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学而“导”,让语文课堂更高效

2020-12-18 11:55江苏省南通市城西小学校
小学时代 2020年21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语文课堂文本

江苏省南通市城西小学校 赵 焰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标准中指出,学生才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人,在开展教育活动时,教师也应当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对这一教育思想,许多教师已是耳熟能详,但是,在实际进行教育活动的设计时,仍有教师不知如何下手,真正地将学生放在课堂上的关键位置。而尊重学生的能力,切实地顺应学生的需求对学生进行引导,无疑能够助推学生的发展。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当积极倡导“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育思想,让每一个孩子都快乐地进行语文知识的建构。

一、顺应学生能力,利用问题引导

在传统语文课堂上,教师总把知识直接讲述给学生,对于一些学习的技巧也要讲得透彻、全面,但是,教师“多教”的结果是学生缺失了更多锻炼的机会,无法基于自身的学习过程进行学习经验的总结。所以,相较于教师“手把手”地带领学生对文章进行逐字逐句的解读来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以问题作为解读文章的方向,自主地展开文章的学习。通过这种形式,学生既可以实现对文章内容的深度解读,也可以体会分析、总结、归纳的过程,提高阅读能力。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爬天都峰》这一课的教学来说,在课堂上,当教师为学生呈现了文章的题目后,教师请学生思考他们最想知道哪些内容,拥有哪些疑惑。随后,根据文章的题目,学生产生“都有谁去爬了天都峰呢?”“为什么要用‘爬’字呢?”“爬天都峰中发生了什么事呢?”等疑问。紧接着,教师请学生带着自己的疑惑对文本的内容进行解读,看看学生自己是否可以完成这些问题的解答。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后,不仅可以解答自己提出的疑问,也可以尝试解决同伴提出的问题,从而真正地完成对文本内容的分析。

学生都有发展自身解决问题能力的需求,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文本的分析,能够让学生自主把握文章阅读的方向,促使学生在不断解决疑惑中,真正地实现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二、顺应学生思维,做好媒体引导

形象思维占据着学生的主体思维,因此,当教师简单地以课本为材料对学生进行讲解时,学生会因为学习内容过于抽象而降低理解的质量。因此,如果教师强行采用传统方式进行授课,势必会使整体语文课程的教育品质大打折扣。所以,教师有必要顺应学生的学习思维,主动地利用现代媒体技术进行直观情境的创建,让学生在动态、直观的视听刺激下,调动学习语文课程的积极性,主动地将目光放在语文课堂上,以便在符合自身思维结构的学习方式中,提升对语文学科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为了顺应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教师就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还原文章中的情境。在本篇文章中,作者用了大量的语言来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但是,单纯文字的形式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无法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昔日圆明园的盛况。对此,在为学生介绍文本内容时,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视频,呈现出由历史学家还原的圆明园景色。透过动态的视频,学生可以直接地感受到圆明园的美丽壮观,以及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这样,在讲解文章中“毁灭”的部分时,学生也可以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起痛心和仇恨。

可见,现代媒体技术的使用将原本抽象的教育状态转变为直观、形象的教育状态,使得语文课程的教育结构更加顺应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较易接受的学习方式中主动地进入语文课堂。

三、顺应学生需求,实现延伸引导

对于语文课程的教学来说,如果能够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适度地引入相关资料进行拓展,往往能够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效。只是,在目前的语文课堂上存在许多资料缺失的情况,教师在利用课本完成教育活动后,也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其余内容的讲解。对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在课下进行资料的自主查询,使得学生在提高自身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可以获得与课本内容相关的其他资料。但是,教师也应当控制拓展训练的次数,避免学生丧失兴趣。

比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草原》一课的教学后,为了尊重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主进行拓展资料的查询,教师在对学生讲解了景色描写的方法和汉蒙之间的情感后,向学生提出“你们还有什么想要知道的呢?”的问题,结合这一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提出如下想法:“我想再了解老舍先生的其他作品。”“我想知道还有没有其他描写草原的文章。”“我想看看草原的图片和视频。”等等。基于学生的想法,教师为学生设计自由查询资料的任务,引导学生在课下完成知识的拓展。这样,既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也让学生凭着自己的兴趣进行了自由的选择,使得学生在学习《草原》一课后打开更广阔的语文天地。

显而易见,学生的想法是多种多样的,摒弃了教师机械讲解拓展内容的形式,当学生自主进行拓展资料的搜索时,他们能够真正地体会到“海阔凭鱼跃”的感觉,将自己放在课堂上的重要位置,从而有效践行“顺学而导”的教育模式。

四、顺应学生差异,促进分层引导

在讲解语文阅读课程时,教师可以看到,尽管教师采用同样的方式,向学生讲述同样的语文知识,但是学生所反馈出的最终学习成效还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学生表现出较快的理解速率,而有的学生则稍逊。所以,如果教师仍旧按照自己的进度进行教育内容的安排,势必会加大学生之间的差距,降低部分学生进行语文课程建构的积极性。因此,语文教师应当顺应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主动地围绕学生间的区别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得学生在符合自身的学习方式中提高学习实效。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观潮》一课为例,学生之间的文本分析能力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对此,教师先分析学生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定位和分层,将文本分析能力较强的学生设定为“提高层”,将文本分析能力一般的学生设定为“基础层”。紧接着,教师按照学生的不同,为学生进行差异性的指导,如对于“提高层”的学生,教师采用简单引导的方式,多让学生依靠自身的能力进行文章中写景顺序、语言结构的分析;而对于“基础层”的学生,教师则采用较为细致的指导方式,促使学生可以结合教师的指导,对钱塘江潮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可以看出,教师根据学生之间的区别,对学生进行分层,并按照学生的不同能力对学生进行差异性的指导,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获得针对性的学习方式,以便减小彼此之间的差距,提高整体教育水准。

总而言之,顺学而导的教育思想,并非指完全由学生做主进行教育活动的安排,而是指教师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教育指导。在未来的语文教育中,教师应当继续坚持“顺学而导”的教育思想,只有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语文课堂才是最鲜活、最高效的。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语文课堂文本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策略谈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