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玉
【摘 要】 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各种教育方法和教学资源的适度应用,不断优化数学教学理念,重视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统一,提升中职数学教学实效性,打造高效数学课堂,从而切实加强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指导和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提高中职数学教学的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中职数学;教学实效;对策分析
在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仅强调做数学题“量”的增加,还要把握数学教学方法“质”的提高,遵循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规律,促进数学教学方法的改进提升,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学会数学知识,扎实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本着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整体优化的原则,提高中职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一、关注学生学情,精准定位教学策略
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其特有的抽象性与逻辑性让学生难以理解和运用,从而畏惧数学。因此,提高数学教学实效性的对策之一是以学生真实的数学基础和能力运用情况为基础,精准制订高效的教学方法,提升上课效率。
在教师备课过程中,深入研读教材内容和数学知识转化,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状态和知识掌握程度,针对性地创设教学课堂情境和恰当高效的定位教学方法,精准设计课程教学环节,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数学知识,使得数学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能力相适应,让课堂教学层次分明、衔接紧凑。课堂教学过程中,借助于现代技术,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将数学教学内容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引入课堂,使得数学教学活动的抽象问题变得形象具体,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在学习“等差数列”时,变通教学策略,可在课程教学中设计录制微课、前置学习、分析反馈、设计课堂方案、解决疑难、小组合作、检测反馈等流程,改变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在讲解“平面向量”时,学生对平面向量的内容理解困难,可以利用绘图软件进行课程导入,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探索向量坐标求法来掌握平面向量知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变通教学方法和策略,创建浓厚的学习氛围,同时,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兴趣着手,引导学生通过数学思维方法分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发挥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二、摸清学生基础,有效把控教学实践
只注重知识的积累而忽视其实践应用,是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教师应根据学生数学基础较薄弱的现状,有的放矢地调整教学内容,让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有效巩固。
数学教学是一个系统且全面的过程,各知识点相互依存,公式、概念等知识应深入理解并灵活运用。因此,教師应根据学生数学基础的个性化差异,采取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等教学方式,使不同基础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获得提升。例如,在“数列”课堂教学中,通过函数关系、奇偶数等规律作为教学基础,导入新课教学;在“立体几何”课堂中,对直线关系和平面概念的认识是学习立体几何的基础,可在教学设计中设计二维平面习题,既摸清学生平面知识基础情况,又自然地引入三维立体几何概念。针对数学基础存在差异的同学,可追本溯源,明确学生数学知识的问题所在,分门别类地加强基础薄弱学生相关数学题目的训练,夯实数学基础和解题技巧,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更有针对性。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结合现状,有效把控数学教学实践,提升数学教学实效性。
三、排查学生问题,反思教学势在必行
北京师范大学严士健教授认为:“无论学生是从大学进入社会还是从中学进入社会,或是从职业学校进入社会,一旦遇到实际问题,能想到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和没有想到用数学解决的人,其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并不在于他解决了多少应用问题,而是他有了经验和感悟,其意义就有所不同了。”对于中职数学教学,在新课改背景下,要重视学生学习数学存在的问题,总结反思教学过程,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排查学生存在的数学学习问题,进行阶段性的教学总结反思,从课堂教学效果和课后习题练习情况中改进不足,优化教学效果,提升教学实效性。例如,在“概率初步认识”课程中,可以设计合作探究抛掷硬币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大量重复实验时频率与概率的不同,从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反思教学过程仍存在的问题,比如,做实验时不同组别完成记录速度差别大;对实验结果分析存在误差;实验结果未达到预期效果等,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提升。在“计数原理”课程教学中,反思将计数原理与专业技能知识相联系,借助情境体验法、实验探究法等,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化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依据教材和学习实况,排查数学教学中学生存在的知识问题,进行反思总结,重视数学基础能力和实用技巧素养的培养,鼓励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专业技能的操作,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文文.“翻转课堂”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农家参谋,2020(17):180.
[2]谢芳.中职数学学困生有效完成教材练习题的策略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0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