利地判断这门学科是否对自己未来求职有利,有则学之,无则弃之。

大学语文的教授对象主要是非汉语言专业的学生,文理科都有。如今越来越多非中文专业的学生认为大学语文里只有诗与远方,与现代生活离得太远,愈加信奉“语文无用论”。调研发现,尽管约80%的学生认为高校开设母语教育课程是必要的,但高等院校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的参与热情仍然不高。资料显示,仅有26%的学生明确表示很喜欢语文课,27%的学生表示语文能力需要提高。有近三分之一的学校尤其是纯理工科性质的院校未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大部分学生学习大学语文课程只是为了修够相应学分能够顺利毕业[1]。

大学语文一般开设在大一学年,这时候学生刚经历了地狱式的高三,从高考中解脱出来,经历一个愉快的暑假后并没有学习的紧迫感,他们并不会把大学语文这种公共课放在眼里,必要时大学语文是其逃课的首选学科。许多学生在大学语文课上不会认真听课,而是选择做其他专业课的作业或者玩手机。大部分学生上课时主动回答问题,不过是想提高平时成绩,为拿奖学金做铺垫。

1.2 教师教学素质良莠不齐,教师安排具备临时性与随意性。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课,几乎是由文学院的老师临时担任,并没有专门的教师任职,因此大学语文教师的安排具有临时性与随意性。而且在如今这个追求实用的社会环境下,许多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更愿意投身于自己的学术活动,而不愿意去担任一门并不受重视的公共课的老师,新来的教师又欠缺相关教学实践经验与专业知识。这就使得大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质量没有保证,大学语文教师作为公共课的老师,并没有受到许多学生和领导的重视。现在更有许多错误的观念认为大学语文是任何学科老师都可以教授的学科,大学语文这门课欠缺应有的专业性。

1.3 大学语文课程地位模糊,课程性质分类相对含糊。从小学阶段到中学阶段,语文课都是核心课程。语文在中高考中占有大部分分值,这足以体现语文这一门学科的重要性。但是到了大学,大学语文仅仅是作为一门公共课而存在,而对于英语或计算机都有专门的等级考试,而大学语文水平的考核往往就是一张试卷或一篇论文与读书笔记就草草了事,这些现象都体现了大学语文课程地位的模糊。现在许多高等院校开设大学语文,都是为了给一些非中文专业的学生补给基础语文知识,为未来求职做准备,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认识仍然滞留在工具性的阶段,认为大学语文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这些观念大大模糊了大学语文的性质。

2018 年初,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公布的大学语文课程现状调查显示,在全国91 所参与调查的高校中,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的仅占34.8%,62.5%的高校把大学语文课时规定在32 个或更少[1]。许多高校都把大学语文作为公共课来开展,一般都用两学期来完成教学,课时都在32 课时左右,而用32 课时来完成对古今中外语文知识的教学是很难做到的,所以大学语文的授课时间非常短缺。今天有些高等学校还将大学语文课程变成了公共选修课,有些学校甚至不再开设大学语文课,大学语文在高校开课比例变低。

2 地方师范院校大学语文边缘化原因分析

2.1 学生的学习方式较为被动,学习的认识论功利性较强。才从高考中走出来的学生,并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大部分学生还是存在着被动学习的观念。在课堂上,只要老师不明示需要做笔记的地方,他们就不会动笔,上课的时候都不会主动抓住重点,就更别说课外学习了,一学期下来有些学生的书可能还是新的。大学语文属于一门需要先主动去进行课外阅读和思考探究后才能在课堂上一点就通、得其精髓的学科,然而学生这种被动式学习的方式并不适合。这种学习方式导致学生认为大学语文是一门抽象与难学的学科,从而降低学习兴趣与动力,使大学语文在学生心中陷入边缘化。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学生更加重视自己专业知识的学习,他们认为只要对就业有利的学科就应当重视,不利的就要抛弃。作为非中文系的学生,学生更愿意花时间在自己的专业课上,剩下的时间分别分配给英语、计算机还有社团活动。因为学生认为大学语文更多的是文人墨客不切实际的梦,而自己只想脚踏实地地掌握更多实用的知识,人际交往、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等在今后的社会里都比舞笔弄墨要有用。通过调查发现,在大学语文的课堂上,学生拿着大学语文的书、做着四六级题的情形随处可见,学生对学习功利的认识论,也让大学语文在他们的学习中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

