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旗,何金法,赵鑫
(周口市川汇区蔬菜科学研究所,河南周口 466001)
抱子甘蓝属于十字花科芸薹属甘蓝种的一个变种,别名芽甘蓝、子持甘蓝[1],抱子甘蓝小叶球蛋白质含量居甘蓝类蔬菜之首。经检测,每100 g 食用部分中含有粗蛋白4.9 g,脂肪0.4 g,糖类8.3 g,并含有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及矿物质[2]。抱子甘蓝在20 世纪末传入我国,最初在云南、北京及台湾等地推广种植。
硒在人体生理代谢过程中有保护细胞、解毒、保护肝脏的功能;抱子甘蓝是一种富硒蔬菜,主要食用部分是幼嫩的叶球。生理结球期喜冷凉的气候,根据品种与栽培方式的不同产量各异,一般667 m2产抱子甘蓝1 500~2 000 kg。抱子甘蓝单位面积产量不高,加之对其营养价值认识不足,推广面积发展一度较缓慢,但是近些年随着对抱子甘蓝营养价值进一步了解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需求迅速扩大,市场最低价20 元/kg,每667 m2收益在3 万元以上,豫东南及山东地区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市场前景广阔。但在栽培过程中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产量和品质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分析影响抱子甘蓝生长的因素,有利于提高抱子甘蓝的产量和品质。本文立足实践,结合近几年对抱子甘蓝的研究,从一般栽培到技术提升,从育苗、定植到后期管理,全面总结了影响抱子甘蓝产量和品质的因素,为豫东南地区抱子甘蓝生产、丰产丰收提供参考。
抱子甘蓝对环境条件的温、湿度及土壤养分要求严格。温度:营养生长期要求18~25 ℃,生理结球期要求12~18 ℃;特别是生理结球期,温度过低,芽球生长缓慢,温度过高,芽球从下向上会逐渐开裂、品质下降[3]。湿度:甘蓝在结球期对湿度要求相对严格,要求土壤相对湿度60%~70%,空气相对湿度70%~80%。土壤养分:抱子甘蓝是一个喜肥作物,前期需氮肥较多,进入结球期对钾肥需求明显增多,结球期氮磷钾吸收比为3:1:4。
在河南,抱子甘蓝以秋季栽培为主,育苗期一般在7月20~30 日,此时正值高温季节,应先将种子进行温汤浸种,55 ℃浸种5~10 min,待水温降到40 ℃左右时,再进行常温浸种4~6 h,之后在15~18 ℃环境下催芽约2~3 d,当85%以上种子发芽时即可播种育苗,每667 m2用种量为15~20 g。
定植期一般在9 月上旬。定植时每667 m2施腐熟的有机肥3 500~5 000 kg,氮磷钾三元复合肥40~50 kg,平地开沟挖穴栽培[4]。根据品种不同,一般株距为35~40 cm,行距为80 cm,每667 m2栽2 200~2 800 株。
抱子甘蓝喜冷凉的气候,但不耐严寒,全生育期约90~120 d,立冬至小雪期间日均气温低于7~8 ℃时要根据天气情况扣棚保温,有时为了满足春节的市场需求,大雪(12 月8 日左右)以后要增加一层内膜,保温防冻[5]。
影响抱子甘蓝产量和品质的因素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品种、甘蓝苗的质量、气候因素、土壤及配套管理措施等。
抱子甘蓝按成熟的早晚分为早熟品种、中熟品种、晚熟品种;早熟品种一般生育期为90 d 左右(从定植到收获),如早生子持;中熟品种是指生育期为100~110 d,如科伦内;晚熟品种从定植到收获为120~130 d,如多拉米克。按株型可分为高生种与矮生种,矮生型品种一般株高40~60 cm,如京引一号、长冈交配早生子持;高生型品种一般株高在80~100 cm 以上,如摇篮者。
在生产中,要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与品种特性相适应的品种、育苗期、栽培密度,如果操作不当,对产量影响很大。如早熟品种栽培过早,成熟期提前,收获时抱子甘蓝下部叶球因生育期过长会引起开裂,严重影响甘蓝的产量与品质;晚熟品种育苗过晚,则不能如期收获;矮生种定植过稀则产量下降。
甘蓝苗质量体现在苗的高度、节间的长度、茎秆的粗度、叶片的厚度、根系的发育情况及病虫害危害的程度等。甘蓝苗要求苗龄35~40 d、5~6 片叶;茎粗0.5 cm、株高25~30 cm、叶片浓绿、根系发达、无病虫害、生长健壮的苗子做种苗。这是抱子甘蓝丰产的首要条件,也是主要影响因素。
3.2.1 苗龄
以大棚抱子甘蓝为例,定植期在9 月上旬,白天气温仍较高,如果苗龄过短,根系发育不完全,定植成活率低;苗龄过长,叶片开展度小,芽球排列稀疏并易开裂。
