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流程再造:民办高校思政课“对分课堂”探究

2020-12-16 08:23汉口学院思政课部
教书育人 2020年33期
关键词:对分课堂讲授民办高校

朱 曼 (汉口学院思政课部)

一 对分课堂概念

对分课堂是由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在心理学教学中探索出的一种教学模式。自2014 年课堂教学实践开始,经过不同层次高校的不断探索和推广,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类中国本土自创的教学模式,因其特有的整合优势和方便易行的实施特点,传播和实践速度远远超过了近几年倡导的翻转课堂、慕课等外来教学模式。

对分课堂的理念是将课堂时间分为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故谓对分。其教学流程分为三个主要环节:讲授(presentation)、内化(assimilation)、讨论(discussion),又称PAD 教学模式,它强调教师只讲授教材的框架、重难点;教师讲授后,学生不进行即时讨论,先由学生按照自己的基础、兴趣、需要进行个性化的课后学习,内化吸收课堂讲授内容;下次上课小组讨论、互答,老师抽查点评,因此每次课堂讨论的是上节课的内容,讲授的是下次课讨论内容的纲要。该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流程的再造,其优势之处在于:既保留了现代班级制的讲授传统,又结合了讨论式课堂教学的交流互动。其中,隔堂讨论是其创新亮点与关键,它有利于学生在相对充分的思考后,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提升教学互动的主动性和讨论的深度与广度。[1]

二 民办高校思政课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可适性

从学校层面讲,有利于民办高校在有限的资源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当今中国已进入新时代,日益担任起引领世界的角色,需要塑造具有世界眼光、具有历史责任感的青年建设者,承担起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这就需要思政课在如何培养人方面,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对学生的家国情怀、世界视野、历史抱负的潜移默化。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使学生了解国情、民情、社情,尤其是通过国际比较与历史比较来把握中国与世界的大势,以培养学生的政治向心力、道德选择力、学习与实践能力。而现有的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显然难以实现以上人才培养目标,仍以单向的讲授灌输式为主,虽然也在推进一些教学改革,如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等,因种种因素,教学效果提升并不尽如人意,需要更切合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实际的改革。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课后自学深化、小组讨论等环节,蕴含了新时代所需要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构成。这些对于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处于劣势的民办高校学生来说,尤其有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这种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流程的改革,无须大量资金投入,是一种经济、实用、易行的教学改革。对于办学经费来源单一、教学资源相对紧张的民办高校来说,尤其有其现实适切性。

从教师层面讲,有利于民办高校教师的主体意识提升。主体意识是对于自身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人之所以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根据。民办高校由于其办学市场化的倾向等,教师主体处于一种压抑的教学环境,很容易产生职业疲累感。而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对民办高校教师的教学主体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一,课堂流程的再造,从形式和内容上突出了民办高校教师的教学指导性地位。精讲留白、课后作业的提炼、答疑总结、课堂纪律的把控,这些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管理能力、学术视野格局、学情分析等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使民办高校教师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这种强烈的主体意识会促使民办高校教师积极主动提升教学能力,与其地位相匹配;其二,课堂流程的实践,从实效上提升了民办高校教师的主体价值。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师生权责对分打破了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惯性,教师的自我提升与学生的“倒逼”推进,形成良性循环的教学相长;同时民办高校教师见证学生成长所获得的职业成就感和价值感,油然而生,从而强化其主体责任感。

从学生层面看,有利于民办高校学生新时代人才素养的形成。民办高校的一部分学生由于知识体系、学习习惯、授课模式等因素,思政课课堂获得感较差。而对分课堂的平时考核内容由课后独立作业、小组和班级讨论组成。每次讨论前个人作业必须上交,小组讨论成绩决定个人成绩。这就迫使学生不得不及时完成课后作业,并在小组、班级讨论中有所表现,这有助于他们养成自主学习意识:先内化与吸收、再外化为行为表现、并转化为生成性教学,能动地在课堂教学中自我创生发展,真正地成为教学实践主体。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相对充分的互动,也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锻炼各种能力,有更好的学习获得体会。在班级讨论中,怎样使小组得分更高,集体荣誉感的激发,增强了他们的道德情感和协作精神。这些都取决于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它推动着学生去独立思考、关切对所处的时代、逐渐形成问题探索的意识、拥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一定的视野格局。[3]

