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启东市汇龙小学学华分校 施向辉
劳动与技术教学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路径。“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而数学学科同样担负着培育学生劳动与技术学习的使命与责任。从根本上说,数学是人类劳动实践的智慧结晶。从“结绳计数”开始,数学与人类的劳动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有些内容与“劳动与技术”课程有着天然的关联。教师要主动链接劳动课程内容,丰富数学教学载体,让数学学习成为学生本质力量的确证与表征,成为学生生命的解放与舒展。在数学教学中丰富课程与教学载体,既要体现数学味道,又要体现劳动与技术特质。
比如,教学《圆柱的表面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既要让学生进行逻辑推理、演绎,还要引导学生“动手做”,将圆柱体的侧面积、表面积的学习与劳动手工制作相结合。学生在将长方形纸卷成圆柱侧面的过程中,自然地认识了圆柱体侧面与长方形纸的长、宽之间的关联。“做圆柱”激发了学生的数学深度思考:先做圆柱体侧面,再做圆柱体底面方便,还是先做圆柱体底面,再做圆柱体侧面方便?劳动与技术的课程链接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有了方向,操作中学生还发现,同样的一张纸,可以卷成两种不同规格的圆柱,一种是“高瘦瘦”,另一种是“矮胖胖”。通过将数学与劳动技术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独特性、个性。
将数学与劳动技术的课程内容对接、整合,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进行选择、思考、实践探究。要积极主动地找寻链接点,对数学学习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邀请专家、劳动与技术专任教师、学生家长参与其中,从而最大限度地开掘学生劳动与技术潜质。
在数学课程教学中融入、渗透劳动与技术教育,要注重渗透“劳动课程”技术,提升数学课程与教学品质。很多时候,将劳动与技术课程品质嫁接到数学课程与教学中来,能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让学生感受、体验到劳动与技术实践的品质,进而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
比如,教学《升和毫升》这部分内容,很多教师都出现了不重视细节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中不仅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更注重引导学生实验操作。比如:量筒应当怎样放?怎样向量筒中注入液体?应当怎样读量筒、量杯中的液体的体积刻度?从量筒、量杯中的液体的上方或者下方读刻度会对实验数据产生怎样的影响?通过这样的实验启发、引导,学生在做数学实验时就能多一分细致。通过劳动与技术品质的渗透,让学生“会劳动”“善劳动”“爱劳动”,体会到劳动的趣味。劳动满足了学生好奇、好动、好玩的心理,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充分地探究、自主地创造。
将数学课程与劳动课程进行整合,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要主动与劳动课程老师进行对话、交流,寻求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师的技术指导,从而不断提升自我的劳动素养和审美素养。只有将劳动与技术课程整合,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培育才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在数学课程中融入、渗透劳动与技术课程,要优化评价,发挥劳动与技术课程评价的导向、发展功能。通过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观念,让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动手做。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样态,不仅要从数学视角着眼,更要从劳动与技术课程视角着眼,比如技术设计是否创新、造型是否美观、结构是否合理、粘贴是否牢固等。
比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教师就要通过评价让学生的劳动向生活延伸、拓展。相比较而言,剪一个普通轴对称图形是简单的,而剪“红双喜”、剪“奖杯”、剪“房子”、剪“松树”等却是复杂的。当学生在数学操作的过程中剪出了生活化的作品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圆规、直尺等设计美丽的轴对称图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能深刻认识“对称轴”,领会“轴对称图形”最根本的数学特质,即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完全重合,进而使学生能够判断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形象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在评价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作品的造型、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多维评价。通过评价,引导学生体验劳动、尊重劳动、敬畏劳动。
将“数学课程”与“劳动与技术课程”相结合,数学教师就要将劳动与技术教育融入、渗透到数学课程与教学之中,真正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根本原则,将教育的“培育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宗旨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