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行为问题的解决是当前在重大疫情背景下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点,有助于推进高校做好人文关怀工作,降低舆论防范风险,强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引领。疫情发生以来,大学生心理素质亟待提升、网络素養有待提高、价值观念尚待完善的思想行为问题更加凸显,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能够结合抗疫实例,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提升学生网络素养、强化学生价值引领,推进大学生思想行为问题的有效解决。
大学生思想行为问题,不单是其个人问题,一定程度上也折射着社会经济结构、生活方式等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影响。因而,关注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状况,强化对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思想行为意识引领,已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迅速席卷全国,这一威胁生命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给社会各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疫情期间,大学生被迫居家隔离、学校延迟开学,无疑打乱了常规的生活节奏,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均受到影响。为此,重视大学生思想行为情况,及时进行有效地疏通引导,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不缺位”,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已上升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关注点。
一、重大疫情下解决大学生思想行为问题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心理疏导,做好人文关怀工作
恐惧会致使人心理麻木和迟钝,疫情给人们带来的焦虑、恐慌和害怕等负面情绪,也会带来一些次生灾害。而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疫情防控会议中也明确要求,要加强对民众的心理干预和疏导,做好人文关怀工作。加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属于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范畴,思政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采取有针对的措施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实效。基于此,在重大疫情背景下,关注疫情对大学生的心理冲击,重视他们的精神世界和个性化需求,及时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思政工作者在疫情当下需要开展的重要课题。同时,思政教育工作者抓住学生心理教育的契机,关注大学生无助、恐慌等负面情绪,帮助他们以平和、理性的心态面对疫情,不仅能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能引导他们更加珍惜生命。
(二)开展网络教育,降低舆论防范风险
重大疫情期间,互联网所形成的社会舆论网络以渠道多、速度快的特点迅速渗入社会的各个角落,且这一网络所传递的信息内容庞杂、真假难辨,有的能为大学生带来正确可靠的信息,帮助他们理性认识和看待客观事实,进而形成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念,但其中不乏一些误导性的信息和言论,放大疫情事件、扭曲疫情事实,借机散播谣言、意图制造分裂,这些舆论都会不断冲击大学生的观念,诱导不良思想的滋生。在不良言论的引导下,有的大学生甚至会通过互联网渠道来发布危险言论,涉及意识形态的风险。而疫情防控工作部署中,政府也多次指出,要在严峻复杂的形势下,加大对舆论工作的控制力度,这也同时要求公民具备有效辨别与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因而,在这一现实背景下,开展大学生网络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识别辨认信息和防范舆情风险的能力,也成为疫情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
(三)把握教育契机,强化价值观念引领
重大疫情背景下,某些西方敌对势力以此为契机,加大了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渗透。将全国人民共克时艰的危机化解行为转化为价值观教育的契机,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也成为思政教育工作者面对的又一个重要课题。疫情爆发后,总书记亲自部署,将人民生命安全至于首位,各级政府积极响应、组织防控,全国人民勠力攻坚、众志成城的事例,是当代大学生坚定政治信仰、强化爱国意识的重要题材。因此,思政工作者应通过宣传“中国力量”、“中国速度”,强化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使他们坚定和明确我党的制度优势,引导他们积极靠拢、紧跟党走;同时,广大党员和群众积极投身防控一线的抗疫事实,能有效增强大学生的向心力,强化集体的爱国情感;另外,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环节,利用疫情防控的契机,强化大学生的科学精神教育,引导他们相信、尊重和崇尚科学,最终形成勇于创新、敢于挑战科技高峰的信念,也变得尤其重要。
二、重大疫情下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现状
(一)心理素质亟待提升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不仅打破了大学生规律的学习生活,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疫情隔离期间,有的学生由于长期停留家中无法正常参加社交活动,而无聊消极、烦闷不安;有的学生因为学习缺乏督促和引导而学习状态不佳,出现持续烦躁的情绪;有的学生则因为网络上铺天盖地的疫情信息而担心紧张、害怕恐慌;还有的学生隔离期间与家人产生冲突和矛盾,导致烦躁易怒,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学生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有助于降低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这就要求思政工作者及时发现,及时干预,及时解决学生所暴露出来的心理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措施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最大程度上降低疫情给大学生带来的心理损害。
