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与配例的关联性与认知效果分析

2016-01-06 22:53于屏方杜家利
辞书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

于屏方 杜家利

摘要 “释义+配例”是语文词典经典的词条结构。作为词典微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释义与配例间的相互关系需要厘定。文章在关联理论的视角下分析《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释义与配例的关联性,对其认知效果进行分析。《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释义与配例的相互关系分为认知增强、认知隐含、认知抵触以及认知缺损四类。我们认为,《现代汉语词典》作为内向型语义中心型词典,对释义与配例的关系定位基本上能够满足词典用户对意义的查询需求。不过《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配例除了对语义进行说明区分外,可以考虑植入适当的语法信息和语用信息。

关键词 语文词典 《现代汉语词典》 认知效果 释义 配例

一、引言

释义和配例是语文词典微观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应地,对释义与配例的研究也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但是,大多数研究只是就释义或配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单项研究,对释义与配例关系的研究较为少见。我们在中国期刊网中以“篇名”为检索参数,以“释义与配例”为检索项,检索到相关文献15篇。如前所述,其中9篇是把释义和配例作为两个问题在同一文章中分别加以论述,涉及释义与例证关系研究的仅有唐超群(1982)、吴建平(1994,2009)、薛诗绮(1994)、马桂琪(1996)和吴汉江(2012)。其中吴建平(1994,2009)、薛诗绮(1994)、马桂琪(1996)针对的是双语词典中释义与配例的关系,吴汉江(2012)分析的是《汉语大字典》中配例与义项的不匹配现象,唐超群(1982)论述了《辞源》与《中文大辞典》中释义与配例的不一致性。到目前为止,对《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释义与配例关系的研究尚无涉及。而“《现代汉语词典》是第一部确定现代汉语词汇规范的词典。在它之前还没有这样的词典;它以后的同类性质的词典则是沿着它开辟的道路在某一些方面加以改进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汉语词典》是汉语辞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曹先擢,晁继周2002)。因此,本文在关联理论视角下,分析《现汉》中释义与配例的关系,并对其不足之处提出建议。

二、通用型语文词典中释义与配例的功能分析

(一)“释义+配例”的经典词条结构模式

词典微观结构是词条结构的基本承载者。词典微观结构可能是线性的,也可能是层级性的。线性微观结构多表现为单释义结构,即立目单位的右项部分只出现释义或语际对等词。而在层级性的词典微观结构中,其经典构成是“释义+配例”,通常还会辅以读音、词类以及用法标签等。一部词典可能同时采用线性微观结构和层级性微观结构,通常情况下,二者分别对应于低频词与高频词的词典处理。

在词典编纂实践中,“释义+配例”的微观结构主导模式早在18世纪就在英语单语词典中广泛使用。自19世纪起,尤其是到20世纪,随着大型历时性语文词典《牛津英语词典》的编纂与出版,“释义+配例”的词条结构日益固化并在世界范围内使用,成为各语文词典编纂的经典模式。20世纪兴起的词典用户研究也证实了这一模式的有效性。Summers(1988)和Laufer(1993)的调查表明,对词典用户而言,与仅有释义的词条结构或仅有配例的词条结构相比,采取释义加例证式的词条结构效果更好。

(二)通用型词典中释义与配例的关系

关于释义与配例之间的关系,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是从“意义中心原则”出发,奉行“释义中心论”,强调“例以明义”,凸显了配例的考据功能。这一观点历史久远。早在1911年,《简明牛津英语词典》的前言就明确指出,配例的功能是说明词义和区别相关义项。尽管一些学者,比如Zgusta和Landau等,认为配例不是补充材料,也不是附属品,但这并不意味着配例基础地位的提升,毕竟,“词义是词典编纂者所关注的中心问题”(Zgusta 1971:21),“单语词典提供有关立目单位的各种信息,但最重要的是释义”(Landau 2001:8)。

二是现代语言学中的“用法中心论”。在这种“别问意义,去看用法”的观点下,配例不再被认为是释义的延伸或补充,而是展示立目单位的实际用法,甚至可以起到语言输出模板的作用。Drysdale(1987)明确指出,配例的作用除了福勒兄弟所说的说明释义以及区分相关义项之外,还应该包括:展示立目单位在语境中的使用情况;解释立目单位的语法类型;提供其他典型搭配;指出适当的语域或文体层次。可以看出,Drysdale对配例功能的阐释已经扩大到语义、语法和语用等不同层面。

三是意义一用法一体论,体现了“大词汇、小语法”的观念。辛克莱(1991:81-98)指出,词典和语法书之间并不存在根本性的区别。要解释词义,就必须说明它们在句子中的用法;而要说明句子的用法,也必须说明它们的意义。因此在其《柯林斯COBUILD英语词典》中,辛克莱使用全新的整句释义法,将词的意义与用法融合在一起。

