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一川 董 镕 王肖风 艾美伶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200241)
首先,青少年德育工作是重要的社会需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青少年德育不仅是青少年身心成长的个人需求,更是国家和民族和谐发展的社会需要。其次,高校学生生活园区自主管理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新阵地。目前,书院制办学和社区化学生管理模式成果丰硕,基本建成了融合学习、生活、居住、交流等为一体的学生生活园区,这一点,形成了在高校中类似于社区的一个阵地。再次,德育实践是以德育人的新形式。理论教育注重理念的传输,实践教育注重学生的亲身参与,若将德育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将有助于学生深入体会德育理论,激发学习兴趣,促使自我教育。最后,高校生活园区自主管理反哺社区青少年德育的尝试。社区德育是社区管理的一部分,于参与社区德育实践的大学生而言,社区德育教育有助于引导设立自我标准,执行自我监督,化被动的品格塑造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以社区青少年的德育教育为出发,将高校生活园区自主管理作为主要模式,以德育实践为主要方法,并以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周边成熟社区为空间基础,探寻“学校-社区联动的德育实践模式”可行方案和最优途径。具体来说,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分析社区青少年德育工作的困难与瓶颈;总结高校学生生活社区自主管理模式下德育实践的方式与途径;探讨高校生活园区自主管理德育实践反哺社区青少年德育发展的具体举措并予以实践验证。
国外关于德育实践教育的观点主要来源于杜威。杜威认为道德教育不应该以传授道德的知识为目的,而应该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品格、道德动机。学校的道德教育应当以社会生活为主要内容,应该让学生直接参加社会生活,把生活实践作为道德教育和训练的重要手段。[2]
我国德育工作是包含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会德育等在内的广义教育[3]。德育实践也往往蕴含着综合性的教育理念。国内有关德育实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德育实践教育的内涵、意义、现状和对策等方面,目前,我国对于“高校-社区”联动的社区青少年德育工程研究极少,留有很大空白[4]。
本文以上海市闵行区江川路街道Z社区、吴泾镇H社区两个社区作为个案,对当前社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者对两个社区所在的街道团工委、社区居委会的9位工作人员进行了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并随机在社区里抽取12名青少年和10名家长进行了采访,基于访谈结果,分析当前社区青少年德育工作所面临的困境与瓶颈,总结如下:
4.1.1 社区生活中的复杂性使社区青少年的德育变得不可控
社区生活中存在一些错误的行为和价值观念,不利于社区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影响青少年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社区中的人员情况复杂,道德素质参差不齐,部分成年人的不良道德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给青少年带来错误的示范作用;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教育途径存在异质性,采取的具体方法和形式载体也不尽相同,难以实现教育效果的一致性和最优化。
4.1.2 社会各界对于社区青少年德育的思想认识与实际投入不足
一些部门领导对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的认识不足,认为这一工作并不能带来直接的收益;一些学生家长也没意识到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往往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其道德水平。认识层面缺乏重视也导致了社区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专用资金的不足,现有的社区资源开发不到位、针对性不强,社区图书阅览室、青少年活动室、科普教室等教育活动场所形同虚设且建设不完备,致使社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工作难以长期和有效开展。
4.1.3 传统的教育形式在当前的社区青少年中接受度较低
传统的社区青少年道德教育活动主要以主题演讲及征文比赛、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进模范事迹报告会等为主要形式[5],对青少年缺少趣味性和说服力,削弱了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而在现如今的信息化时代,找到社区青少年的兴趣点并开展相关工作是工作的一个难点。
4.1.4 青少年社区德育工作难以有效覆盖
在调研中,部分居民表示对社区开展的青少年德育活动并不了解,甚至有儿童、青少年从未听过和参加此类活动。笔者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青少年课业压力大,导致很多青少年对其居住的社区的状况并不完全熟知。另一方面是社区宣传力度不够,社区对青少年及其家长就青少年德育的内容、重要性缺乏基本的普及。
研究者以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为例,就高校书院制背景下生活园区的德育实践特点进行了研究,研究者对书院负责生活园区建设的指导老师、学生干部、社区学生进行了访谈,对目前高校学生生活社区自主管理下的德育实践模式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面对社区青少年德育工作的困境与难点,高校学生生活社区管理下的模式拥有与之相对应的相关资源和优势,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其优势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4.2.1 正向的导师引领
高校生活园区为学生配备各类导师引领学生“德业双修”。导师系统包括由专家教授组成的人生导师、由辅导员组成的生活导师,由高年级优秀学生组成的朋辈导师。导师的道德人格起着榜样模范的作用,导师们通过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良好的道德熏陶。