2.2 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单调,做不到因材施教。在现在的大学语文课堂上,大多数老师不会投入过多热情,也不太关心学生是否真正的学到了知识。有些老师认为大学语文的讲授只是一种机械化的过程,只用做到上课讲课、下课拎包走人就行了。更有些老师更是对学生“放水”,上课只要不扰乱课堂,是否听讲一概不管。有研究表明,教师教学情感的弱化,一方面是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不重视让教师放松要求,较少地把精力放在对教学水平的提高与完善上,也基本不关心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及情感等;另一方面则是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师自身科研提升、职称评比基本不相联,他们则更多地在本专业的课程教学及科研工作上下功夫。因此,教师的教学热情消退也是造成大学语文边缘化的原因之一。

大学语文课程是为非中文系的学生开设的课程,针对每个专业的需要教授的重点都不一样。大学语文教师很多是由文学院的老师临时担任的,他们在教学时往往是按照对中文系学生的要求来讲课。这样做会造成讲授重点不突出,知识笼统繁多,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不利于学生产生兴趣。同时,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课,相对一些专业课来说并不具有竞争力,一般是由老教师和新教师担任。由于老教师对于多媒体等现代设备并不熟悉,而新老师又缺乏教学经验,使得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形式单调。对于从事大学语文教育的高校教师,很多人将他们称之为万金油、专业程度较低,在升职加薪、获得科研经费等都将处在学科边缘地带[2]。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与不能因材施教也是造成大学语文边缘化的原因。

2.3 实用主义社会风潮的冲击,学校的重视程度不高。当今社会“实用主义”之风盛行,人人讲求实用,事事讲究实用,实用之风蔓延到学校,就变成了各学科间实用性的比较。大学语文主要面对的是非中文系的学生,而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课其专业性与可用性非常低。大学英语可以用来过四六级考试,计算机课可以用来过计算机等级考试,思修对未来考研政治大有帮助,唯独大学语文在公共课里最没有存在感,大学语文逐渐被这种实用主义的社会风气吹到边缘地带。如今,很多高等院校都重视实用学科,规定学生必须拿到计算机一级或者二级证书、英语四级证书或普通话证书才可以毕业,但是对于大学语文只是通过一学年64 课时左右的教学、两张期末试卷或者几篇读书笔记就可以打发掉。现如今许多院校对于大学语文愈来愈轻视,甚至为了增加一些实用的公共课课时,而不再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学校有关部门忽视大学语文,其结果就是使教师越来越失望,对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越来越敷衍,使学生越来越轻视大学语文这门课,最终结果是使大学语文逐渐边缘化。

3 地方师范院校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路径

大学语文是一门高级的语文学科,不仅要传授基础的语文知识和语文常识,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与审美,要做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物质载体,还要做到为世界文化发展贡献中国智慧。著名教育家、大学语文教育专家徐中玉指出,当前大学语文课改革,最迫切的问题不是教材改革,而是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提高大学语文课教师的整体水平[3]。

3.1 做到把课堂交给学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应该在课堂活动中占有主要地位。由于大学语文是公共课,通常是大班教学,教师会采用讲授法教学。这样做可能会造成“满堂灌”的结果,不但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限制学生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因此,要进行课堂教学的创新,就要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恰当把课堂交给学生,自己做好主导者的角色,比如可以组织课前五分钟活动,让学生自行上台去分享自己喜欢的书籍;课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自行收集资料,在上课时采用分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授课,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将课堂归还给学生。这样做可以更好的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合作探讨、自主思考的能力,更有利于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进行。

3.2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做到“因材施教”

3.2.1 提升专业素养。要创新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很多,而在一堂课中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吸引学生听课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教师要想提升教学效果,应该先从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入手,为完成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吸引足够的学生。

