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党员劳动观培育路径初探

2020-12-17 03:32杜文星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4期
关键词:培育路径大学生党员

摘 要: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多次强调“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 [1]。高校劳动观培育工作是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重要渠道。进入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党员劳动观培育工作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普遍存在思想认同缺乏深入、行为认同缺乏延续、 价值认同缺乏导向等问题。鉴于此,解决这些问题,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党员劳动观培育就要做到坚持党员教育从严,融入党员劳动观培育提升服务贡献能力,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营造良好劳动氛围,提升劳动自觉性。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劳动观;培育路径

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 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劳动”[2]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命题。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这就意味着新时代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劳动教育,引导大学生强化正确积极的劳动意识、端正健康科学的劳动态度、培养主动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正确向上的劳动观。

一、研究现状

(一)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党员劳动观培育现状

目前,各大高校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为主线,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从而让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以思想教育为主线、以党校培训为依托、以红色教育基地为载体、以党员榜样为标杆,引导党员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从身边、从具体事情做起,把劳动教育融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融进学生学习生活之中;以特色党建品牌活动为平台,与时俱进,不断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感染学生,把劳动观培育工作做细、做实。

(二)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党员劳动观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时代,高校对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无论在力度、强度、深度上都下了很大的功夫、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总体上而言,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党员劳动观培育工作中,存在以下问题:

1.思想认同缺乏深入

劳动观培育工作是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题中之义、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必要途径。然而,高校对大学生、尤其是对大学生党员的劳动观培育普遍没有高度重视、对大学生党员的劳动教育、劳动观的培育工作落到实处。主要表现在高校对大学生党员劳动观培育上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培养方案,在大学生党培养的过程中缺乏思想认识上的引导;其二,高校在大学生党员培养的过程中过多重视其对党史、党的理论以及该生在德、智方面的考量,而往往忽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端正的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等劳方面的教育引领;三是大学生党员自身的劳动观念浅薄,缺乏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行为认同缺乏延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越来越重视对大学生党员的培养,尤其是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力的培养。 但在高校教育引导大学生党员劳动观的培育和践行上存在举措单一、形式化等问题。如不少高校在大学生党员劳动观培育的工作中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红色之旅等等。一方面由于其真正涉及、包涵勞动教育内容有限,并缺乏互动性;另一方面,很多情况下,这些活动流于形式、局限于积极分子推优、预备转正等党员身份的重要转折点上开展,严重缺乏劳动教育的延续性和持续性,这就导致了高校在提升大学生党员劳动观的践行能力上,形式单一、效果不佳的问题[3]。

3.价值认同缺乏导向

一是表现为受传统体力劳动的鄙视观念、拜金主义等思想的影响,有部分高校教师存在重考试成绩轻劳动品质、重理论宣讲轻实践劳动能力、“唯分数、唯学历、唯读书”等错误的价值理念;二是高校在对大学生党员劳动观培育过程中没有及时将相关社会热点问题作出价值澄清,这就很容易减弱大学生党员该有的正义感和劳动积极性;三是由于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现代化、网络信息化等,为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逐渐淡化了人们对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的重视程度。

二、原因分析

(一)国家政策保障力度不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多年来,我国不断出台各类劳动教育的相关政策和文件,其中大都在不断的强化劳动教育在中小学生教育阶段的重要性;相关学者关注和研究焦点也同时集中在中小学阶段劳动教育。然而对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劳动观培育的相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甚至很容易忽视高校劳动教育。

(二)社会支持力度不足

家庭劳动教育缺失。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的逐步推进,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绝大多数家庭的经济生活水平快速提升,家庭需要孩子做的、孩子能为家庭做的事情是非常有限的,同时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为了孩子好好读书、专心读书,很多家长将家务大包大揽,完全不给孩子劳动的机会,导致大学生党员在家庭接受的劳动教育熏陶是非常有限的,导致家校教育失衡。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应具有十分的积极性去投入劳动中,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大学生内在驱动力不足

家长的溺爱、社会环境的包容使得大学生党员普遍缺乏劳动的积极性。必然会影响他们的劳动实践行为,更不利于他们劳动能力的提升和习惯的养成。由于受评价体系的影响,一部分同学虽然是大学生党员,学习成绩好、综合测评分高,但是却存在很强功利主义思想,转正后“全心全意为人名服务”的宗旨抛之脑后,更不会积极参与到劳动生活中来。

三、路径选择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样也是一个人巩固和树立正确、积极劳动观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党员劳动观的培育关系到培育合格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事,高校作为大学生劳动观培育的主阵地,一定要发挥其在劳动教育中主导地位,党员同学的劳动观培育要区别于普通同学,把劳动教育纳入到学生党员培养过程中来,引导大学生党员做好先锋模范作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 [4],提升劳动技能、提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劳动技能。

(一) 融入党员劳动观培育,坚持党员教育从严

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5]因此,新时代高校在大学生党员劳动观培育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坚持理论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智育与劳育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做到教育从严,过程从严、学习内化从严。

一要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以学生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为为基本形式,要注重思想引导,正面引導大学生党员端正劳动态度、形成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价值观念。二要将党员劳动教育融入到党员教育的过程中,同时更要注重培育过程,要将劳动观作为积极分子推优、预备党员转正的一个审查标准,在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培养过程中注意考核其劳动积极性、劳动能力的提升等。三要搭建“内化”渠道,把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结合起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强调学生活动的完成性,通过专题讲座、沙龙、与优秀的劳动模范代表座谈等,引导党员学生多谈谈体会、谈心得、谈变化、谈收获等确保“劳动观培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6]。

(二)加强社会实践活动,提升服务贡献能力

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人民为中心。新时代高校要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将大学生党员劳动观培育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履行党员义务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党员不断提高自身劳动素养,引导他们通过劳动服务他人、在劳动中提升技能、在劳动中不断创新。积极开展学生党支部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以及主题党日活动等。结合专业教育,引领党员学生积极参加专业科技竞赛等活动,坚持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主动提高专业性劳动技能;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鼓励党员同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创新劳动实践思维、实现创新性劳动实践。

(三)营造良好劳动氛围,提升劳动自觉性

新时代高校要积极将劳动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在师生中树立劳动模范,组织开展劳动教育相关主题征文、演讲比赛、话剧表演等活动;加强校园网络宣传,充分利用学校微信公众号、易班等网宣平台,增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宣传力度、形成线上线下联动合力。为大学生党员营造讲身边劳动故事、听身边劳动事迹、立身边劳动表率、树身边劳动榜样,营造良好的劳动文化氛围,潜移默化中提升广大大学生党员的劳动自觉性。

四、结语

高校大学生党员劳动观的培育是一项复杂而浩大的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等参与进来。文章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工作实际,就这一课题做了初步的探索,可能还存在思考问题不够全面、方法不够创新等问题,未来,本人也将就高校大学生党员劳动观培育路径上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党建网.习近平在乌鲁木齐接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代表,向全国广大劳动者致以“五一”节问候. http://www.dangjian.com/djw2016sy/djw2016sytt/201705/t20170502_4215207.s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发表重要讲话. 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3]孟国忠. 高校劳动教育价值实现的机理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605):85-87.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7/content_5496170.htm .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530.1972.

[6] 罗薇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初探[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365-369.

基金项目:惠州学院2020年党建研究课题,一般课题: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劳动观培育的路径探究。

作者简介:杜文星(1988.10- ),女,山西介休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培育路径大学生党员
医学生道德人格现状及有效培养路径
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问题的研究
大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问题及培育路径研究
新媒体平台下增强大学生党员理论学习实效性的研究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的素质培育路径研究
高校党员志愿服务机制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