正像罗杰斯所说,一个优秀的教师就是“一本会说话的教科书”。教师的人格魅力对青少年良好道德思想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这样的熏陶下培养出的大学生,是具有较高的道德素养的,相对于社区中不可控的人员组成,这些大学生的出现对于社区青少年来说是个正面的榜样。
4.2.2 丰富的德育资源
一方面,大学的课堂教学就是德育的主要阵地;另一方面,团学活动更是学生接受德育知识的主要实践载体[6],大学书院制模式下的第二课堂活动拥有较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既包括经费、场地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组织等人力资源。此外,良好的校风、校貌、班风、班貌、教风、教貌、学风、学貌,这些学校的隐性德育文化也是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资源。
因此,相对社区来说,大学校园,尤其是书院制模式下的生活园区,拥有更为丰富的德育资源,为反哺社区青少年德育提供了资源保障。
4.2.3 充分的主体创造性
书院制下的大学生生活园区自主管理,强调调用学生的自主性来进行自治,而在这样的模式下培养出的大学生,拥有较强的主体性,既拥有自主管理,自主德育的经验,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开展德育工作。
此外,相对于社区工作人员,大学生在年龄上与青少年更接近,更能够贴合其心理特点,因此在活动设计上可以选择更适合社区青少年的活动类型,如开展德育小课程、社区微课堂、社区文化节等方式,增强德育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基于以上的分析,本研究尝试探索一种由高校生活园区自主管理模式培养出的大学生开展的社区青少年德育模式,具体如下图所示。
图1高校生活园区自主管理反哺社区青少德育的实践模型
整个社区青少年德育模式具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典例培育阶段。依托生活园区自主管理模式下的第二课堂活动,高校可以对大学生进行丰富多样的德育教育,总结社区德育的案例与做法。我们发现,书院制下的学生生活园区可以有效地突破原有院系学生管理服务模式[7],在学生公寓园区实施社区化的学生管理服务,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与专业学习环境不同而又与之互补的课外学习生活环境,确保了德育目标引领生活、德育主体投身生活、德育内容联系生活、德育方法贴近生活、德育领域覆盖生活、德育评价指向生活的现实路径。例如,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围绕提升德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相关理论的运用,以社区管理位平台,针对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瓶颈,探索了涵盖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五大板块,提出了包括引领式德育、体验式德育、陶冶式德育、评价式德育、浸润式德育、实践式德育、参与式德育、主体式德育、导航式德育、联结式德育等十种德育的具体方法,最终实现了德育目标生活化、德育内容生活化、德育方式生活化[8]。这些做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高校在培育大学生生活园区德育教育的典型做法的同时,也可以逐步考虑向社区“走出去”。需要说明的是,在课题开展的过程当中,课题小组撰写了《高校社区管理模式下大学生德育生活化研究案例集》。
第二阶段:共商共建阶段。在此阶段,高校重在“走出去”,社区重在“引进来”,两者之间需求的有效匹配是前提[9]。因此,校社联动共建在于质量,而不在于数量;在于深度,而不在于广度。根据所在行政辖区,高校可以寻找1-2个社区进行调研,与相关单位充分了解社区“是否有青少年社区德育的需求”和“有哪些青少年社区德育的需求”,并结合高校生活园区的德育生活化做法,提供一套可讨论、可修订的社区德育实践课程。在我国,校社联动共建已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较多地“文化资源共享”、“志愿服务进社区”等形式开展。在笔者看来,高校与高校大学生将“高校社区德育生活化”的实践经验“进社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具有“文化共享”和“志愿服务”的双重属性。这也就决定着在“典例培育”之外,更需要建设一支“得力可靠”的大学生队伍。在实践的过程中,课题小组较多地选取学生党员先锋队、优秀共青团员等团青学骨干,既保证了志愿者们可将德育学习“内化于心”,也保证了志愿者们可将德育知识“外化于行”。
第三阶段:总结反馈阶段。总结反馈阶段,是学校与社区双方集中体现社区化德育教育活动成果、检验德育教育活动质量的重要阶段,可以通过“座谈”、“调研”和“案例跟踪”等形式开展。社区青少年在社区德育课程中的每一步成长都需要记录,学校与社区应当及时总结社区青少年的学习情况和实际反馈。这一阶段的有效开展,不仅可以帮助社区及时检验实践成果,还可以及时帮助高校总结提升德育生活化做法,更重要的是,校社双方及时沟通、及时调整,可以把握下一阶段的社区德育开展方向与需求。
案例一:2019年5月,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2016级思想政治教育第一团支部响应团市委“参与街道青年共建,推动服务项目和资源在区域内落地和对接”的号召,于2018年11月6日在1号里·虹景邻里中心贯城青春志青闵君工作坊开展了“让垃圾分开旅行·创意彩绘垃圾桶”为主题的垃圾分类趣味活动。
案例二:2019年4月15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党委和吴泾镇居民区党委在吴泾镇嘉怡水岸居委会广场联合举办的“校社联动,加强合作——全力推进‘平安、幸福、时尚’泾彩社区”主题活动,为社区青少年宣传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和总体国家安全观。
作者探索了一种“将高校生活园区自主管理的模式推广到居民社区”的区校联动途径,促进了高校学生和社区青少年的共同成长,证明了“以高校学生德育实践的形式来开展社区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切实可行。在理论层面,进一步完善高校德育的理论谱系,为改变高校德育的观念,丰富德育教育的途径提供理论基础;通过针对德育实践活动的实证研究和经验总结,可以为德育实践的内涵和外延提供更为明晰的把握与界定。在实践层面,以社区青少年的德育为出发点,以高校生活园区自主管理为主要载体,以德育实践为主要方法,探寻“学校-社区联动的社区青少年德育模式”的可行方案和最优途径,推进社区青少年德育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