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利华 邓明波
(江西省电化教育馆研究部,江西南昌 330046;江西省创造学会创新教育研究所,江西吉安 331600)
国际形势和国家战略的变化催促着教育改革。江西省吉水中学立足革命老区“县域高中”的校情、县情,在解放思想中自我革新,在教育实践中探索创新,将“吉中梦”与中国梦相统一,将书院文化与创新精神相结合,确定了自身的特色发展方向——“中学生综合创新教育”,从2016年12月20日获得江西省第二批特色发展试验高中资格以来,在三年试验期里,朝着“中学生综合创新教育”试验方向不断迈步前行,为学生的创新发展、个性发展、多样发展不断提供更多的平台和发掘更好的校本课程资源。
以发展、全面、矛盾和创新的观点来看待和培养中学生的综合创新潜能,中学阶段的创新创造教育要与大学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相衔接,学校的创新教育要与家庭、企业、社会相衔接,学生与教师、理论与实践要相衔接。在新高考改革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的背景下,要求中学阶段培养出自由和谐、全面发展的学生。
马克思、恩格斯告诉我们:“人应当通过全面的实践活动获得全面的发展。”[1]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实现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的关键。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基础、根本动力、根本途径、评价标准、出发点、目的和归宿,创新是实践发展的动力和必然要求。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要求“教”与“学”同“做”结合起来,同实际的生活活动结合起来。本文总结出了中学生“教学做创赛一体”的创新教育活动理念。
杜威的一系列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如“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教学过程应该就是“做”的过程,在学校生活中学生是一切工作的起点、中心,校内学习应该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两者之间应相互影响。
博雅教育起源于古希腊,本义是“培养通达智能的自由公民教育”。亚里士多德将教育分为“自由的教育”与“偏狭的教育”,自由教育以能使人格理性地自由发展和完善德行为最高目标,把人从偏见、狭隘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我们全部生活的目的应是操持闲暇……在闲暇中,人们发展自己的理性,操修善德,以造就豁达的胸襟和自由的精神。”[2]
博雅教育在中国大陆普遍被称为素质教育,在美国被称为Liberal Arts Education,在中国台湾、香港被称为博雅教育、通识教育。虽然名称不同,但都一致认为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该注重通识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提供人文训练,培养人文素质。从字面上可以看出,博雅教育的意思是培养学生具备“广博的知识、宽广的视野、优雅的情操”。中国儒学经典《中庸》第二十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之”是为学的第一个阶段,为学首先要广泛猎取,培养学生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一旦好奇心丧失,为学的欲望便随之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宽容、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宽阔视野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
从教育的内容而言,博雅教育以“人的精神塑造”为内核,将“完满的人格修养”与“广泛的知识积累”相融合。博雅教育的过程就是学习广博的知识,培养优雅的情操,坚持由通到专、由博返约的逻辑思路,最终实现全面发展而有独立个性的人格,进而成为更好的自己,为自身成长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广义上的博雅教育也包含实践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内容。
博雅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拼搏进取精神、高效率的自主学习能力、敏锐的创新创造意识,是要培养出自由和谐、全面发展且又有独立思想和独立个性的人,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和创新精神、更加自信更加优雅的博学雅士。
实践教育属于广义上的博雅教育范畴,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实践教育强调学生积极参与现实生活,在亲身体验和身体力行中加深对所学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并逐步实现理论知识的内化。狭义的实践教育单指社会实践教育,即实践性的教育,包括课堂、校园、社会三个层次。
实践教育有以下三个特点:直接现实性、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与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育教学的优点是具体、形象、直观、操作性强,容易激发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和自主创造性。
实践教育强调在实践中学,教学做思一体,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思、思中做,学中思、思中学,生活中学、交往中学、经验中学、探究中学、观察中学,自主学习,自主操作。
在课堂教育教学方面,要多运用情境教学法、体验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演讲、辩论、基于多媒体视频和PPT 课件的直观教学、情景剧等课堂实践教学方法。在校园实践教育方面,有这些形式:入学教育(认识学校)、团队“三会一课”(支委会、支部大会、团小组会、团课)、参观校史展览、军训、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研究性学习、食堂文明活动、寝室文明活动、班级卫生责任区、升国旗、主题演讲、辩论赛、报告会、座谈会、晨会、校运会、班会、班委会、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在社会实践教育方面有这些形式:课程实习,参观学习,社会调查研究,科学实验,志愿者服务活动,春游,看望、帮助孤寡老人,帮助留守儿童,帮助特殊学校的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现场教学,假期社会服务,做义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环保志愿者行动等。
