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庆振
摘 要:中小学美术绘画教学活动的良好开展,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有助于学生获得美的体验,逐步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和思想水平。文章首先对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路径进行分析,进一步围绕从自然中挖掘美、创设审美情境、引导明辨是非、借助趣味活动辅助教学等几个方面,探究立足审美角度的中小学美术绘画教学策略,旨在全面提升中小学美术绘画教学质量与效率。
关键词:审美素养;中小学美术;绘画教学;意识;情境;审美观;趣味活动
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5.215
中小学生的美术认知能力有限,思维具有形象性,往往会被直观图像所吸引,喜欢观察和模仿。因此,在中小学美术绘画教学过程中,以审美素养为出发点,能够引导学生感知美术艺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中小学美术绘画教学过程中,如何从审美素养角度出发来开展美术绘画教学,是素质教育环境下中小学美术教师所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1 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路径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认识到审美教育对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激发其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开展审美学习活动。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归自然生活,通过渗透美学理念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自然环境中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体会能力。要注意在自然、生活与美术教学相互结合的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引导学生形成心灵之美,强化学生的作品展示能力,使学生通过作品与他人交流,在交流中不断创新。教师还应通过引导学生欣赏不同题材、风格的美术作品,使学生在美术欣赏的过程中对不同的作品进行深入思考,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认知作品,强化自身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激发美术学习动力。评价对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也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生生评价、师生评价等多元评价策略,激发学生的美术探究欲望,使学生在美术创作中学会鉴别、判断、探究,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2 中小学美术绘画教学中学生审美素养培养策略
2.1 从自然中发掘美,感知生活艺术美
中小学美术绘画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从自然中发掘美,从生活的不同领域入手开展美育。基于审美素养的中小学美术绘画教学的推进,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生活化素材引入到中小学美术课堂中,优化学生审美体验,丰富绘画教学资源,改善审美效果。
例如,在小学《动物面具》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大自然动物图片,比如兔子、猴子、老虎等,引导学生对动物进行仔细观察,把握其面部特征以及表情特征,之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头像,尝试着画出来,并涂上颜色。之后组织学生运用废旧纸盒等材料对动物头像进行加工制作,对于动物的面部特征可以通过变形、夸张等手法来进行突出,通过拼接、贴、画等方式来对动物的眼睛进行装饰。待制作完成后,学生将头像带在头上,结合童话故事来进行表演,学生体验到美术课堂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绘画能力也在无形中得到锻炼。
2.2 创设审美情境,强化学生参与需求
基于审美素养的中小学美术绘画教学的开展,可整合资源来创设审美情境,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以语言、音乐、视频等多元化形式为支持,打造生动且充满趣味的美术课堂,以审美情境来陶冶学生情操,强化学生感官刺激,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美术绘画学习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例如,在初中《中原风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播放央视展播的《老家河南》旅游宣传片,展示河南人美、城美、山水美、生活美,营造家乡优美的人文和地理情境,对学生参与美术课堂的积极性加以充分调动。同时,在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和理解“地上河”和“盐碱地”治理措施的基础上,为强化学生风景画的绘画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铅笔对所播放的家乡某一方面进行绘画,让学生明确其特征,把握主观色彩,促使学生对风景画整体美的设计方法形成具体认识。学生绘画后,可组织学生围绕铅笔画互相点评,以促进绘画技能的不断完善。通过此种趣味化的美术情境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学生感知到绘画的乐趣,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
素养。
2.3 引导学生构建正确审美观,提高理解能力
美术绘画教学具有一定美育作用,中小学生成长过程中,通过绘画教学的开展,可强化学生对于绘画技巧的掌握,促进学生正确审美观念的构建,整体教学成效也能够得到明显改善。例如,在初中《灯饰设计与制作》教学过程中,可组织学生对唐墓壁画等进行欣赏,加深学生对于画中内容的印象,明确古代灯盏的发展及其作用。之后教师带领学生扎灯,将图案的寓意讲解给学生,比如可以选择水、火等纹样,也可以选择“喜”、“福”等字符。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扎灯,并在制作完成后进行展示。在动手操作中学生积累了经验,并且学会团结合作,对于彩灯的艺术美与民俗美也形成了独特感知。
2.4 借助趣味活动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创造力
中小学生普遍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他们对美术的学习总以“副科”的态度对待,以至于在学习过程中无法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基于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出发,以审美素养培养为核心开展中小学美术绘画教学,可借助趣味活动辅助教学,突破传统美术课堂的局限性,基于绘画主题出发开展相关的绘画活动,以调动学生参与积极习惯。比如在美术绘画教学中可通过唱歌、跳舞、朗诵、游戏等方式,来打造生动的美术课堂,对学生的创造力进行有效激发。
例如,在小學《我的动物朋友》教学过程中,以“家畜”作为“动物朋友”题材范围,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相接近。教师可组织学生对自己所熟悉的动物朋友进行介绍,比如小狗、金鱼、小猪等,促使学生对家畜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密切形成进行正确感知。之后教师可就人类驯养家畜的历史进行讲解,把握动物所具备的本领,之后组织开展游戏活动,通过课件来将动物的部分特征展示出来,学生就动物的名称进行抢答,并对动物的动作、神态等进行模仿。通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学生更为深入的把握家畜的特征,之后画出动物肖像,构图合理,动物的特征也得以展现出来。在中小学美术绘画教学过程中,通过游戏的运用能够凸显出绘画的趣味性,强化学生对于动物特征的认识,提高学生绘画能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在无形中得到
激发。
总之,立足审美视角出发,中小学美术绘画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重视优良审美氛围的营造和审美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艺术美进行感知,提高学生理解能力与想象能力,无形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不断强化,中小学美术绘画教学目标也得以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杨帆.浅析中小学审美教育[J].教师教育论坛,2019(12).
[2]刘晓庆.试论美术教学与美育的关系[J].学周刊,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