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幼儿园生态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20-12-14 04:19袁玉
读写算 2020年33期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幼儿园教学

袁玉

摘 要生态课程注重自然环境下的生长状态,对儿童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生态课程致力于学前教育体系的整体完善,更追求儿童的自然生长,在保留质朴的纯真本色之余,也最大化尊重儿童的个性化发展。农村天然环境优厚,这也让农村幼儿园的生态特色课程有了更多发展的维度和空间。老师要想因地制宜地运用好农村的自然环境资源,从而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就要充分考虑到农村生活、乡土游戏以及乡村艺术等多个方面对生态课程的影响。

关键词生态课程;农村幼儿园;幼儿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2-7661(2020)33-0060-02

幼儿园在课程资源方面有较为充分的自主权,这体现在课程资源作为实现幼儿园课程的主要载体和条件,不拘泥于传统意义上固定的教材或者教参,而是可以融合各种关乎幼儿园内外的主、客观因素。生态课程资源是基于在幼儿园环境下对相关资源的整合与创新,它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范围比较宽泛。倘若本着亲近自然、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原则,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构建整体的生态观也是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农村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这直接地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发展。因此,在农村幼儿园教学中重视生态资源,并做好生态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利用,不仅是对教学内容的补充,更是对儿童健康成长的保障。

一、积极引导儿童结合农村生活构建生态课程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对农村儿童来说,他们有更真实的生活体验可以作为生态特色课程的依托。就比如说在城市幼儿园教学中,会把“观察蝌蚪”或者“培养植物”作为生态课程,这些有较强针对性目的的教学形式,从某种程度上也暴露出城市儿童对类似于这些生态资源的不尽了解。基于此,再看待幼儿园的生态课程建设,就要最大程度上运用好农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既实现对自然知识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的学习过程,又切实让儿童可以借助所学知识指导今后的生活。要想实现这一点,就要指导儿童去关联农村生活中的具体事物。

农村幼儿园儿童亲近自然的方式和城市明显不同,单从生活方面便千差万别。城市生活往往居于一域之中,儿童的活动场所有明确的界限与范围。农村儿童所处的环境则相对自由,有大片的田地,有流淌的河流,有成群的动物,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要构建的生态课程或者就可以当成是一个小的“生态圈”。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是由生物以及周围环境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这在城市幼儿园中可能需要耗费较大的精力才能完成,但是对农村幼儿园来说无异于“就地取材”。儿童在农村生活,在农村成长,眼见之处都是农村最淳朴的生态。那么对于特色课程的设置,就可以选定一个幼儿园周围的小池塘,让儿童了解空气、水分、阳光对生态的影响,知道这些非生物组成部分的重要。明确池塘里的芦苇、荷花、水草充当的生产者角色,它们是如何进行光合作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了解池塘里的鱼虾和昆虫,还有生物体中存在的细菌和真菌,哪些是消费者哪些又是分解者。基于这样的生态特色课程建设,不仅是儿童农村生活中的一个角落,更是像绘本一样活灵活现地将自然生态展现在他们眼前,自然也深受儿童喜爱。

二、善于合理设置乡土游戏激活儿童本真

时下可供儿童游戏的方式可谓层出不穷。除了让儿童与电子设备接触,室内外的游戏项目也五花八门、多种多样。对于城市儿童来学,更是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就参加了诸如感统练习的游戏训练。可是反观农村儿童,却极少出现感统失调的情况,这不可不说与其生活的环境有一定联系。就拿触觉刺激的促进来说,农村儿童从小就可以玩土、玩沙,即便身上弄得乱糟糟也可以说是正常现象,但是城市儿童则相对较少有这样的机会,即便是玩沙土,也通常会被要求不可以弄脏。这两种生活环境的影响,直接导致部分城市儿童触觉刺激的缺乏,从而影响感统协调。由此可见,儿童的本真有时候更利于自身成长。那么,合理利用好乡土游戏资源,就可以因地制宜地培养儿童的游戏兴趣,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农村幼儿园能选择的乡土游戏有很多,这些多多少少得益于农村的自然环境。除了固定的游戏设施,树林、田野、小河都可以成为儿童的游戏场合。以小树林为例,儿童可以在这里进行各种各样的乡土游戏。儿童的“探险游戏”可以是手拉手和老师一起“穿越森林”,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障碍物”,从而锻炼解决问题的意志与能力。或者是找一片相对空旷的平地,围坐在一起玩“丢手绢”,又或者是分饰角色玩“老鹰抓小鸡”。在这样的环境里,儿童不受任何约束,高兴时甚至可以大喊大叫,更能够激发出本真的快乐。除此以外,去田地里捉蝌蚪、逮蚂蚱、挖野菜也是儿童亲近自然的方式,这些随处可见的乡土小游戏,也让农村儿童可以“信手拈来”。再比如对很多儿童来说,小石子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玩伴”。它既可以被摆成各种形状,也可以充当“货币”来“买东西”,更可以用来在河边“打水漂”。这些样式丰富的乡土游戏让儿童乐此不疲,也极大地促进了生态特色课程在农村儿童游戏生活中的开发与利用。

