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玮
(南京市金陵中学仙林分校中学部,江苏南京 21000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要求7~9 年级的初中生能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 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基于这一要求,我们所使用的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每一册都安排了“名著导读”的板块,向学生推荐了《朝花夕拾》《西游记》《水浒传》《简·爱》等名著,这些名著对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实施与开展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尽管“新课标”提出了明确要求,教材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资源,然而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并不乐观。
1.课业负担重,挤占课外阅读时间。学生一迈进学校大门,从早到晚的学习时间基本被规划好了,在校可利用的课外阅读时间少之又少。课后,学生又要完成各门学科的作业,连周末时间也被各类培训补课占用,学生只要有一点空闲时间都会去休息放松,没有其他时间阅读课外书籍。
2.影视种类多,削弱课外阅读质量。读原著和看改编之后的影视作品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比如《水浒传》,改编的电视剧版本多达三种,虽然通过电视剧也能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但看电视剧是被动地接收信息的过程,而阅读文学作品是一个需要依靠想象,对书中人物、场景等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演员一旦去演某个角色,那个角色的形象就固定下来了,观众只能被动接受,而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心中的那个人物形象是因人而异的,可以天马行空,任意驰骋。
3.市场导向弱,降低课外阅读层次。走进书店,各类畅销书琳琅满目,而经典名著等优秀读物却静悄悄地待在角落里,很少有相关的介绍和宣传。这样一来,学生的课外阅读层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们会去看郭敬明而不是鲁迅,他们更喜欢看《诛仙》而不是《水浒传》。畅销书也许会带来一时的阅读快感,但毕竟没有经过时间的磨砺。
1.制订阅读计划。教师指导学生制订好课外阅读计划。学生在初中阶段要有一个总体阅读规划,教师和学生共同商讨出本学期的必读书目和推荐书目,列出清单,开学初张贴在班级的公告栏内。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了一份书单,必读图书有《朝花夕拾》《西游记》,荐读图书有《泰戈尔诗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世说新语》《论语》《聊斋志异》《猎人笔记》《镜花缘》《所罗门王的指环》《白洋淀纪事》。所选书目应根据初中生的实际需要、接受能力、欣赏水平、兴趣爱好和年龄特征等因素来制定,使学生想读、爱读、悦读。
2.建立班级图书角。开学之初,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班级的图书角。班级图书角不仅包括必读和荐读的书,而且包括学生自己想读还没有读过的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每人提供自己想读的两三本书,经过教师的筛选后放入图书角,供全班同学借阅。学生可以制定“借阅制度”,拟订图书角名称及标语,设立图书管理员,规定图书借阅时间等。通过班级图书角的建立,学生能够真正地动起来,参与课外阅读的规划和实施。
1.观其大略。“观其大略”是指在读书的时候,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是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种方法一般用于阅读之初。阅读时,教师指导学生看目录、导读、前言、后记,了解全书内容、写作背景和艺术特色等,同时熟悉全文章节和标题,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书,了解大意,做到心中有数。
2.细读精思。“细读精思”是指放慢阅读速度,悉心揣摩书中内容,体会其精妙之处。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①做摘抄。准备一本读书笔记本,摘抄书中的精彩语句或片段,富有哲理的语句。②写概括。学生读完一个章节后,用自己的话概括主要内容,对所读内容进行回顾提炼,有助于梳理思路和加深理解。③评点批注。评点者以简短的话语在书本的空白处对作品的整体与局部写下赏析、感悟和评论等。点,就是圈点勾画,是评点者在作品的段落之间、文字之间,在文字的上面或下面画上一些符号、线条、记号来表明自己的判断、态度等。例如,在阅读《朝花夕拾》时,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评点批注法来阅读。学生评点了《琐记》中几个孩子比赛打旋子的片段,写道:在阿祥的婶母来之前,衍太太一直鼓励阿祥打旋子,可当阿祥的婶母来时,阿祥恰好跌倒了,于是衍太太又立刻转了话锋,来数落阿祥,从中我感受到了衍太太的虚伪。
批注的内容可以从作品内容、结构、写作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着手;也可以在原文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将原文补充得更加完善;还可以写出阅读时的心得体会,提出自己的观点、见解或疑问。
3.专题探究。“专题探究”是指在阅读完整本书之后,针对有价值的专题进行探究。如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可以分三个专题进行探究:专题一,保尔的成长史,列出提纲,给这位主人公写一个小传;专题二,保尔的形象分析,摘录体现保尔性格不同侧面的句子和段落,结合具体描写,分析主人公的艺术形象特征;专题三,“红色经典”的现实意义,带着这个问题阅读这部具有年代感的作品,留意自己的感受,探究现实意义。专题探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1.走进书店、图书馆。每学期可以开展一次学生和家长一起走进书店或图书馆的活动,之后进行总结交流,如有的学生介绍书店的书籍楼层安排,有的学生展示如何使用先进的检索系统查找书籍,还有的学生对比不同版本书籍的优劣等。家长陪同孩子读书,可以增进亲子关系。
2.坚持课前阅读五分钟。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基础上,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表达与交流。教师设置课前五分钟的读书交流环节,让学生自由交流读书心得。例如,读过《藤野先生》的同学,将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分析得有条有理,还引出了寿镜吾、章太炎,做了一番比较;推荐《三体》的同学无疑成为班级的阅读之星;读《红楼梦》的女生钟情于曹雪芹笔下的诗句,也想加入“海棠诗社”。读书交流环节的时间短暂,却对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久而久之,学生关注的作品越来越多,阅读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视野就变得越来越开阔。
3.展示学生好作品。读书成果的多方面展示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鼓励。学生读完一本书后,可以将摘抄评点读后感做成小报,在班级中进行评选展示;可以将学生的作品收集成册,印出班刊;还可以通过发表优秀文章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总之,让学生在展示中获得阅读的自信和动力,成为一个终身阅读者。
阅读不仅是学生与作者的精神相遇,更是教师、学生和作者三者的精神相遇。因此,师生共读一本书,共同交流心得体会,才能搭建起一个立体的阅读平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更进一步掌握知识。师生也正是在这样的阅读中不断成长。例如,教师和学生共读《简·爱》,在自传色彩浓厚的文字中,大家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什么是自尊自爱自信自强,它将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勇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