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德育教育金字塔

2020-12-15 00:44他春霞
当代家庭教育 2020年26期
关键词:教育环境家校共育德育教育

他春霞

摘  要:在当前学生成长环境中,一些父母由于与孩子缺乏交流,片面地认为教育是教师的主要责任,而自身是对孩子有抚养责任,这一观点虽然正确但十分片面。为此,本文以“构筑德育教育金字塔—班级‘家校共育探究”为题,探究当前“家校共育”的根本方式与现状,并结合实际教学案例,且基于德育教育推行的角度探究班级“家校共育”模式构建的可行性,希望能为当前教育环境实现“家校共育”理念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德育教育;“家校共育”;教育环境

【中图分类号】G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26-0164-02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言行举止都会对孩子个人观念的形成、情感的发展与成长等方面造成极大的影响,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代沟很容易让孩子形成封闭的性格与观念。为此,如何构建健康积极的学习环境,成为父母与教师应该共同重视的问题。

1.基于德育教育角度下班级“家校共育”模式构建现状

(1)单一化的交流渠道

在大部分“家校共育”模式构建中,许多教师以“家长会”等方式,以一对多的与不同性格、不同观念的家长进行交流,在很多情况下,“家长会”完完全全是教师说,家长听的尴尬局面,导致教师觉得被动,家长觉得无聊,双方都没有达到友好沟通的交流目的,最终使得家庭教育环境与学校教育环境的差别逐渐拉大。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处于教师与家长的两难境地,据调查,超过五成的学生认为“教师说的跟父母做的并不完全一致”,只有不足一成的学生认为“教师与父母的观念、行为完全一致”,总得来说,单一化的交流渠道不仅限制了“家校共育”模式的顺利开展,还让学生无法适应家庭环境与学校环境,导致家长与教师双方出现交流的误区。

(2)差异化的沟通观念

差异化的沟通观念是影响“家校共育”模式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的教师群体是以80后、90后为主,年轻教师群体几乎挑起了整个主科的教学任务,而家长却因为改革开放等历史因素,将“成家”放在了“立业”后,因此大部分是70年代的人,双方由于年龄、阅历与经验产生的差异导致了沟通观念的不同,最终在孩子身上体现出矛盾、冲突的教育环境。人教版教材中收录的鲁迅几篇文章来讲,大部分家长有过相似的环境熏染,并亲身体会到了社会与时代的发展,而一些年轻教师缺乏深度理解与思想共鸣,导致孩子在学习鲁迅的文章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差异十分容易集中爆发。

(3)单向传递为主,缺乏交流热情

“家校共育”提倡家庭与学校双方的沟通与理解,家校双方针对孩子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加以沟通、交流,相互支持与配合,为同一个目标共同努力。但是,在当前“家校共育”环境中,家长与学校长期处于单向传递的情况下,双方为了孩子全面发展的未来而努力,但由于缺少交流与沟通,家校双方往往会出现一方发表意见,另一方被动接受的不平衡交流形式,这使得家校共育的教育方法并没有理想中的教育成效。对此,家校双方积极性与配合性的不协调,使得双方无法对孩子未来健康成长取得良好且平等的互动交流,就目前情况来看,教师处于绝对主导的地位,家长对学校家长会没有参与的热情,即便每次家長会非常成功或者热闹,但仅仅只停留在表面,没有对孩子未来发展起到有效的且积极的作用。

(4)家校共育内容偏狭,沟通交流缺乏深度

当前,“家校共育”往往只存在于孩子违反纪律、成绩下滑、表现不佳等消极情况中,这一时期,家校双方也往往是围绕孩子具体情况开展交流的,导致家校共育内容非常狭隘,完全没有注意到对孩子未来发展及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也是当前家校共育的通病,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缺乏更广泛的话题,双方围绕的主体始终是孩子,而家校双方的目光也仅仅是局限在孩子的身上,至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健康、兴趣爱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等则处于较为忽视的状态下。另外,“家校共育”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就不能只注重孩子的某个行为或某种情绪,教师与家长应该多多沟通关于孩子成长内容相关的话题,如养育方法、培养目标等等。

