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典》“空穴来风”释义商榷

2020-12-15 10:55宋奇霞
现代语文 2020年8期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

宋奇霞

摘  要:在《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中,“空穴来风”的释义为“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知的变化,“空穴来风”的语义逐渐向“事出无因”“无根据”演变。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空穴来风”的释义变为“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现多用来比喻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这并未全面反映出旧义已经消亡、新义占据绝对优势的语言实际。现行辞书对这一类语义变化的词语的解释往往存在模糊性、滞后性的问题。建议词典针对语义变化的词语释义编写可采取“保留旧义,突出新义”的处理方式。

关键词:“空穴来风”;《现代汉语词典》;词义演变;词典编纂;语言规范化

一、引言

从历时平面来看,词义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从共时平面来看,这种变化却不易为大众所察觉。在日常生活中,有些词义的转移是由于人们对词语的望文生义,因误解误用而产生了新的意义,这种新意义有时甚至是完全背离了其语源意义。久而久之,“讹传”仿效,误用的义项反倒成为常用义。“空穴来风”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案例。关于“空穴来风”词义的讨论已持续二十年之久,总体而言,对“空穴来风”释义的探讨,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回归本义。这种观点强调词语的释义应立足于其历史文化内涵,维护它本源的语义,而不应将错就错、以讹传讹。可以说,“空穴来风”一词是有其历史依据的,从语源上看,“空穴”和“来风”之间也存在着明确的逻辑关系,不应望文生义。针对“空穴来风”出现的误用现象,提醒人们应正确理解该词的用法和使用语境,建议相关出版物明析正误,严格把关;而针对“空穴来风”误用义项被辞典收录的现象,则持反对意见。如黄琳斌指出,不应扭曲“空穴来风”的本义,并探讨了“约定俗成”的语言法则的适用条件[1](P56)。

第二,约定俗成。语言符号具有约定俗成性,其演变有时可能会违反语法规则和语义逻辑,当某些词语改变原来的约定又得到普遍认同时,不合法也会成为合法。因此,这种观点承认“空穴来风”新义的既有地位,认可词典收录新义,并对语言演变的规律进行了探讨。此类论文认为,应立足于社会现实,当原义已不适应社会发展时,就应顺应词语意义的演变,而不是墨守成规、胶柱鼓瑟。

第三,客观反思。这种观点不再纠葛于词语意义的主次之分,而是从客观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反思。此类论文大多从历时语言学角度,对“空穴来风”进行语源分析,对其不同的释义提出折衷调和的解决办法。并从语言规范化的角度,指出需要及时规范以“空穴來风”为代表的词语的词义,以免莫衷一是、使用混乱。

上述观点在不同时代的《现代汉语词典》中也有所体现。在2002年增补本中,对“空穴来风”的解释是“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2](P1105)。在2005年第5版中,其释义则变为“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现多用来比喻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3](P780)。目前看来,《现代汉语词典》对“空穴来风”的解释与其使用的实际情况并不一致。因此,“空穴来风”的释义问题还有待商榷。本文以成语“空穴来风”的使用为实证依据,通过对“空穴来风”语义变化的分析,探究其误用的原因,反思词典释义所存在的问题,进而对辞书编纂等语言规范化工作提出相关建议。

鉴于成语的书面色彩较浓,本文所有语料均来自各语料库的书面语部分,选取的语料皆为主流刊物与文学作品。使用的语料库主要有人民日报语料库、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现代汉语语料库、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BCC)等。

二、“空穴来风”的语义演变

关于“空穴来风”的来源,大多认为出自战国时期宋玉的《风赋》:“枳句来巢,空穴来风。”李周翰注曰:“空穴,谓门户之穴。言木之句曲者,其多巢鸟;门户之穴,风多从也。”[4](P412)意思是说:枳树弯曲多杈,鸟儿就会在上面筑巢;有空洞的地方,风就会吹进来。就此而言,“空穴”与“来风”之间是存在因果或者条件的逻辑关系的,“空穴”是“来风”的依据。如果着眼点为“空穴”,则该词可以用来比喻事出有因,说明消息或传说有根据。唐代白居易《病中诗十五首·初病风》云:“朽株难免蠹,空穴易来风”,这里的意思是说:腐朽的树木难免会招致虫子蛀咬,有空的洞穴也容易引来风吹,便是使用的这一含义。如果着眼点为“来风”,该词则体现出“乘隙而入”的意思。唐代高彦休《唐阙史》云:“公遘疾,生独侍前。公谓曰:‘筋衰骨弱,风气因得乘间而入,所谓空穴来风,枳枸来巢也。”便是使用的这一含义。后来又引申为“流言乘隙而入”,如鲁迅先生的《我的“籍”和“系”》:“那么,如果流言说我正在钻营,我就得自己锁在房里了;如果流言说我想做皇帝,我就得连忙自称奴才了。然而古人却确是这样做过了,还留下些什么‘空穴来风,桐乳来巢的鬼格言。”这里的意思是说:流言之来,一定是本有可乘之隙的缘故。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空穴来风”一词逐渐朝着与本义相反的意义转移,由“事出有因”变为“事出无因”。这种情形在报纸、书刊等媒介上屡见不鲜。笔者对人民日报图文语料库进行了检索,共得到218条“空穴来风”的语料,除去4条纠错性质的语料外,仅有3条表示事出有因;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中,有关“空穴来风”的语料共有154条,仅有2条表示事出有因;在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中,表示事出有因的语料也很少。