(二)网络素养有待提高
疫情发生以来,将教育工作的主战场由线下转为线上,有效保证“停课不停学”成为各学校的主要任务。因而,通过线上平台学习知识、交流思想成为疫情期间大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此外,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网上冲浪”已逐渐成为他们的生活常态。在学习、娱乐之余,他们还会通过网络渠道去关注和参与疫情的热点话题,面对各类准确信息与错误谣言、正确舆论与不良思潮的乱象,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网络素养,才能降低受到不良网络舆论影响的风险。然而,面对“铺天卷地”的疫情信息,大学生参与疫情讨论的情感和行为不断强化,而相应的理性思维与冷静心态却未能同步提升,这一矛盾最终导致大学生对疫情信息的甄别能力不足,从而容易产生偏激言论和消极情绪。因此,在疫情抗击这一特殊时期,思政工作者应定期开展网络素质教育,通过提高学生的网络素养,引导学生为打赢“全媒抗疫”的阻击战贡献力量,最终促进网络生态环境的良性运作。
(三)价值观念尚待完善
大学生目前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他们的思想观念虽逐渐成熟,但也具有可塑性。虽然健康向上是当代大学生的价值主流,但周遭环境的改变都会对其价值观的转变产生影响。而疫情抗击过程,既容易激起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又容易导致某些学生陷入不良言论的误区,带来意识形态的风险。具体来看,虽然社会舆论整体呈现积极向上的特点,但网络谣言丛生、错误信息混杂的乱象,无形中放大了大众的恐慌和焦虑心理;同时,各类抗疫工作人员出现的不愿担当、推诿扯皮的现象,容易激起民众的质疑和不满;此外,敌对势力趁机造谣生事,意图抢占意识形态的领域阵地,会冲击和影响人民群众的思想价值判断。因此,在全国一致的疫情抗击过程中,思政教育工作者要重视把握教育时机,强化对学生的思想价值引导,促进大學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完善。
三、重大疫情下大学生思想行为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疫情期间,大学生的常规学习和生活都受到了影响,面对疫情的传播速度及危害,不少学生会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对此,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及时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干预和疏导。具体来说,一方面,开展防疫知识的专题讲座,提高学生对疫情的认知程度。面对疫情的传播速度及危害,不少学生会紧张焦虑,且很多舆论会利用大众的恐慌心理来散播谣言、以讹传讹,我们应当积极培养大学生具备甄别舆论信息的能力。此外,通过防疫知识的学习,还能有效促进学生抗疫意识和能力的提升,引导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防预,及时解决学生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疫情爆发后,有的学生会由于身边亲人朋友不幸感染而产生恐慌心理,也有学生长期被隔离家中,因无法处理好与家人的关系或无法按时完成学习任务而焦躁不安。针对这些可能的情况,思政工作者应积极疏导、认真化解每位学生的心理状况,通过有效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引导他们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二)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
大学生的舆论影响着青年一代的舆论,继而影响着社会的舆论风向。大学生作为“全职网民”,同时也担负着更为重要的使命——保证传播信息的准确性。然而,网络信息冗杂、真假难辨,往往出现“以讹传讹”现象,例如“双黄连防新冠”、“飞机撒药消毒”等谣言的广泛传播,误导着公众的行为和情绪。而大学生作为公众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成为正确信息传播的坚守者,保持理性的思维和平和的心态,自觉筛选网络信息,客观分析网络谣言,具备健康向上、乐观积极的网络道德情操。因此,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结合抗疫实例,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客观看待网络疫情信息传播,以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用实际行动维护网络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进而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
(三)强化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
疫情是国民共同面对的一场大考,虽然众多大学生未能投身社会实践,但思政教育者仍可用好疫情这本活教材,加大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引领。具体来说,首先,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的指挥下,齐心协力抗击疫情的实例更加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因此,利用疫情背景作为学习素材,思政教育者应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引导他们时刻听党指挥、紧跟党走。其次,爱国是大学生心中高尚的情感,大学生要培养崇高的理想信念,就应当将个人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因此,思政教育者也应鼓励学生奉献社会、服务人民,在不断奉献社会的行动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疫情的防控也不能“蛮干”。思政教育者要在疫情背景下,适时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如引导学生了解一些防疫治疗中的医疗方案和设备,让学生感受科学的重要价值,从而培养学生追求热爱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以及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贡献力量的决心。
综上所述,新冠疫情爆发后,全国人民勠力抗击疫情、众志成城的实例已成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教科书,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挖掘其中的营养与精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思路。
(陈曦:成都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