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立波,汤雪莲,潘荣,蒋生发,李晓晖,唐学军,王逢博,毛燕芬
(桂林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广西桂林 541001)
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aThunb.)属三白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因根、茎、叶有鱼腥味,故名鱼腥草。鱼腥草为药食两用植物,营养丰富,含有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C、钙、磷、钾等营养成分,可以降血压和降血脂,保护呼吸道和肠道黏膜上皮细胞,抵御炎症,保肝明目,增强抵抗力,还有清热解毒、健胃消食、利尿通淋等功效[1]。随着需求量的增大,鱼腥草的人工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灵川县、全州县、兴安县等地是桂林市菜用鱼腥草的主产区,桂林市其他县区也有零星种植,产品畅销广东、贵州、江苏、浙江等地区,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年种植面积约300 hm2,产量约11 000 t,产值约4 000 万元。
调查发现,近年来,由于连年种植,导致鱼腥草白绢病发生严重,灵川、全州等主栽区发病率在30%以上,发病严重的田块甚至绝收,白绢病已经成为阻碍鱼腥草生产的一大因素。很多种植户由于未掌握田间管理关键技术和该病的有效防治方法,往往盲目用药,结果造成农药的浪费和病害的加重。本文通过试验和调查,总结了鱼腥草白绢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以期科学有效地防控白绢病的发生,减少白绢病造成的损失。
鱼腥草白绢病多发生在作物生长后期,发病部位以植株茎基部和地下茎为主。发病初期,地上茎叶变黄,地下茎表面产生大量白色绢丝状菌丝,覆盖病部,茎基及根茎出现黄褐色至褐色软腐。发病中后期,在布满菌丝的茎基部及附近土壤中产生大量酷似油菜籽状的菌核;菌核形成初期为白色球形小颗粒,直径0.1~1 mm,老熟后为黄褐色至褐色,直径1~2 mm,在连续阴雨条件下,病株地表周围也可见到明显的白色菌丝及菌核。发病后期,整个植株枯黄而死[2]。
鱼腥草的病原属半知菌亚门小核菌属齐整小核菌。菌核球形或不规则形,隆起或扁平,褐色至黑色,组织紧密,表面粗糙或光滑,表层细胞小,色深,内部细胞大,色浅或无色。菌丝大多无色或浅色。主要为害地下茎、地上茎、叶。鱼腥草生长中前期,地下茎发病,初期地下茎表皮着生绢丝状白雾菌核,开始时为白色,老熟后为黄褐色,并逐渐软腐,地上茎枯黄死亡;生长后期主要是地上茎及叶片发病,发病后接近地表处软腐,且植株萎蔫倒伏,四周有大量白色丝状菌丝体及菌核,叶片弯曲枯黄[3]。
该病菌主要以菌核或菌丝体在土壤内越冬,最适温度为25~35 ℃,菌核发芽要求几乎100%相对湿度,条件适宜时菌核即萌发产生菌丝从根部侵入发病,发病后在病部产生大量菌丝沿地表或发病组织向四周扩展蔓延[4]。高温多雨天气发病重,气温降低后,发病减少,通常每年6 月中下旬开始发病,7~8 月可达到发病高峰期。沙质土由于通气条件好,适于病菌生长,一般发病较重。连作或与感病作物轮作以及生长过密的田块易发病。生长密度过大的田块通风透气性差,易发病[5]。
鱼腥草白绢病发生严重的田块应与水稻等水生作物进行两年以上的水旱轮作,可减轻发病。如采用鱼腥草、蔬菜、水稻轮作,鱼腥草、水稻、秋(冬)菜两年三熟或两年四熟模式效果较好[4]。
鱼腥草喜阴湿、怕涝,因此宜选择土壤湿润、肥沃、水源丰富、排灌方便、背风向阳的沙壤土种植较好,且土壤pH 值不能偏酸性,对偏酸性土壤应施入生石灰调至中性。耕作前一个月将田块深耕30 cm 以上,在太阳下暴晒消毒。移栽时每667 m2施入腐熟有机肥2 000 kg、复合肥100 kg、过磷酸钙25 kg、碳酸氢铵25 kg 作基肥,再耕翻耙碎作畦,畦面宽1.2~1.4 m,畦高20 cm,行沟及四周开排水沟30 cm[6]。
种茎应由生长旺盛、抗病虫能力强的植株根茎留取,且应完整无损、质脆、易折断,节间长1.5~3.5 cm,直径3~5 mm;外观饱满,颜色均一,为白色或白色略带黄;芽头饱满,无破损、冻害、虫伤、病斑等。
种茎用1:1:100 的波尔多液或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0~800 倍液,浸泡10~20 min,取出清洗干净并晾干后移栽,能有效降低白绢病的发病率,提高产量[7]。
鱼腥草肥料吸收以氮、钾肥为主,对磷的需求量较低。栽植后,幼苗成活至封行前,中耕除草并追肥2~3 次,肥料以人粪尿或化肥等氮肥为主[8]。每次追肥可结合中耕除草进行,每667 m2可施人粪尿1 000~1 500 kg 或尿素15~25 kg,先稀后浓施用。施基肥时每667 m2增施硝酸钙30~50 kg、硫酸锌1~1.5 kg 或生长期喷施丰洽多保500~800 倍液,可减轻白绢病的发生。
创造一切有利于鱼腥草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让鱼腥草在适宜的条件下健壮生长,能增强其抗病能力。
2.5.1 合理密植
鱼腥草的种植密度要适中,作畦开沟,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防止田间湿度过大。可开沟条播,在畦面上朝同一方向开深8~10 cm、宽13~15 cm 的沟,行距20~25 cm,将种根头尾相连,连续摆放在沟中,每沟平行摆2 行,种茎段间距为5~8 cm,覆土2~3 cm,浇透定根水[9]。
2.5.2 清洁田园
平时要注意田间清洁,及时中耕除草,但不宜过深;清除病虫枝、枯叶等,要及时将感染白绢病的鱼腥草植株挖出,并带出田外集中烧毁处理,同时要对病穴周围植株喷施甲基托布津溶液,以免病害进一步传染蔓延[10]。
2.5.3 土壤处理
在种植时进行土壤消毒,每667 m2用70%五氯硝基苯1 kg+50%福美双1 kg 兑细土20 kg,施在播种沟内盖种,同时注意用毒死蜱、灭线磷等药剂防治地下害虫,可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发现病株立即挖除病株及带有菌丝的土壤,再撒石灰粉消毒[11]。
2.5.4 加强水肥管理
增施有机肥、氮磷钾复合肥,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农家肥要充分腐熟后方可施用。生长期需水较多,应适当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以促进植株生长旺盛,但切忌漫灌[12]。雨后注意排水,防止积水,适当降低湿度。
2.6.1 预防措施
发现病株带土移出烧毁,病穴撒施石灰粉消毒,四周植株浇灌50%多菌灵、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1 000 倍液或用20%三唑铜1 500 倍液,10~15 d 进行1次,连续2~3 次。
2.6.2 防治方法
在田间调查时,出现发病率如果10%~20%,应进行药剂防治[13]。发病初期及时拔除病株,可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或1%硫酸铜溶液灌根,或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800 倍液或50%扑菌特可湿性粉剂1 200 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 000 倍液喷洒植株,交替用药,防治2~3 次,隔7~15 d 一次,采收前10 d 停止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