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之诵之,入情入境
——再议小学古诗词情境教学策略

2020-12-18 12:50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实验小学王国斌
亚太教育 2020年14期
关键词:牧童平仄语感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实验小学 王国斌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增加了古诗词教学的比重。现阶段,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吟诵已经成为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工具。中国古典诗词融合了意境、节奏以及韵律等元素,学生只有掌握了吟诵技巧,才能让文字化的古诗词更加生动、形象,这也是融入古诗词情境,加深对古诗词内涵理解的有效举措。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应该充分认识到吟诵教学法的重要价值,并积极围绕吟诵创设多元化的古诗词教学情境,有效改变小学生对古诗词的固有印象,进而激发学生对学习古诗词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一、吟诵应用于小学古诗词情境教学中的价值

(一)帮助教师挖掘学生诗歌学习的“兴奋点”

长期以来,学生对古诗词学习认识不到位,甚至认为古诗词已经过时,并不具有学习价值,因此对古诗词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吟诵本身具有相应的节奏、韵律以及腔调,能够与古诗词本身传达出来的意境相匹配,利用吟诵能够有效拓展古诗词教学形式,促使学生在吟诵中体味古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以及声律美。这也是培育学生学习“兴奋点”的基础,有利于引导学生更加积极地融入诗词情境教学。

(二)提升学生情境审美能力

相对于其他文学形式而言,古诗词自身的韵律美以及情感能使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对于启发学生心智具有重要意义。吟诵的突出特征在于借助声情交融的方式,对古诗词作品内容进行再现,拉近与作者的距离,进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以更加全面的审美视野分析古诗词的句式与结构,最终增强学生分析古诗词的综合能力。

(三)帮助学生在情境中增强语感

古诗词情境教学必须基于作品情感脉络展开,这意味着小学古诗词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指的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与感知,其感知对象涵盖语言应用色彩、意境感受等,其核心在于深刻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在含义。吟诵能够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特定场景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进而更加系统地理解古诗词的“情”与“理”。

二、利用吟诵创新小学古诗词情境教学的路径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诗词吟诵模仿教学

小学不同学段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具有明显区别,因此在开展吟诵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创设多元化的模仿情境,引导学生由模仿过渡至自主吟诵。具体而言,教师可向学生介绍与吟诵相关的理论知识,如依字行腔以及平长仄短等,让学生在吟诵的同时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降低不同学段学生的吟诵难度,教师应借助多媒体技术,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增强对诗词吟诵的感知,随后引导学生模仿。以部编版《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平台创设诗词吟诵模仿情境,播放该首诗的吟诵片段,提前向学生介绍本首作品的最大特征——写景抒情。随后教师应通过有效提问的方式,指点学生通过吟诵片段来体会诗句情感和内容。在完成吟诵片段的欣赏后,教师不应直接告知学生具体句子的吟诵规则以及技巧等,应让其根据背景音乐自主进行感知,从字、词以及句等层面逐渐形成诵读的意识。在反复聆听吟诵片段后,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语音片段小声模仿,通过模仿语音中的节奏以及语气来提升本首诗的吟诵水平,最终提升诗词吟诵模仿教学实效。

(二)利用古诗解读,营造情景交融的教学环境

古诗词吟诵的最终目的在于体会作者传递的真实意图,让学生在诗句吟诵中感受人文美或者韵律美。因此,教学应该注重对咬字押韵等技巧的讲解,让学生在吟诵中加强对诗韵以及诗情的感知与领悟,营造情景交融的诗句解读环境。需要注意的是,在融入吟诵技巧讲解以及古诗词句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应该细致地交代古诗词创作的文化历史以及情感背景,这是引导学生感悟古诗词情感的前提。以部编版《寻隐者不遇》的教学为例,在融入吟诵技巧的讲解时,应该提高诗歌情感和内容解读的整体比重。具体而言,教师应该详细介绍作者从繁华都市来到青松白云间的情感变化,在询问童子到“言师采药去”的过程中,也会掺杂着作者的心理波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吟诵古诗内容的时候要体现作者这一情绪变化,最终促使学生从单句吟诵中理解作者的情感起伏,进而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感受作者对隐者的崇敬以及仰慕之情。由此可见,吟诵古诗词不应脱离诗句以及作者的情感,这既是增强吟诵情感的基础,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情景审美能力。