我们认为,对上述三种观点,不宜做出高低优劣的判断。从历时的观点来看,上述观点反映的是在不同词典编纂模式下,处在不同词典编纂阶段中的语文词典释义与配例之间相互关系的演进。而且,对释义与配例关系的考量涉及词典编纂者与词典用户两个方面。从词典编纂者的角度看,在对一些词位的解释中,词典编纂者很难划分出哪部分信息应出现在释义部分,哪部分出现在配例部分。而从词典用户视角看,用户在查询过程中需要释义与配例的相互配合。Ana Frankenberg-Garcia(2012)认为,训练有素的词典编纂者在语料库基础上所归纳形成的、表述得当的词典释义要比从语料库中提取出来的配例更有助于对立目单位的理解。不过,如果用户已经掌握了一个词的意义,只是需要了解或验证在具体语境中应该如何使用,取自语料库的配例显然更有帮助。可见,配例的作用还取决于词典用户所要完成的语言任务。

三、《现汉》中释义与配例的基本关系

杜布瓦(1981)提出了母语词典编纂的传统模式,认为传统模式下的母语语文词典有如下特点:(1)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词;(2)词典用户被假设已经掌握了词目的用法信息,释义被认为是最重要的;(3)例证放在释义之后,作用是补充说明释义。《现汉》第6版在其凡例中指出:“本着更好地配合释义、体现用法以及扩大词汇信息量的原则,对例词、例句做了相应的增删和修改。”由此可见,《现汉》属于母语词典编纂传统模式下的作品,是典型的“语义中心型”词典。尽管其编纂方式在不断创新,但传统模式下语文词典释义的基础地位并没有动摇。释义与配例的基本关系仍然是以释义为主导,配例为辅助。

四、《现汉》中释义与配例的关联度与认知效果分析

尽管学界在释义与配例关系上存在三种不同观点,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词典释义对立目单位在语言系统内的常规意义进行阐释,配例则对立目单位的组合特征进行描述。释义具有静态性和去语境化特点,而配例则相应地具有动态性和去语境化特点。配例实际上提供的是一种立目单位使用情况的微观语境,从认知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认知语境。人类的认知是以关联为导向的,而语境则是在交际中构建而成的。按照词典交际论(雍和明2003)的观点,用户对词典的使用也是一种交际过程。词典用户对词典文本的使用过程是寻找关联,建构认知语境的过程。关联理论提出了语境效果的概念,认为语境效果分为语境增强(contextual strengthenings)、语境隐含(contextual implications)与语境抵触(contextual contradictions)。语境效果与认知效果相关联,即新信息通过加强或削弱当前语境假设而改变受话者的认知,通过与当前语境假设相结合产生语境隐含而改变受话者的认知。(Sperber&Wilson 2001:265)

根据词典释义与配例关联程度的不同,二者结合之后也会形成不同的认知效果。下面,我们将从这一角度分析《现汉》中释义与配例所形成的认知效果。

(一)《现汉》释义与配例所形成的认知增强效果

《现汉》中部分立目单位的释义充分,配例典型,二者之间形成较为理想的相互映射关系。这种释义与配例间的认知增强是《现汉》各版本所一直强调的。主要又分为三种次类型,下面以《现汉》第6版为例进行说明。

1.配例对释义进行说明、验证,起到“例以明义”的作用,比如:

上账 (动)登上账簿:刚收到的款子已经~了。

玩儿命 (动)不顾一切,不顾危险,拿着性命当儿戏:~地工作|在这种毫无安全设施的地方干活儿,简直是~!

飘移 (动)在空中随风移动:降落伞向着目标方向~。

上述释义对立目单位理性意义的概括得当,描述合理,所提供的配例证明立目单位以及立目单位义项的存在,体现了最为传统的释义与配例之间关系的定位。这与传统意义上语文词典所具有的权威性特点和备查功能紧密相关。

2.释义中已经包含了立目单位的共现成分,配例又凸显了典型成分,二者之间相互映射,双向印证,形成一种重叠式关系。这种情况往往采用括注式释义法,多以具有非自足性特征的谓词居多,偶有其他词类的例子,其括注内成分多指明其使用范围或场合。比如:

慈祥 (形)(老年人的态度、神色)和蔼安详:祖母的脸上露出了~的笑容。

和局 (名)(下棋或赛球)不分胜负的结果:三盘棋却有两盘是~。

绝密 (形)极端机密的;必须绝对保密的(文件、信息等):~材料|此事~,切勿外传。

终于 (副)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情况(多用于希望达到的结果):试验~成功了|身体~强壮起来|她多次想说,但~没说出口。

这种在释义中通过使用括注对立目单位的语义、句法、语用信息进行约束,从而提高释义精准度的方法,在1911年版的《简明牛津英语词典》中已经使用得极为普遍。现在,在各种语言的通用型语文词典编纂中,括注式释义都是主要的释义方法。使用这种方法,需要注意释义与配例之间可能会形成较高的冗余度。比如:

招惹 (动)①(言语、行动)引起(是非、麻烦等):~是非……

冲扩 (动)冲洗并扩印(照片):~机|~彩照。

艰深 (形)(道理、文辞)深奥难懂:文字~|~的哲理。

低落 ①(动)(水位、物价等)下降:价格~。②(形)(士气、情绪等)不旺盛;不饱满:士气~|心情~。

立目单位右项的下划线部分表示释义与配例在信息表述方面的重合度。对纸质词典来说,过高的冗余度会挤占有限的词典篇幅。对于上述情况,可考虑调换配例。如果立目单位与括注部分形成有限的封闭性搭配,甚至可以不设置配例。

3.配例提供了立目单位使用的微观语境,可以对相关义项进行有效的区分。比如:

说一不二 ①形容说话算数:他这个人~,答应的事从不食言。②形容专横,独断独行:此人做事~,根本听不得别人的意见。

平添 (动)①自然而然地增添:新建的街心公园给周围居民~了许多乐趣。②无端地增添:~烦恼。

“说一不二”如果只提供“他这人说一不二”一个配例,就会出现歧义,既可能指向“说一不二”的第一个义项,也可能指向第二个义项。《现汉》第6版分别补充了“答应的事从不食言”和“根本听不得别人的意见”这两个上下文语境,从而有效地区分了两个义项。同样,“平添”所表示的“增添”义,其搭配对象可能是希望得到的事物,也可能是不希望得到的。《现汉》第6版中“平添”两个义项的语境化配例清楚地显示了二者间的不同。

(二)《现汉》释义与配例所形成的认知隐含效果

释义与配例所形成的认知隐含效果指的是释义或配例中的某一方过于概括、宽泛或缺乏典型性,二者之间没有形成契合性的意义或用法验证关系。因此,词典用户需要从微观结构中推断出部分语义、语法或语用信息。释义与配例中的认知隐含包括两种情况。

1.立目单位的释义非常充分,但配例有些随意,提供的是非典型搭配,有“为配例而配例”之感。比如:

买 ①(动)拿钱换东西(跟“卖”相对):~票|~布|卖出粮食,~进化肥。

剜 (动)(用刀子)挖:~野菜。

在现代社会中,成衣市场非常繁荣,“买布”的行为已经比较少见,“买化肥”的适用范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买”的两个配例不能算是典型的。同样,在物产极大丰富的今天,“剜野菜”更不常见。而且,比起“剜野菜”来,更常见的搭配是“挖野菜”,因为这一行为不一定要借助于刀进行,铲子之类的工具更为常见,因此“挖野菜”的涵盖范围更广。语料库显示的结果表明,“剜”多与人体器官连用,比如“车子开走了,她觉得自己的心好像被剜走了,空落落的”;“剜”也与水果类共现,比如“她剜掉了烂的地方,然后把苹果吃了”。因此“买”和“剜”的配例可以考虑调整。

2.一些谓词性立目单位,释义中一般会出现语义搭配对象。但有些情况下其语义搭配对象缺失或范围过大,形成一种泛化的释义。在释义过于宽泛、有失精准的情况下,典型的配例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纠偏。例如:

瞻仰 (动)恭敬地看:~遗容。

交迫 (动)(不同的事物)同时逼迫:饥寒~|贫病~。

检索中国传媒大学有声媒体语料库,可以发现“瞻仰”的对象都是与逝者相关的遗容、遗像、墓地等以及与历史事件相关的纪念碑(馆)、历史遗迹、遗址等。可见“瞻仰”的释义涵盖面过宽,单凭其释义“恭敬地看”,似乎搭配“恭敬地看着领导”也是可以的。随后的配例对泛化的释义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收窄。同样,“交迫”的主体准确地说应该是“不利的事物”,这一点释义没有明示,只是在配例中隐含。与之前的版本相比,《现汉》第6版中释义与配例间语境隐含情况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呈现出显化趋势。比如:

白嫩 (形)白而细嫩:皮肤~|~的豆花儿汤。(《现汉》第6版)

白嫩 (形)(皮肤)白皙细嫩。(《现汉》第5版)

在《现汉》第5版中,“白嫩”的搭配对象出现在释义之中,但只局限于“皮肤”。在《现汉》第6版中,“白嫩”释义中的括注被取消,而其配例的适用范围有所扩大,显示出“白嫩”不仅可以用于皮肤,还可用于其他物体,比如食物。但是,释义与配例之间因为语境隐含而形成的用户纠偏过程,需要词典用户有较好的语言素养,能够自己根据释义与配例进行语言信息的甄别和提取。考伊(1983)的观点是可取的:词典编纂者必须要务实一些,尽可能用最明晰的方法表达语言信息。词典编纂者不应该寄希望于词典用户能仔细阅读词典前置页所提供的编纂规则并且能够正确理解和应用。总体而言,释义如果不精准,配例的纠偏作用是比较有限的。