实践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校内、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调查研究等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独立自主的担当精神,以及脚踏实地、求真务实、行胜于言的朴实作风。
有学者认为,创新是产出新颖而适当观点的一种能力,创造是产出新颖而有用的产物。还有学者将创新与创造进行区分,认为创造与创新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共同点是二者都具有新颖性这一本质特征;不同点在于,创造强调过程、创新强调结果,创造强调自身的新颖性,自身从无到有,不一定有比较对象,而创新则强调与原有事物或其他事物相比较具有新的结果。本文则不做这样的区分,只从广义上理解。
本文将中学阶段“创新教育”的含义界定为: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创新意识、扩展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通过批判、继承和有选择性地借鉴,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新问题、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习惯,并能够创造出新颖、适用、有价值的知识、方法、产品、工具、思想。
创新教育的内容包括理论创新、实践创新、自主创新、借鉴创新、制度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创新、评价考核创新、环境风气创新、人文社科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知识创新、学习创新等各个方面的教育,其中科技创新教育是核心。本文所指的中学生“综合创新”,其学科内容包括人文社科创新、科学技术创新、社会实践创新、理论科研创新,这是一种广义上的博雅教育和实践教育,所以说创新教育应该是与博雅教育、实践教育结合在一起的。综合创新教育的内在心理教育因素包括创造型人格、创造性思维、创新技法、创新效率等,它们均与最终形成的创新能力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创新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方法、精神、人格、效率、能力,产出创新成果。其中关键任务是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思维是指沿着一定的方向、顺序、维度去思考。按照思维方向可将思维分为正向与逆向思维、横向与纵向思维、发散与集中思维,按照思维的维度可分为一维直线、二维平面、三维立体、四维时空思维,按照思维方式可分为抽象逻辑思维(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想象、联想、直觉、好奇和灵感思维),按照思维的过程及结果可分为常规(定式)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有以下几种思维:习惯型思维、直线型思维、权威型思维、从众型思维、书本型思维、经验型思维、自我中心型思维、自卑型思维、麻木型思维、偏执型思维。
创新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即创新型人才。当然,在中学阶段,只能说是要培养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创造学有两条基本原理:一是认为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的自然属性,即人人都有创造力,都具有可开发的创造潜能;二是认为人的创造力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和训练被不断激发出来,从而转化为显性的创造能力,并不断得到提高。
综合创新教育,与广义上的博雅教育、实践教育是相通的,外延是一致的。在培养中学生创新潜能的过程中,需要同时开展博雅教育、实践教育和创新教育。其中,博雅教育是基本途径,通过知识和品质教育,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自主学习能力,塑造自由、合宜、机敏的心智能力,具备广博知识、优雅情操、世界眼光和全球视野;实践教育是根本途径和检验标准,通过校内、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创造性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甚至可将中学生的社会实践调研报告或实验报告提升为人大议案或政协提案,转化为国家机关的政策,切实做到为社会服务,通过“教学做创赛一体”模式,实现创新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创新教育是核心,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让学生自主开展创新活动,产出创新成果,如学术论文、课题、小创意、小发明、专利等。
综上所述,广义上理解的中学生综合创新教育,与博雅教育、实践教育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可从两个方面界定其内涵:一是指创新技法教育与博雅教育、实践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融合。笔者学校在三年的创新教育试验工作中总结、提炼、归纳、验证了创新型人才在中学阶段的形成规律公式为:中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博雅教育+实践教育)×创新技法教育2=(广博的知识×优雅的情操+实践的精神×社会责任感)×(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思维+创新方法+创新效率)2;二是指人文社科创新、科学技术创新、理论科研创新、社会实践创新等各方面的综合创新教育活动全面发展,同时在学校管理方面可推进制度管理创新、激励机制创新、考核评价创新。从学科专业角度来看,人文社科创新和科学技术创新相交叉;从过程形态角度看,理论科研创新与社会实践创新相融合,统称“综合创新”,契合了新高考改革取消文理分科的新要求和新时代国家创新发展的大战略,能够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多样发展、个性发展、创新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