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送宁 宫华 岱钦 刘晓云 徐志洁 (沈阳理工大学理学院)
深入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未来高校的重要任务,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高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发展,国家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为应用型大学的改革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根据教育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一些地方本科高校已经确立了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改革路径。毋庸置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因此,在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高校应用型转型中,高校如何深化与企业的互动和合作是我们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实习和实训是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加强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践基地和实践平台的建设是关键。在校外基地建设方面,许多学校已经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取得了一些可以借鉴的成果。目前许多高校在相应的企业建立了一些校外实践基地,但是在实践环节安排和执行方面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由于学校的教学计划的固定性,为确保理论课的统一进度,学生的校外实习实训环节基本集中安排,校外实践基地企业很难承受在特定的时间段接纳人数众多的实习实训学生,使得实习、实训效果大大下降,实习实训的过程走马观花现象时有发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二是高校实习经费有限,实习地域和过程受限较严重,实习效果难以保证。三是由于实习单位都有自己的生产运行任务,加之参加实践的学生数众多,绝大多数企业不能提供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平台,一般的做法是限定一定范围让学生参观,学生没有实际操作机会,学生的实习可能变成了一种“放羊”的形式,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锻炼,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实习效果。以我校的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光电企业均属于高新产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技术含量高,所需人员偏少,尽管我们已经在辽宁省激光产业园的多家光电企业挂牌建立了校外实践基地,但是学生在企业实习时能够进行实际操作训练的机会依然少之又少,主要以“看”和“听”为主,一般只能通过“看”和“听”来了解企业生产、研发和人才需求情况。
针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实践环节方面所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基于我院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和应用统计学专业,我们开展了应用型转型背景下校企共建校内实践平台的建设和生产实习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改革和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学院专业实验室为基础,重点依托校外实践基地企业,积极探索校企深层次合作的新途径,在校内建设可提供学生进行实际动手操作的开展实验、实习、大创项目以及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育人平台。改革传统生产实习模式,构建校内外有机结合、“走出去”和“请进来”相融合的实习新模式,有效提升实习和实训质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工程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校内实践育人平台的建设采用“引进”和自建相结合的方式,以模拟企业研发和生产环境为目标,加强校内实践平台的软、硬件设施环境建设,使校内实践平台成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校内基地。
主要是加强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室的硬环境建设,依托已经建立的校外实践基地企业(鞍山紫玉激光科技有限公司、鞍山杏林睿光科技有限公司等),采用“引进来”的方式,以企业为主体,以校企科研合作为基础,初步建设了激光计量检测和光学显示技术校内实践平台。根据企业产品的检测标准和流程,建立了激光器检测和评价和光学元件的检测实验平台,以及相关光电传感器的检验和标定平台,为学生开展激光技术、显示技术、光学设计和激光器指标参数检测方面的实习实训提供了校内的实际动手操作平台,也构建了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同时,建立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从设计制图、组装、调试、老化出厂到最后维修过程的模拟平台,使学生在校内就能掌握企业生产过程。
主要是加强信息与计算科学和应用统计学专业实验室的软件环境建设,采用学校自建为主的建设方式,依托校外实践基地——东软睿道教育服务有限公司,在企业深度参与的基础上,以能够基本满足实际项目研发需求为目标,着力强化信息与计算科学和应用统计学专业实验室软环境建设,建立“基础培训中心”“算法设计与深度学习实践中心”和“数学模型与数据分析实践中心”,并完成相关的软件环境建设。
在完成校内实践育人平台的软、硬件建设的基础上,基于信息和光电产业的特点,为克服由于实习实训环节安排集中,在企业的生产实习过程中学生实际操作机会少、实习效果很难达到要求的弊端,对传统的生产实习的模式进行了改革,构建了校外和校内相结合、“走出去”和“请进来”相融合的实习实训的新模式。
企业的实地实习采用“走出去”的形式,以“看”和“听”为主。在辽宁激光产业园实践基地,把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约100 人)分成4 大组,每组有一名指导教师负责管理,每天每个组参观两个企业。现场实习的主要任务:一是“看”,通过对各类光电企业的现场学习,首先获得了现代光电产业产品软、硬件开发和生产流程的第一手信息。二是“听”,通过听光电企业专家结合企业的产品特征、技术原理、研发过程的专题报告,较细致地了解企业现状、未来发展和产品技术细节。学生在校外实习过程中通过“看”和“听”获得了企业研发和生产等信息,对光电产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有一个整体认识。信息与计算科学和应用统计学专业学生在东软睿道教育服务有限公司的现场实习,通过“看”和“听”的形式,深入了解IT 产业现状、软、硬件开发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学生在企业实地进行的“看”和“听”的校外实习的基础上,“做”的部分采用“请进来”的方式,将“做”的任务在校企共建校内实践平台上完成。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聘请光电企业专家或技术骨干来校指导,将学生分成20 个小组,每个小组4-5 人。以生产流程为载体,根据企业产品的检测标准和流程,企业专家或技术骨干指导学生在校内开展激光技术、显示技术、光学设计和激光器指标参数检测等方面的实习和实训,实现学生在校内可以实际动手操作完成部分产品的设计、设备的组装和调试等工作。并在实习结束前以小组为单位完成10 分钟的答辩环节,针对实习报告,设计5 分钟的课堂报告,每组选派1-2 名学生以口述形式讲解所做实习题目的基本原理、实验成果、提出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教师或同学进行提问和讨论。实习成绩评定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由实习表现、实习报告内容成绩、答辩成绩综合评定,其中实习表现占30%、实习报告内容成绩占40%、答辩成绩占30%,对负责主答、副答表现优秀的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在本组答辩等级的基础上提高一个等级。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和应用统计学专业聘请了东软睿道教育服务有限公司技术骨干来校指导,以大数据方向培养为主线,以实际课题或企业真实的项目为驱动,采取“理论讲解+实践操作+项目实训”的方式开展,让学生全面参与软件开发的全部流程。在校内实习中,学生在专家指导下掌握软件开发规范和工程开发中的配置管理技术,熟悉Linux 操作系统下软件开发、调试环境使用,熟悉大数据基本概念、分析技术、处理算法,同时深入了解企业级软件开发流程,技术规范,完成新闻类搜索日志分析系统、手持医疗终端系统等实训项目。新模式的生产实习,能够更有效地完成从理论知识到工程实践的转化,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为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基于转型背景下辽宁改革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紧迫需求,针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在实践环节方面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以有效提升实习和实训的质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学院专业实验室为基础,重点依托校外实践基地企业,采用“引进”和自建相结合的方式,探索了校企深层次合作校内实践平台建设的新途径,建设了校企共建校内实践育人平台。对传统的生产实习方式进行改革,实施校外和校内、“走出去”和“请进来”有机结合的实习实训模式,使我校的实习和实训的质量和效果得到了有效提升,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为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