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小学 王 翔
数学是开启科学之门的一把金钥匙,工具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传统课堂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处于浅层次感官学习。好“玩”数学学习中,学生思考、探索、创新、应用、反思,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参与率更高,学习能力提升。所谓好“玩”数学,这里的“玩”并不是指玩耍、游戏,而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创客学习空间具有交互性、融合性、开放性、多样性、动态性、灵活性等特点,能够满足学生在“玩”中体验、分享数学知识,启发数学思维,发展数学素养。
在学习数学时,单纯地讲解算法、算理,学生会感到抽象而难以理解。通过“玩”数学,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玩”中感受数学、认识数学、应用数学。很多时候,学生的数学思维或许在某一刻被点燃,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更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慧。
例如,在学习“公因数和公倍数”时,传统的教学就是在黑板上写出数字,然后让学生根据乘法口诀来辨析“因数”或“倍数”,再从中找出公因数、公倍数以及最大公因数。这种教法看似符合学生对数学知识体系的认知逻辑,但并未真正从中获得对“公因数”的学习体验。我们在创客理念下,引入不同规格的长方形纸板、小正方形塑料片,结合纸板,鼓励学生将塑料片铺满纸板上。为了突出学生的“玩”,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在相互学习中铺小正方形。然而,在铺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可以正好铺满整个长方形纸板,有的学生却无法铺满。原因是什么?我们鼓励学生在组内交流,观察并思考原因,最终发现,因为小正方形的边长不一致,只有当边长与长方形纸板的长、宽为公因数时,才能恰好铺满。由此让学生感悟到“公因数”的价值,并由此联想到只有最大公因数,才能耗用最少的小正方形塑料片。在这个动手活动中,我们并未直接讲解“公因数”的意义,但却从学生的“玩”中让学生认识到“公因数”的存在,也激发了学生对“公因数”的理解,并在手脑并用中引发学生开动脑筋,形成猜想,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创客理念倡导学生从多个途径来获取知识,鼓励学生自主实践、合作探究,在交流总结中发展数学思维,挖掘数学潜能。我们在引导学生“玩”数学时,要善于准备多样的学具、模型和材料,为学生“玩”数学营造相应的空间。同时,结合当前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我们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网络化学习平台,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所需,自主地去检索、收集学习资料。
以“七巧板”为例,我们可以在学习多边形知识时,让学生通过“玩”七巧板来认识图形,掌握图形知识。七巧板在玩法上,主要是通过拼接来展现多元变化的图形。学生可以先从简单的拼接入手,渐渐拼接更多的七巧板,感受图形的神奇变化。我们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拼接的图案,如小房子、小动物等。通过对各类图形的模仿拼接,让学生对“七巧板”产生浓厚兴趣。接着,我们可以在班级组织即兴比赛,看谁能够快速、准确地拼接指定的拼图,并对拼图的分解线进行梳理展示。对“七巧板”的运用,还可以融入“五巧板”“十二巧板”等,充分挖掘学生的设计、创造潜质。玩“七巧板”,一方面锻炼学生的拼接动手能力,认识不同的图形结构和特点,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想象力,特别是在形象思维的培养上,从拼凑中获得数学思维的养成。在学习“七巧板”的基本技巧、方法后,我们还可以展开“专题设计”活动,让学生围绕某一专题进行观察、拼接、创作、展示,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轻松的“玩”里感受乐趣。
学习数学,兴趣很重要。创客理念就是要让学生在项目学习、体验中解决数学问题。教师要搭建创客环境,以生为本,以问题为导向,鼓励学生从问题中探究方法,从合理的逻辑思维中解决问题。同时,在“玩”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展示、大胆表达,促进学生思维碰撞,在知识思辨中体验数学的美好。
在对“平面图形”进行学习时,我们引入神奇的“莫比乌斯圈”。在生活中,平面的图形都有两个面,如何才能让这个平面图形变成一个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拿出一张纸,寻找和探索让纸张的两个面变成一个面。同学们自己动手制作起来,有的翻转,有的粘贴,但始终无法找到方法,最终我们向学生展示了“莫比乌斯圈”,让学生探索:“莫比乌斯圈”这个图形中有什么特征?沿着“莫比乌斯圈”的边缘进行画线,有哪些发现?在“莫比乌斯圈”的中间画条直线,并剪开,有哪些发现?如果在中间画出两条直线并涂色,沿两条线剪开,发现了什么?经过学生的探究、验证、交流得出,生活中的传送带如果做成“莫比乌斯圈”结构,就能延长使用寿命;如果将游乐场履带做成“莫比乌斯圈”,就能提高安全性。可见,在“玩”数学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也让学生从数学中探究更多奥妙。
总之,创客教育是对于传统教育的一种升华,对于原本的老旧教学方式有补充作用,这样的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立足小学数学课堂,搭建“玩”数学空间,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猜想、引导学生验证,学会数学推理分析,发展数学逻辑,体会学习数学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