三、巧妙把握乡村艺术促进儿童亲近自然

从客观条件上来讲,农村儿童拥有的物质资源相对于城市儿童来说不能算是丰富,这或许表现在教学的硬件设施或教学的资源上,但是这并不影响农村儿童德智意行的全面发展。就拿器乐的学习来说,农村儿童或许没有那么多专业化的环境以及专业教师的指导,但这并不代表儿童的音乐素养无法培养。换句话说,专业化的教学有它的针对性与系统性,但是艺术的形式不是生搬硬套的机械性训练,在勤奋之余也不能失了天分。而农村儿童的“天分”有时候也就来源于乡村艺术。这种艺术形式或许非常简单,就比如说每年清明前后,儿童会戴起柳条编成的插着野花的“花环”,吹起柳枝做成的“口哨”。这对儿童的审美和乐感也同样有促进作用,并且这种形式的乡村艺术也更有生活味,让儿童乐于亲近自然。

而基于生态课程开发最具显著特征的是乡村艺术中的绘画技能。要特别强调的是,农村儿童完全没有必要刻意地向城市进行“模仿”。在城市中,画室可以说数不胜数,大多绘画的起始年龄都选在了三周岁,这确实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学前儿童处在前运算阶段,抽象思维发展不完善,对事物的感知通常需要具体的形象作为支撑,因此在教授儿童绘画的时候往往通过对实物的描摹来逐渐培养绘画的技能。但是于城市儿童来说,他们的课程更倾向于一只苹果、一个花瓶、一堆摆好的模具,即便是外出写生,也很难逃离“公园的一角”。这种方式不能说无效,但是对儿童来说,“我手画我心”更是艺术追求的目标。很难让一个城市儿童把鸭子跑起来的形态画得活灵活现,即便它可能已经掌握了很多绘画的技巧。更别说对大部分儿童而言,鸭子就是一个“小二子”,看起来都是大同小异。而若要让儿童绘出“丰收的喜悦”,城市儿童就更难以理解,因为这种“喜悦”并不是一个时间点,即便看到了丰收时的情形,也不能理解整个过程中付出过的艰辛,才使得这种“丰收”变得更加“喜悦”。农村儿童画的精髓在于儿童亲眼所见的便是朝夕相处的,以这样的角度来看待生态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才更有农村生活气息,同样的把握住这些乡村艺术也更容易让儿童亲近自然。

总而言之,农村幼儿园的生态特色课程建设,不能只把它当成一种资源,而是要切实地结合好农村实际,融入进更多更全面的农村元素。不管是儿童真真切切的农村生活,还是无时无刻不在陪伴着儿童成长快乐的乡土游戏,抑或者是源自农村生活又高于农村生活的乡村艺术,从根本上都与生态资源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只有切实让所有农村资源“活”起来,才能真正带给农村幼儿园“活”的教育,让儿童更具生态地“生活”。

参考文献:

[1]郭芳.融生态进课堂,于体验话成长[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09):201+210.

[2]沈朝香.多渠道捕捉閱读生态课堂的契机[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003):93.

[3]罗珍资.谈幼儿园生态课堂有效构建思考[J].现代妇女(下旬),2014(7):214.

猜你喜欢
农村幼儿园幼儿园教学
充分挖掘乡土资源,创设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
浅谈农村幼儿园户外活动开展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对话的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教师提问研究
民歌童谣渗透幼儿园教学活动研究
幼儿园教学提问存在的问题及有效措施
农村幼儿园游戏活动开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弹和唱对幼儿园教学的重要性
论农村幼儿园科学教育资源本土化的开发与利用
浅析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性
农村幼儿园开展本土化区角活动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