在现代汉语中,“空穴来风”一词的语义主要有以下三种:

1.表示“事出有因”“有根据”

(1)西方通讯社一则说这个声明是同印度外交部官员“长时间会谈以后拟订的”,再则说“印度政府赞同达赖的声明,是想间接地说出一些难于直接说的东西”,这些推测,正如“空穴来风”,不是没有因由的。(《人民日报》,1959-05-02)

(2)古巴同安哥拉的关系,最近成了某些西方报刊的话题。有人注意到这两个国家的关系有冷淡的趋势,并传出了安哥拉居民同古巴军人之间发生摩擦的消息。这种报道,未必就是空穴来风。塔斯社对此却大发雷霆,把西方记者骂了一通,断言古巴和安哥拉的关系“正在顺利发展”,并且大言不惭地声称这是“权威性回答”。(《人民日报》,1982-02-18)

(3)空穴来风,其源有自。有些地方乱摊派之风之所以长期禁而不止,主要的原因之一是那里的领导人本身就是乱摊派的倡导者或“赞助者”。(《人民日报》,1986-08-19)

(4)自然外边人是言之过甚,但是,空穴来风,仲翁,你也是太登多了。以后总得注意。(茅盾《追求》)

2.表示“事出无因”“无根据”

(5)西提说,有关东盟对柬埔寨问题将改变政策的传说纯属空穴来风。(《人民日报》,1980-05-19)

(6)这个猜想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史实作依据。(《人民日报》,2018-11-09)

(7)她总怕他会突然无声无息地死掉,这种忧虑当然不是空穴来风,因为卫公就是一声不吭地死了的。(王小波《怀疑三部曲》)

在一些具体语境中,有时还将“空穴来风”等同于没有根据的胡编乱造、谣言等,或者是将“空穴来风”视为是虚无主义等,这些都可以看作是由事出无因、无根据引申出来的含义。例如:

(8)而所谓对学业、事业、德业人生三阶段奋斗内容的划分,则纯属空穴来风。(李辉《一九九四年文坛值得一提的小闹剧——精心编造出来的〈巴金访谈录〉》)

(9)建立中庸的现代伦理规范,则是指在原教旨主义与空穴来风的创造、极端伦理主张与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之间建立起有效的伦理规范,而这方面古典的中庸论述最具有现代价值。(任剑涛《中庸:作为普世伦理的考量》)

3.别解改用

还有一些用例,则是临时赋予“空穴来风”新的意义。这类用法大多别出心裁,个性突出,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例如:

(10)流苏的屋子是空的,心里是空的,家里没有置办米粮,因此肚子里也是空的。空穴来风,所以她感受到恐怖的袭击分外强烈。(张爱玲《倾城之恋》)

(11)倘对这些“缺”点把关不严,成为可被人利用的“空穴”,某些人,即会乘此“空穴”而“来风”:你赠我“茅台”,我委你“官位”;你送我三五牌香烟,我给你一套住房……遂刮起“投桃报李”的歪风。(《人民日报》,1990-12-12)

(12)在林下小憩,顿觉空穴来风,徐徐拂面,沁人肺腑。(《人民日报》,1991-09-14)

(13)围墙很简单,用钢筋焊成栏栅,栽种的杜鹃服服帖帖往上攀,经过约略修剪,形成一道绝好的屏障,茂密既能遮挡视线,扶疏正可空穴来风。(《人民日报》,1999-07-23)

可以看出,在现代书面语料中,基本上没有再用“空穴来风”表达“乘隙而入”的含义,“事出无因”的用法则呈现出压倒性的态势,近三十年来基本上都是使用这一义项。就此来说,可以认为“空穴来风”的词义已从“事出有因”演变为“事出无因”。