(三)拓展诗词吟诵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驾驭能力

古诗词吟诵水平的提升需要逐步提升,只有长时间的积累才能提升学生的吟诵水平。因此教师在进行情境教学时,需要为学生提供多层次的吟诵练习,让学生在不断的吟诵训练中培养语感。由此可见,吟诵训练不应局限于语文教学过程之中,还可以开展吟诵竞赛活动,引导学生养成高效的古诗词吟诵习惯。以部编版《游园不值》的教学为例,除了课堂吟诵练习之外,教师应针对吟诵布置额外的训练作业。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小组内以及组间的吟诵比赛,并给予吟诵水平较高的学生相应的奖励,以此在课堂内形成良好的吟诵氛围以及竞争意识。除了常规的吟诵比赛之外,教师还需要引入相关的课外吟诵诗文,通过竞赛练习等形式促使学生在学习之余也能通过反复练习提升吟诵语感。另外,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主应用吟诵学习诗词,激发学生的吟诵热情,教师可在吟诵教学中充分融入朗诵以及歌唱等技巧,引导学生由传统的古诗教学场景向现代吟诵情境转变,进一步体现吟诵的艺术表现力。以部编版《春晓》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明确其平仄以及节奏点。

春眠不觉晓,(平平仄仄仄)

处处闻啼鸟。(仄仄平平仄)

夜来风雨声,(仄平平仄平)

花落知多少。(平仄平平仄)

随后教师向学生介绍该首诗的特征。《春晓》是明显首句入韵的仄声韵诗,其中“晓”“鸟”“少”均为ɑo 韵母,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同时还应向学生说明“唱歌跑调就是吟诵,吟诵跑调就是唱歌”, 因此在吟诵时应该鼓励学生放开声音。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四)聚焦入声字,引导学生玩味诗歌情趣

入声字是古汉语的一大特色,也是古诗文表达情感的重要媒介,在小学诗词吟诵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入声字,这是深入理解诗文内涵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入声字和抑郁情绪具有紧密联系,在诗词中入声字往往意味着压抑的情感基调。另外,入声字也能用于表达紧张氛围。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吟诵教学为例,教师应该将本首诗和杜甫其他作品相对比,强调这首词在风格上的不同。杜甫借助爽朗明确的诗句表达,向世人展示了明确的喜悦之情,全诗应用了11 个入声字,增强了轻快的节奏,而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中的部分措辞使得学生感受到了作者不同情感。例如“从”“巫”“阳”的长音凸显了作者归途遥远的情感,而“即”“峡”“洛”等入声字,则体现了作者归乡心切的情感。另外,在《所见》的吟诵教学中,入声字的应用也较为广泛,教师可引导学生标注平仄、韵字以及入声字,随后尝试吟诵,并由此进行师生互动。

师:同学们,在吟诵时,你体会到了哪些情感?

生:我感到牧童骑在牛背上那种悠然,他可以自由放声歌唱。

生:我觉得牧童非常想抓到蝉,所以他一直站在树下仔细观察。

师:对的,大家都说得没错,一般情况下,入声字与郁闷情绪紧密相关,在这首作品中,入声字的比重较大,那么这意味着这首词表达的郁闷情感吗?

生:不对。

师:如果不是郁闷情感,还会是一种怎样的情绪表达呢?请同学们再吟诵一下。

生:牧童由开始的放声歌唱到后来的不唱,这是牧童担心歌声惊扰到蝉了,所以这些入声字应该体现的是害怕。

师:因为紧张而害怕,那牧童在紧张什么呢?

生:牧童担心歌声把蝉给赶走了,自己捉不到了。

师:对了,这些入声字代表的是牧童紧张的情感,那么让我们带着情感再次吟诵这首诗吧。

综上所述,在全面贯彻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吟诵在提升学生诗句审美能力以及语感方面的重要价值,进而采取诸多策略增强古诗词情境教学的有效性。具体而言,教师应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诗词吟诵模仿教学;利用古诗解读,营造情景交融的教学环境;拓展吟诵诗词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驾驭能力;聚焦入声字,引导学生玩味诗歌情趣,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发挥吟诵在古诗文教学中的突出作用,进而显著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牧童平仄语感
牧童学画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牧童
平仄谱:阅读格律诗的一把金钥匙
寂寞的牧童
春天的马蹄声
滇风诗说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律诗平仄格式的构成与推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