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重塑

2020-12-15 06:55宋星
文教资料 2020年26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宋星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是我国开展劳动教育的基本遵循和根本指针。目前,传统的劳动教育观受到一定的冲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引领,培育工匠精神,激发劳动者内驱力,制定适合我国的劳动教育体系,是塑造劳动教育观的重要对策思考。

关键词: 劳动教育观   工匠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的核心观点,也是我国劳动教育方针的根本遵循。习近平同志在2018年9月10日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劳动教育,确定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教育实践中,劳动教育存在“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在研究中被虚化”的问题[1]。西方思想的影响,对我国青少年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教育观,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塑造劳动教育观,激发广大劳动者的内在动力,实现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及劳动者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劳动教育观的内涵及现实困境

生产劳动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和实践根基,“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2](239),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劳动价值观是对劳动的本质认识和价值属性的观点和看法。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阐明和解析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财富、美及所有的人类文化,劳动过程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劳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劳动价值属性包括劳动的本源性、经济性和教育性等,劳动的教育属性直接体现为劳动教育观。劳动教育观是指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使受教育者形成关于劳动、劳动者及相关的价值认识等。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的内涵是“通过适当的教育途径培育具有健康劳动价值观、追求社会正义、实现体力脑力相结合,养成具有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3]。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的历史使命就是宣扬劳动价值观,使劳动者树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敬畏劳动者、合理分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劳动观念,从根本上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充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以下简称“劳动教育观”)是我国劳动教育的根本指针。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各个阶段,劳动教育一直得到重视并不断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写进了党的教育方针,从宏观层面给社会主义教育和办学确定了基本方略。后来,学界展开了教育方针的大讨论,加强了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课程化和规范化建设,为劳动教育的具体落实提供了依据和方案。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家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建设,提出“教育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至此劳动教育的概念和内容得以丰富和发展。2010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组织开展劳模进校园活动的通知》,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时代魅力和精神风采。2015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了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培养他们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并提出了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教育,无论是政策层面还是具体落实,都正朝着利于学生本体激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向而努力。

然而,目前,劳动教育观受到一定的冲击,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的劳动意识、劳动理想、劳动积极性有所淡化。主要有几方面原因:一是中小学时期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弱化。中小学时期理应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认识世界能力及参与社会劳动的能力,感受劳动带来的成就和幸福,珍惜劳动的果实,实现劳动体验的内化和认知。应试教育束缚了学校和家庭劳动教育的广泛开展,造成了青少年体验和接受劳动价值观受的人为延迟。此外,劳动教育的外部政策驱动多于学生本体激发、劳动教育课程的缺乏也是造成学校劳动教育弱化的重要原因。二是消费主义思潮深刻影响当代青少年的劳动和消费价值理念。消费主义思想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为超前消费、攀比消费,追求享乐、追逐名利,淡化劳动创造,艰苦奋斗的理想、决心和意志不够坚定。三是财富分配的多样化,削弱了劳动教育观的动力激发功能。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初期,生产力不断得到解放,人们的劳动活力高漲,主要原因之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体制和按劳分配制度的“公平性”。由于财富创造途径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勤劳致富的劳动观念似乎不再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劳动教育观的激励功能受到了变相抑制。塑造劳动教育观,就是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下深刻认识劳动价值观,使劳动价值观成为人们广泛追求的主流价值取向。

二、重塑劳动教育观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重塑劳动教育观的理论依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我国主流社会思潮和普遍遵循的价值观,是重塑劳动教育观的重要理论依据。需要把握几个逻辑关系:一是劳动教育观是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驱动力。重塑劳动教育观应放在国家发展战略的宏观层面予以考量。发展是当前我国的核心议题,没有稳定的发展就没有富强的国家,富强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需要全体国民发愤图强,用勤劳的双手铸就国富民强的坚固大厦。因此,全体国民应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大局观念,将个人劳动和国家兴衰紧密联系。二是劳动教育观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自由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人类共同价值观中最具魅力的核心价值。恩格斯说:“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4](571)自由对民族而言指国家独立、民族自主,对个人而言指人民翻身解放、个性获得发展。马克思明确阐明,劳动教育观的最终指向是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人的自由的重要表现是劳动的自由,劳动的自由是指在劳动过程中具有自由的个性,具有劳动的内在热情与劳动创造性。因此,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劳动教育观的重要理论基础,劳动教育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三是劳动教育观和职业道德具有共通的内涵。敬业是劳动教育观和职业道德的共同底色。爱岗敬业是劳动教育观的基本要求,也是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

(二)践行工匠精神是重塑劳动教育观的实践支撑

工匠精神的提出和研究对重塑劳动教育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工匠精神中的敬业奉献、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核心思想,与劳动教育观的尊重劳动、崇尚劳动、敬畏劳动等劳动精神具有一致性。对劳动精神的极致推崇莫过于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是劳模精神的重要构成要素,也是劳模精神当代品格的核心体现。相较于外在利益驱动,工匠精神更专注劳动者本身内部动力的激发。工匠精神强调对事物真理的探寻、对产品的细致雕刻、对外在的审美体验,即对“真善美”崇高道德理想的追寻,体现了人生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的过程和境界,对每个普通劳动者都具有极致的吸引力。在现有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明显提升,生活环境不断改善,人们对于道德境界和精神生活有了较大的渴望和需求。工匠精神不仅实现了普通劳动者对于追求物质财富的合理诉求,更是将劳动与人的内心和灵魂融为一体,实现了人的精神世界的升华。同时,践行工匠精神,利于提高劳动者的专业技能,增强劳动者的职业自信,让劳动者体验到持久的职业归属感。因此,践行工匠精神是重塑劳动教育观的重要着力点。