三、“空穴来风”的语法功能演变

在“空穴来风”一词由“事出有因”向“事出无因”的演变过程中,其语法功能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这主要体现在组合搭配和句法功能两个方面。

(一)组合搭配

在古代汉语中,“空穴来风”大多处于“亦”“皆”等范围副词之后,也会与近义成语“枳句来巢”“桐乳来巢”一起使用。而在现代汉语中,“空穴来风”的组合和搭配更加多样。当表示“事出有因”义项时,“空穴来风”除了与“是”“如”等表示判断性的词语连用外,往往会后接“其源有自”“必有所自”等成语,来补充说明“有所依据”这一含義。当表示“事出无因”时,“空穴来风”常常出现在否定句或反问句中,并与否定前置词组合使用,如“恐非”“并非”“并不是”“从来不是”等。因为“空穴来风”在这里表示的是“没有根据”,所以这种用法实际是用双重否定来加强语气。尽管“恐非”带有一些委婉的口吻,但依然是在强调说话人所引证的东西是有原因有根据的。当前面无否定前置词时,要么放在“难道是……吗”反问句里,仍然是表示比一般陈述更加强烈的肯定;要么前面有表示总括意义的范围副词,如“纯属”“完全是”等。这是因为“空穴来风”表示“无根据”,这样使用能够起到强调全盘否定的作用,往往用于批评那些不实言论,感情色彩比较强烈。除此之外,“空穴来风”在表示“毫无根据”时,也会与“闭门造车”“子虚乌有”“捕风捉影”等意义相近的成语一起使用。

(二)句法功能

成语的句法功能可以分为谓词性和体词性两类。“空穴来风”作为主谓式成语,在古代汉语中,其句法功能多为谓词性。如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余谓此与爱堂先生所言学究遇冥吏事,皆博雅之士,造戏语以诟俗儒也。然亦空穴来风,桐乳来巢乎。”这里的“亦”是副词,在句中作状语,“空穴来风”则在句中作谓语,具有谓词性功能。再如《阅微草堂笔记》卷八:“然室无人迹,至使野兽为巢穴,则有魅也。亦宜斯皆空穴来风之义也。”这里的“空穴来风”处于“之义”前,作定语修饰“义”,同样具有谓词性功能。可以看出,在古代汉语的用例中,“空穴来风”的句法功能主要是谓词性的,在句中充当谓语或定语。

在现代汉语中,“空穴来风”则很少在句中充当谓语成分,更多的情况是充当宾语,偶尔也可以充当定语、状语等修饰语。可以说,现代汉语中的“空穴来风”已经兼具谓词性和体词性的功能。

1.充当谓语

(14)即使在新闻记者空穴来风、无事生非时,也不能撕破脸皮。(赵武、艾方中《哈佛管理培训系列全集》)

例(14)中的“空穴来风”表示“造谣”这种行为,在从句中充当谓语,这类用法并不多见。

2.充当宾语

这类用法最为常见,常用于“是”“非”等动词之后。例如:

(15)国际舆论和伊拉克人一再要求美国移交“真正的主权”,显然不是空穴来风。(人民网,2004-05-25)

3.充当定语

(16)在强烈的市场反应和多方压力之下,国有股减持方案将面临调整,这已经不是空穴来风的事情。(《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10-13)

例(16)中的“空穴来风”作定语修饰“事情”,表示“没有根据”的意思。

4.充当状语

(17)某些国家和媒体或咬住个案不松口,试图以此抹黑中国游泳,或空穴来风地质疑中国选手服禁药、使阴招。(《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08-09)

例(17)中的“空穴来风”作状语修饰“质疑”,表示“没有理由”“毫无根据”的含义。

从以上语料可以看出,在现代汉语中,“空穴来风”的句法功能更加多样、更加灵活。

四、“空穴来风”的演变原因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空穴来风”的新义项“事出无因”,虽然背离了本义,但使用频次很高,已成为该成语的常用义。从“事出有因”到“事出无因”,语义的变化不可谓不大,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转变呢?

(一)语素义的主观组合

一般而言,成语具有意义的整体性和结构的凝固性。不过,由于“空穴来风”语源的文言色彩较重,大众在对它解读时,往往会借助其中语素的常用义来进行推测,这种理解方式便是望文生义。其中,“空”和“风”两个语素尤其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这里的“空”是“孔”的通假字,而在现代社会,一看到“空”,人们会立即联想到“空虚”“空洞”等意义,而很难将它与“孔洞”联系起来。同时,含“空”的成语也往往具有虚假义,如空言妄语、空洞无物、空中楼阁等。“风”作为一种空气流动现象,无形无相,让人感到虚无缥缈,难以捉摸。因此,“风”便引申出“流言”“传闻”之义,如风言风语、捕风捉影、无风不起浪等。人们在对成语的语源并没有透彻了解时,往往会对成语中的语素进行拼凑式的主观解读,由此也推动了整个成语意义的变更。