2.基于德育教育角度下班级“家校共育”模式优化策略

(1)实现“家校共育”模式构建理念的统一

“家校共育”模式的构建离不开教师与家长的共同努力,为此,实现“家校共育”模式构建理念的统一势在必行。教师可以多角度、多方面与家长进行沟通,围绕孩子个人发展、兴趣与差异性进行充分理解。在许多家长的观念中,他们盲目地相信自己的孩子,并且坚定地认为孩子的未来是无限的,但却缺少有力的家庭教育措施,为了实现孩子的个人发展,教师应该做到以孩子为先,让家长充分意识到仅仅有潜力是不够的,反观《伤仲永》的例子不仅做出了警示,还为家庭教育环境提供了充分的支持。为此,教师应该让家长充分意识到孩子的兴趣与优势,双方应该作为以尊重孩子个人兴趣爱好为先,鼓励孩子个性化发展,不对孩子做出强迫性行为;而家长也应该多多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与兴趣,帮助孩子树立信心与远大的理想,让孩子能够走向积极正确的发展道路。

(2)实现“家校共育”模式双方的充分沟通

家长与教师的充分理解与沟通是确保“家校共育”模式构建的基本要素之一,双方应该摒弃出身、学识与经验的影响,以平等、友好、和谐的姿态实现交流,为孩子塑造一个衔接、和谐的教学环境。由于现在大部分是“4+2+1”的家庭模式,不止一些家长过于宠溺孩子,就连祖辈监护人等也十分关心孩子的成长状况,但各方的教育观念与思想都是存在充分差异的,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教师做到与家长的充分沟通。比如,在孩子课外跳绳、玩沙等游戏时,家长往往会过于关心孩子之间的碰撞、擦伤等问题,为此,教师应该充分理解家长的苦心,也可以邀请家长来观看孩子的玩耍,或通过“互联网+”向家长转播孩子的动态,为家长塑造良好的家庭亲子关系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从而有效实现“家校共育”模式的构建。

(3)创建班级微信平台、微信群,实现双向沟通

学校可以创建班级微信平台、微信群,实现双向沟通,由本班教师建立相关班级微信圈。在微信平台公众号中,教师可以针对“家校共育”主题及家校双方沟通的需要设立相应的主题板块,并邀请家长加入微信群,鼓励家长和班级任课教师关注、管理并维护班级微信公众号。家长可以以二维码扫码的方式关注,在这一平台中,为了实现“家校共育”的有效双向交流,家长可以在微信公众号中发表相关动态,如在学生表现或学校活动等文章下,家长可以阅读点赞或者评论,这样一来,家长即掌握了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也实现了家长和老师,家长和家长之间多向交流、沟通和互动。除了微信公众平台,班级微信群的建立也可以促进家长与教师在最快速度内形成班级互动交往圈。

(4)促进家长、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与家长间并不是绝对的、必须的或者抵触的关系,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与教师应将此作为同一个目标进行合作。但是方法的磨合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因为家长和教师占的角度和立场不同,看问题的结果可能也有所出入,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向家长定时推荐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文章,让家长认识到“家校共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在教师的引导下,久而久之,家长就会在思想和理念上产生变化,逐步与教师的教育理念相一致。总而言之,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当采取积极的态度,互相体谅,换位思考,理解对方的理念与角度,达到互相包容和接纳,最终实现共同进步和成长。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教育领域中,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纷纷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两大环境出发,共建和谐教育环境,同时,在德育教育推行的今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作為学生主要接触到的媒介与载体,对学生今后的个人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夏清.家校共育课程:从“各育”到“共育”[J].江苏教育,2019(47):66-69

[2]杨晓阳.新时代创新家校共育工作的实践路径探究[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9(02):92-95

[3]陆耀成.构建“家校立交桥”,培植共育新生态—家校共育工作的探索与尝试[J].华夏教师,2019(16):12-13

[4]李娜.拓宽渠道 助力成长—浅谈“互联网+”背景下的家校共育[J].甘肃教育,2019(11):21

猜你喜欢
教育环境家校共育德育教育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小学班主任如何创建和谐的班集体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多种途径实施礼仪教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