(三)《现汉》释义与配例所形成的认知抵触效果

释义与配例的认知抵触指释义与配例过于宽泛,甚至相互矛盾,词典用户在信息提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误差。这往往与释义或配例没有凸显自己的核心功能有关。这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立目单位的释义与配例相互矛盾

哄 h6ng(动)……②哄逗,特指看(kan)小孩儿或带小孩儿:她特会~老太太高兴|奶奶~着孙子玩儿。

“哄”的释义中有“特指看小孩儿或带小孩儿”,第二个配例与之相契合。但是第一个配例“哄老太太高兴”则明显与释义相矛盾。编纂者需要调换配例;或采用层级性释义法,分化出新的子义项,与原有配例相契合。

2.在一些立目单位的微观结构中,一方面,释义过于宽泛,另一方面,随之出现的配例又过于简单笼统。前者不能形成完整的释义面,后者也没有产生聚焦式的用法点。比如:

俊俏 (形)(相貌)好看:模样~。

“俊俏”的适用对象多是小孩子或年轻的女子,在《现汉》第6版中,其释义的涵盖对象过宽。配例“模样俊俏”可以看作是释义的仿写,并且也没有指出行为主体,因此无法排除“俊俏的老头子”这样的语言产出结果。

3.立目单位的释义限定过于狭窄,形成一种狭化的释义。此时,提供代表性的配例可以丰富其搭配潜势。但是,如果无配例、配例过少或者配例不具有典型性,立目单位使用范围的覆盖率就会不足。比如:

洞穿 (动)穿透:炸弹~房顶。

俘虏 ①(动)打仗时捉住(敌人):~了敌军师长。

这两个词目都有比喻性的用法。因此,如果在“洞穿”的配例中增加比喻性用法“大家一眼就洞穿了他的心思”,“俘虏”的配例中增加“他俘虏了姑娘的芳心”,两个立目单位的实际使用情况会表现得更为全面。

(四)《现汉》释义与配例间的认知缺损

《现汉》是一部典型的语义型词典,立目单位右项部分的核心是释义。如《现汉》第6版在“凡例”部分所言,配例的作用是“配合释义”。可见,释义是根本,其他语言信息需要围绕释义构建。如果立目单位的某一义项在《现汉》中缺失,配例就无从附着,更不用说配合释义。比如:

一线 (名)①战争的最前线。②第一线:深入车间慰问~工人。

二线 (名)①战争中的第二道防线。②比喻不负有直接领导责任的地位:退居~。③指非直接从事生产、教学、科研等活动的地方或岗位:充实一线,紧缩~。

“一线”和“二线”的第一个义项相互对应。“一线”的第二个义项,按照其配例推断,应该与“二线”的第三个义项相对,指“直接从事生产、教学、科研等活动的地方或岗位”。除此之外,人民网中还有“一线品牌”“一线城市”“一线男选手”“一线明星”等。可见“一线”已经派生出“同类型中最高的、最好的、最先进的”的新义项。这一义项目前《现汉》第6版没有收录,其配例自然也不会出现,这样就形成了认知缺损。苏宝荣(2000:218)指出:“经过对词语义点的归纳概括而确定义位,通过义位确定词典的义项,这是中外历代辞书编写的共同的思维过程。”在计算机技术深度介入日常生活的社会背景下,词典编纂者更有可能全面收集语词的相关义点,区分相关义系,更为系统、合理地设立义项,从而提高释义的系统性和精细度,更好地与配例相契合。

五、结语

作为语义型词典的典范之作,《现汉》表现出明显的“语义中心”特点,配例依附于释义,是对释义的证明和补充,这是传统词典编纂模式下通用型语文词典一贯的处理策略。卡特、麦卡锡(Carter&McCarthy 1988:113-114)的调查研究表明,母语词典使用者最常查询的信息项为意义。因此,作为内向型的语文词典,《现汉》的这种处理策略基本上能够满足用户对意义的查询需求。释义与配例之间的认知效果总体上表现为认知增强和认知隐含,认知抵触与认知缺损的情况较少,而且《现汉》后续版本一直在做这部分的补救、优化工作。同时,我们认为,现代语言研究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词汇主义”倾向,词汇与语法被认为是相互联系,并且地位平等的。配例作为词典微观结构中的一个重要构件,除了对语义进行说明和区分之外,还可以提供适当的语法信息,甚至是语用信息。

(责任编辑 李潇潇)

猜你喜欢
现代汉语词典
《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新增词语研究
现代汉语中艺术类行业语泛化现象研究
《现代汉语词典》字母词收录与修订情况分析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的理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