(二)语境条件的变化

“空穴来风”一词的最初语境是空旷的洞穴容易招致风的到来。在古代的自然环境中,这一现象是司空见惯的,因此,以古人的思维认知去理解,自然不存在问题。在现代社会,人们很少能见到自然状态的洞穴,对孔洞招风更是知之甚少。由于现实语境发生了变化,便很难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去理解,按照字面的常用语义去推测便成为惯常的作法。

(三)词典释义的引导

值得注意的是,词典的释义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汉语大词典》(第八卷)中,“空穴来风”的一个义项便是流言蜚语[4](P412)。于是很多语料就将“空穴来风”等同于“流言”来使用。例如:

(18)迄今抗战阵营中尚潜伏若干妥协主和分子,道路指目,当非空穴来风。(邹韬奋、茅盾等《我们对国事的态度和主张》)

例(18)中的“道路指目”是形容事情已经很明显,众人皆知。因此,这里的“空穴来风”是不实言论的意思。“空穴来风”由“流言乘隙而入”而引申出“流言”之义,大概是将“流言”看作是中心语,而把“乘隙而入”当作可以省略的修饰语。“流言”本来指的就是没有根据的话,所以“空穴来风”也就逐渐与“无根据”产生了一定的内在联系。随着这种“新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空穴来风”便向虚假、事出无因等意义靠拢了。

五、《现代汉语词典》中的“空穴来风”

(一)存在问题

2005年之前,已有学者指出“空穴来风”释义中所存在的问题,但效果并不明显。《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空穴来风”的义项进行了增补,也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可。不过,在现代汉语中,“空穴来风”的原义基本不再使用,“事出无因”的含义则占有绝对优势。而《现代漢语词典》体现出来的是,原义与新义共存于当下的言语交际中,二者的地位似乎没有差别。这一现象反映出词典的编撰与修订是存在模糊性和滞后性问题的。

1.模糊性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空穴来风”的释义是“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现多用来比喻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3](P780)。可以看出,词典只是将两条截然相反的义项并置在一起,却没有更多的说明。词典的含糊其辞与语焉不详,势必会给使用者造成很大程度的困扰。同时,很多工具书对“空穴来风”解释也不统一,除了《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和《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相关释义外,《辞海》(第六版)将其解释为“比喻流言乘隙而入”[5](P1255),《汉语大词典》则将其解释为“多用以比喻流言蜚语乘隙而入……亦指流言蜚语”[4](P412)。这些释义虽然不像《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那样截然对立,但仍然存在着一定分歧,这也会给使用者带来一定的混乱。

2.滞后性

词典的滞后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词语出现误用时没有予以及时纠正;二是在词义发生变化时没有及时跟进。词典是由词汇知识丰富、专业功底扎实的语言文字工作者参与编撰和修订的,具有规范性和科学性。不过,由于诸种因素的影响,当词语出现误用时,词典并未能够及时纠正,或者说,语言文字工作者并没有对大众的语言使用予以规范。同时,词典还应及时捕捉词汇的动态变化。在上世纪60年代,“空穴来风”的意义就已经出现了转变,而且表示“事出有因”义的语料近三十年基本不再出现,“空穴来风”的新义已占据绝对优势。可是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及其以后的版本中,该词条的释义只是在旧义的基础上追加了新义。可以说,《现代汉语词典》并未全面反映出这一语言事实,体现出一定程度的滞后性。

(二)规范原则

随着社会的发展,类似于“空穴来风”这样的词语仍会涌现出新义,甚至会出现新义取代旧义的现象。如果想要彻底解决辞书释义与现实用法不统一的问题,我们就有必要对相关词语予以规范化。而要进行词汇的规范化,应考虑以下三个主要原则:

1.必要性

所谓“必要性”,就是要考虑该词语在普通话词汇中有无存在的必要,在表达上是不是必不可少的。就此来说,“空穴来风”一直沿用到今天,出现在各类传播媒介中,并具有相对固定的使用规律,这说明它能够满足人们的表达需要。同时,“空穴来风”本身就是一个典故,可以丰富汉语的词汇系统和文化知识系统。因此,“空穴来风”的存在是有必要的。

猜你喜欢
现代汉语词典
《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新增词语研究
现代汉语中艺术类行业语泛化现象研究
《现代汉语词典》字母词收录与修订情况分析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释义部分若干问题商榷
《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与配例的关联性与认知效果分析
异式状态词与《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
谈谈词典释义的三条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