(三)美日劳动教育是重塑劳动教育观的参考依据

美国的现代教育受知名教育家杜威的“做中学”理论影响较大,劳动是青少年的“必修课”。家庭劳动教育方面,父母承担“有限责任”,孩子必须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父母在教育方面应该“不遗余力”,让孩子学会自己管理自己、懂得自身的价值、遵纪守法等。另外最重要的就是培养自信心,在劳动中敢于尝试、不怕犯错、不怕吃苦、积极思考,鼓励多于保护、引导多于灌输,简言之就是尊重理解、鼓励引导、启发激励。学校劳动教育方面,为提振就业市场,美国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了“生计教育”倡议,主张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培养学生必需的谋生技能。通过了《生计教育刺激法》,让劳动教育有了法律保障。在中小学校开设生产劳动课程,是美国劳动教育的基本主张。日本的劳动教育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联系更紧密,学校劳动教育起到主导性作用,课程与活动相互融合,构建起融合和开放式的劳动教育体系,以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日本的劳动教育分散在诸如社会、公民、家政、道德、综合学习时间等学科课程与校内外活动中进行。相比课程学习,日本劳动教育更重视学生参与劳动体验,在劳动体验中感知劳动的美好、理解劳动的意义、收获劳动的喜悦。因此,青少年劳动教育须从家庭、学校、社会三种教育环境方面思考,形成劳动教育合力和体系,共同促进青少年劳动教育观的养成。

三、重塑劳动教育观的对策与思考

(一)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引领

劳动教育观本质上是关于对劳动的认识、领悟及认同的价值观念,属于社会意识层面的内容。人们劳动教育观淡化的重要原因是对自己劳动者身份的不认同和劳动者职业的不自信。一,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觉悟。应认清和树立劳动者主人翁意识,坚定支持和认同劳动者的身份。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主体不断多元化,一部分人感受到了“为自己劳动”的乐趣,但仍然还有相当部分劳动者自主意识和自觉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主要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剥削现象不可避免。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获得,须将自己的劳动和兴趣爱好、职业理想结合起来,实现更深层次的自我“解放”和自我超越。二,应厘清各行业在国家建设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抵制行业歧视,树立职业自信。各行各业,在经济建设和国家发展中不可或缺。劳动者应把国家的发展需要融入职业使命,坚守初心,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突出的成就,树立职业自信心。三,劳动者应把生产劳动和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结合起来,遵守职业道德、树立崇高理想,要有“以劳促全”的劳动自觉,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从而实现自身全面发展。

(二)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激发劳动者内驱力

内驱力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内驱力是个体在环境和自我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的,具有驱动效应的,给个体以积极暗示的生物信号。奥苏伯尔认为成就动机有三个方面的内驱力:一是认知的内驱力,常以好奇心、求知欲等心理因素表现出来;二是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主要以自尊心、荣誉感、自信心、胜任感等心理因素表现出来;三是附属的内驱力,以获得长者(家长、教师)和同伴(同事、领导)的赞许和认可而努力学习或工作的需要,体现为一种依附感。工匠精神对劳动者内驱力的激发,建立在工匠精神包含劳动者对成功的渴望、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和实现人生理想的动力基础上。工匠精神对“真”的探索欲望,直接表现为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探索事物內在结构和事物发展规律,试图实现新的创造;工匠精神对“善”的发展动机,主要表现为对工作踏实敬业,用一次一次的小成功进一步激发自己的胜任力和自信心;工匠精神对“美”的美誉获得,工匠精神强调对工作兢兢业业,对产品或服务精益求精,以求达到完美的境界,这种完美绝不是孤芳自赏、自我陶醉,而是在产品交换和人们的社会交往中,通过社会的不断“检验”与“考评”,从而收获越来越多人们的点赞和良好的口碑,促进劳动者进一步朝着臻美的方向继续前进。

(三)建立健全学校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

目前,劳动教育课程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属于薄弱或边缘的存在。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开发,应与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相契合。中小学应重点关注生存能力、兴趣培养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课程。高校应在课程实训、社会实践、企业实习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安排和考虑。教育部门要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制订劳动教育的实施细则,学校要结合学科教学制订劳动教育计划、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和公益劳动活动。家庭要做好劳动教育的启蒙、监管和激励职责,重启发引导、尊重理解,切忌灌输和包办。社会要搭建好劳动教育的各个平台,比如学生公益实践、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等,将劳动教育过程、成果载入学生的档案,形成全社会的劳动教育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宁本涛.重塑劳动教育观[N].光明日报,2019-01-29.

[2]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劳动价值观[J].人民教育,2017(9).

[4]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基金项目: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新常态背景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课题编号:2016RW07)。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