教师的专业素养由以下7 个方面构成:①学科知识;②课程知识;③学科教学法知识;④一般教学法知识;⑤受教育者的知识;⑥教育环境的知识;⑦关于教育的目的、目标和价值的知识[4]。因此,教师可以从这7 个方面入手,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3.2.2 做到因材施教。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老师在上课时,结合不同专业的特色并联系该专业的知识进行讲课,更好的把大学语文与其他学科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双赢。大学语文一般面向两种学生类别:非中文系的文科生与非中文系的理科生。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应该结合各类别学生的特点,扬长避短,做到教学最优化。

文科生有较高的感受能力,但是逻辑推理能力较弱。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该以理解感悟课文为切入点,提升学生的兴趣。教师将学生引入教学情景后再带领学生逐步分析课文,层层递进。如:在给历史专业讲授《长恨歌》 时,可以先让学生讨论“唐玄宗是否爱杨贵妃”为切入点,在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时,将学生引入诗歌的情境。然后再带领学生层层分析推理《长恨歌》 要表达的深层含义,推理“为何前面唐玄宗如此宠爱杨贵妃,后来又将其赐死”这个问题。这时结合“安史之乱”等事件分析唐玄宗赐死杨贵妃的原因,在讲课时提到专业知识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后,师生一起从情感、文本及历史知识等方面完成对《长恨歌》 的学习。这样既结合了历史学的专业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理科生则是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可审美感受能力较弱。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更应该注重其感受能力与审美能力的提高。比如,在给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讲《阿房宫赋》 的时候,就可以先从赋中写阿房宫的建筑方面的内容入手,联系建筑与设计的知识,让学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直观地感受阿房宫的富丽堂皇、雄伟壮丽,在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又为下面的内容做铺垫。教师将学生引入情境后,再引导学生分析“这样宏伟壮丽的建筑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然后层层深入让学生理解“秦朝的骄奢与其灭亡的原因”,这样学生在运用自己专业知识的同时又提高了审美能力与感受能力,有效地完成了课堂教学要求。

3.3 创新课堂教学手段,使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好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融洽进行的催化剂,要进行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还要从教学方式入手。北大语言学家朱德熙先生曾说:“大学的教师只要有学问就能讲好课,用不着讲教学方法。”这当然不是说真的不需要教学方法,而是说要在个人素养的基础上“教无定法”[5]。当今社会对大学老师的要求不仅体现在其专业知识上,还体现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存、升级自己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

大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往往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这样做有可能会造成“满堂灌”的结果,使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调动,往往不利于课堂教学。大学语文作为一门文化课程,教师应该在重视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审美感受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如翻转课堂、慕课等,转变传统单一的讲授方式。比如,教师在讲解《白鹿原》 时,可以先播放《白鹿原》 的电影片段,让学生边观看电影边思索老师给出的相关问题,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答案,教师再评价总结。这样的教授方式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更能提高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从而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

3.4 教材应该更全面与实用,让教师拥有自主选取教材的机会。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依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目前的大学语文教材普遍存在内容偏难、偏深、专业性太强,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要求结合不够,高出学生的接受能力范围等共性问题[6]。现在高校的教材大多由学校选取,由于大多数领导不了解大学语文的实际情况,选取的教材会变得笼统而没有重点。而且许多高校的大学语文教材过于重视古代文学方面的知识,而轻视现当代文学内容。所以,学校在教科书的选用上要更加讲究内容的全面与实用价值,不应该过于注重古代文学,也应该跟上时代的脚步多加入一些现当代优秀的文学作品。而大学语文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也应该具有选取与编写教材的权利,教师可以根据各专业知识的侧重点不同来撰写或选用教科书,这样更能使大学语文与其他专业有机结合,增加大学语文在其他专业上的实用性。比如,学校在编订计算机科学学院的大学语文教材时可以适当增加一节课程,让学生自主制作自己喜欢的文章的课件,这样学生在运用专业知识的同时又学习了语文知识,实现了双赢。

猜你喜欢
公共课大学语文语文课程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Factors Affecting Memory Efficiency in EFL
On the Importance of English Vocabulary
On Memory Theory in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