3.2.2 育苗地情况
不少育苗户在重茬地育苗,感病机率增加,主要病害有菌核病、疫病、立枯病。菌核病主要危害幼苗茎基部,发病时产生水渍状淡褐色病斑,病基软腐,湿度大时,病部密生白色絮状菌丝体。疫病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茎基部、叶及幼果。幼苗染病,多从叶尖发病,初成暗绿色褪绿斑,逐渐干枯成褪绿状;成株发病,病叶水渍状,并逐渐枯死。立枯病主要危害幼苗茎基部,病斑梭形或不规则形状,严重时可引起幼苗枯死,但不易倒伏[6-7]。实践证明抱子甘蓝在重茬两年以上土地上育苗,上述病害的发生率明显提高25%~30%[8],严重影响甘蓝苗的质量。
3.2.3 幼苗期的管理
由于抱子甘蓝育苗期正值炎热的夏季,气温高且多雨,此时既要用遮阳网降温,又要准备好雨布防雨。播种做好苗期管理是保障后期生长的条件。
3.2.4 甘蓝苗种植密度
甘蓝苗密度过大,幼苗徒长,根系容易发育不良,定植后缓苗慢,结球部位容易上移,产量低,品质差。育苗密度过小,幼苗易倒伏,有时遇大风大雨天气,甘蓝苗又易折断,单位面积成苗率低,增加了劳动量。
3.3.1 中耕和浇水
甘蓝根系不发达,生长过程中既要保证甘蓝营养生长与生理结球对水分的需求,又要保证土壤的透气性,因此对中耕和浇水的要求较为严格。定植后3~4 d 要浇一次水,水干后及时中耕保墒,以后5~7 d 视天气情况浇水[9],并及时中耕保墒,增加土壤通透性。随着中后期温度的降低,要逐渐减少浇水次数与浇水量,保证地温供应。实际生产中,种植者往往采用大水漫灌,且不能及时按需浇水,土壤透气性差,不利于甘蓝的生长。
3.3.2 培土
抱子甘蓝生育期要进行两次培土,第一次于定植后10~15 d,这次培土为防止幼苗倒伏;第二次于定植后60 d左右,此次培土要深,约覆土20 cm,防止甘蓝结球后倒伏,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甘蓝根际地温,增加甘蓝根际土壤的透气性,也有防止杂草生长的作用。一些农户不培土,甘蓝进入结球乃至收获期倒伏通常会严重发生;或培土过深,下部芽球易腐烂,菌核病随湿度增加也会发生严重。
3.3.3 摘心不及时
摘心是抱子甘蓝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使抱子甘蓝提早上市或芽球供应集中,此项管理工作一般会在供应商品前一个月(12 月上旬)进行,摘心可以使甘蓝芽球增大,包裹紧实,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有些种植户忽略了这项工作,导致甘蓝产量低,供应不集中,增加了劳动量,延后了收获期,浪费了资源。
上茬或上一年栽培过十字花科蔬菜的地块,不能再作为育苗地,生产田实行轮作,防止重茬障碍。科学施肥,育苗土壤用50%多菌灵+50%福美双等比例混合后按照8~10 g/m2的使用量进行土壤处理,能有效地预防立枯病、菌核病和灰霉病,降低病虫基数[10]。
选择地势平坦、便于排灌、土层深厚、通风透光、土地肥沃的园田作育苗田,整地作高畦,畦宽1.5 m,畦面1.2 m,畦高0.25 m,畦长8~10 m,可有效防止育苗畦多雨积水,作畦后施入64%磷酸二铵或15:15:15 硫酸钾复合肥0.25 kg,提高育苗肥力[11],作畦后大拱棚覆盖遮阳网,并准备雨布防雨。
种子催芽播种时,畦面先浇透水,水干后播种种子,药剂掺入细土10~15 kg/667 m2,1/3 的药土铺于畦面,2/3撒在种子上,另覆土0.5~1 cm。
选择无病虫害、根系发育良好、生长健壮、符合壮苗特征的甘蓝苗,规范种植程序,即定点挖穴→栽苗→覆土→及时浇定植水。
抱子甘蓝通常采用平地定点挖穴或开沟种植,种苗带土移栽,栽后及时浇水是保证成活的关键。
定植成活后5~7 d 视天气情况浇水一次,15~20 d 每667 m2随水冲施速效肥10~15 kg[3];并及时中耕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虫害主要是菜青虫,防治方法:每667 m2用8%茚虫威15~20 mL 兑水25~30 kg 喷雾。病害有黑腐病、菌核病、叶斑病等。黑腐病的防治方法:每667 m2用2%宁南霉素50~70 mL 兑水25~30 kg 喷雾。菌核病的防治方法:每667 m2采用70%甲基托布津50~70 g 喷淋茎基部。
小雪前后(11月25日)当日均气温低于10℃时,要及时扣棚保温,追施氮磷钾三元素平衡肥15~20 kg/667 m2[12],当室外气温低于5 ℃时,应在棚内增加一层棚膜保温并同时注意降低棚内湿度,湿度以55%~70%为宜,根据结球情况,一般收获前一个月对抱子甘蓝进行摘心,以达到集中收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