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姜灶小学 蔡 敏
学生在小学时期正是培养思维能力和积累基础知识的关键时期,这就要求小学教师的授课一定要尊重学生,意识到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引导小学生逐步积累基础知识,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但在小学数学的实际课堂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参与活动主要是为了配合老师进行模仿和记忆,而没有一点他们自己的思考。所以不论教师的教学内容如何充实,也不能完全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就说明数学教师的教学价值不全然与自己的专业素质有关,还与能否实现学生思维发展的培养有关,只有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地思考起来,这样的课堂才是有价值的课堂。
数学这门学科有一个很大的知识体系,从小学数学的角度来简单的讲就是,从低年级开始学习的加减乘除运算到高年级学习的四则混合运算,从认识点、线、面到了解和运用多边形,从计算某个形状的面积到计算某个个体的体积等等,这些知识内部都有一定的关联,同时对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小学生没有掌握好基础知识,那么日后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将很难顺利进行。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逐渐引导学生建立数学知识体系,加大对小学生数学思维深刻性的培养,以便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时及时调配,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高效性。所谓思维深刻性就是指思维的深度,数学思维深刻性主要表现在善于洞察矛盾的特殊性,善于抓住数学对象的本质和内在关联,善于发现隐含因素和有价值的条件,迅速思考做题策略和做题方法。所以建立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是主要的培养思维深刻性的方式。
例如数学教师在学习“合数和素数”时,如何让学生自行判断两个素数的积是否是合数,教师可以从侧面引导学生建立素数、合数、约数及整数的知识体系进行思考,如素数A乘以素数B得到C,则C除了1 和C两个约数外,一定还有约数A和B,所以C一定是合数。整个思考过程都是从知识的内在关联中得出来的,要把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引向更深层次和更具有概括性,以便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刻性。只有学生建立了完善的知识体系,才能提高学习有效性。
很多数学题都有不同的解题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多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引导小学生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以便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灵活性在数学知识中的表现是在做题思路受到阻碍时,能灵活改变策略并积极寻找正确的思考路线,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简而言之就是学生在做题时方法比较多、解题方法比较好以及思路比较广。尤其是数学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着重注意对学生从多角度考虑问题进行启发,提倡学生一题多解。同时,教师可以自主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以便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例如在学习计算一年的天数时,不同的同学会利用不同的方法。如:有的会按照月份的顺序将每月的天数相加得出结果;有的就会利用乘法计算,一年中有几个月是31 天,几个月是30 天,几个月是28 天或29 天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善于多思考,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
从小学数学老师的教学课堂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老师在提出一个问题时,有些同学能很快就算出答案,而有些同学就需要计算出答案的时间比较长一点,两者对比下,很容易凸显出前者思维的敏捷性,后者则敏捷性不够。学生思维敏捷性的良好培养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做题效率,对他们的实践技能有促进意义。思维敏捷性就是指思维变化的速度,主要表现于学生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时能很快理解问题的本质,合理地运用数学概念和公式,通过缩减计算环节使计算过程又快又准,所以进行强化训练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在做题中发现一些计算规律,并通过简便运算提高做题的效率,如125 乘以8 等于1000,789 加211 等于1000,通过凑整数的方法进行数学计算。学生在进行强化训练的过程中,在中间的计算环节中使用的时间会越短,学生也能在练习中不自觉的培养思维敏捷性。
综上所述,思维是一个复杂且完整的体系,从最开始的识别到发现最后验证,都体现了完整的思维过程,这些环节之间有时是相互交织的,有时也会产生思维的跳跃。思维能力是可以在后天训练中逐渐形成的,但如果没有恰当的训练策略和渠道,是不利于形成有意识的思维能力的。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能意识到思维的系统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