三 民办高校思政课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调适

课前准备。开课前,民办高校教师必须对所授课程有一个相对完整、清晰的思路和可实施的规划。从学期整体来看,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计划与进度、教学方法、作业内容、讨论主题、考核方式、评价标准等都要明确;从课堂操作来看,每次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讨论进行的方式、可能状况的干预与适时调整等必须具体。以备上第一次课时,向学生详细阐明教改的细则,以及对学生的现实和深远意义,以得到他们的充分理解、支持和配合。在初步学情评估后,尽量按照性别差异、能力层次、习惯兴趣多样化进行分组,尤其注意不能讲将同寝室的多个同学分在同一小组,这样才有利于探讨时个性化的互动与碰撞。课前的充分准备,为后面教学环节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4]

课堂讲授。对分课堂的特点是将教师讲授的时间缩短,对学生进行相对宏观的指导,即学习内容的纲要、意义与价值、方法与途径,使学生在课后能够自主地、有效地学习。以思修课的绪论为例:先讲授其意义在于带领学生进入大学生活、进入思修课学习的双重新境界,然后分析其内容框架:大学生活带来新变化,新变化就有思想、道德、法律素质的新要求,新要求须寻求新的路径,从而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线和指导地位,随后引出学习思修课的意义和方法。这其中,讲授的重点是如何适应大学生活,难点是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地位与社会践行的落差。讲授部分结束后,布置作业,并给学生提供部分参考资料、网址,供他们学习、深化课堂内容。[5]

课后自学。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主要是在阅读思考后,写出学习所得、所惑。作业从完成、态度、创新三个维度来评价,分为及格、合格、优秀,不再做细分,以达到调动不同学习诉求的学生都能在学习的主体性上得到相应的增强。如在宣讲十九大精神时,笔者重点强调新时代的特点及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提供学生十九大有关视频、宣讲报告内容、改革开放以来的阶段性代表人物资料等,有的学生作业只涉及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有的从新时代提供的社会公共服务的改善来谈,一部分学生分析总结代表人物成功的条件、时代背景后,深刻认识到把握时代脉搏与趋势的重要性,再去读十九大报告,从中领悟到报告对个人专业学习的要求、知识结构的形成、未来就业的选择等指明了方向。

4 隔堂讨论。讨论的次序是小组讨论、教师抽查、班级讨论、教师总结。讨论是对作业中的心得、疑问进行交流、探讨,教师掌控全场、抽查了解,进行相应的指导。在讨论道德的本质时,有学生提出,既然道德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为什么现在的经济水平提升了,反而普遍认为道德滑坡了呢?并举例论证。这时可提醒学生,从道德本质与道德现象、道德的历史规律、社会发展交替时期的特点来分析。还有学生认为,国人对洋货的狂热购买,正是道德的这种经济基础性的一个注脚。学生讨论的深度与广度逐步扩展,虽然课堂时间约束了它的进一步开掘,但课后的思考仍会延伸。隔堂讨论,是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实时锻炼。

教师总结,是一个可酌情选择的环节。主要是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讨论中产生的新问题提供思路、方法的指导,注意的是总结要有一定的深度和视野引领。

对分课堂虽然已得以广泛地推行和实践,但因民办高校的现实条件制约,需要在掌握理念精髓的基础上,灵活调适教学的方式方法。其一,民办高校的教学管理比较细化。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有具体的要求,比如讲授时间、考核标准、甚至何时教学互动等,显然民办高校教师自主全程实施对分课堂一时不太现实,需要因势调整。其二,民办高校的学情欠佳。既有统招的本专科生,还有国际生、技能高考生等,学生知识基础跨度大,学习氛围不浓,如果完全的对分课堂全面推进,学习效果很难保证。其三,民办高校的思政教师教改动力不足。民办高校以青年教师为主,教学任务重,又薪酬待遇偏低,不得不忙于生计,精力有限。对分课堂虽然减少了民办高校教师的课堂重复性劳动,但也意味着教师课后的积累、提高付出更多,对学生的课后个性化指导量也更大,且教改有风险,如若教学效果不好,学生评分过低,对教师考核、职业发展影响不言而喻。

综上所述,民办高校思政课实施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有其重要性和可行性,但应该因地制宜地采取课内对分、几次课堂对分、某些专业的班级对分、减少讨论时间等渐进式改革,有利于民办高校管理层的理念认同与政策支持,有利于学生的切身体认与积极配合、有利于教师经验累积和全面理解运用。

猜你喜欢
对分课堂讲授民办高校
民办高校图书馆电子书资源建设研究
数学课堂“限时讲授”教学策略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分类管理制度下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成果报告
浅谈信息化平台背景下“对分课堂”的教学意义及思考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电影史课程中的应用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焦虑研究——基于社会支持视角
浅谈数学课堂讲授的时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