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理念及其当代价值

2020-12-14 03:42肖海鹰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国家治理当代价值列宁

肖海鹰

〔摘要〕 国内战争结束后,列宁带领俄国共产党人开始了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实践,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理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按照人民的意愿治理国家;二是坚持互利共赢,为苏维埃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营造有利的国内国际环境;三是坚持代价最小化原则,努力缩减社会发展所付出的代价。列宁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理念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能够为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重要启示,为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管理好本国事务提供重要思想资源。

〔关键词〕 列宁;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科学理念;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A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0)05-0021-05

俄国共产党人夺取政权后,开始了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实践。最初,包括列宁在内的很多共产党人认为,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通往社会主义的捷径。但是,这一政策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造成了许多新的困难。为了化解国内外存在的各种激烈矛盾,列宁又领导俄国共产党人推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帮助苏维埃俄国克服了困难,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在反复实践中,列宁逐渐形成了科学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理念,这些理念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按照人民的意愿治理国家

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前,人民群众一直处于被统治地位,统治阶级靠暴力来维持统治的秩序,人民的反抗此起彼伏。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列宁指出共产党人应该通过实行充分的民主,维护人民的利益,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否则“就不能保持它所取得的胜利” 〔1 〕。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的治理理念越来越清晰,那就是在国家治理中,党和政府要以人民为中心,按照人民群众的意愿来治理国家。

(一)努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

人民群众渴望过上美好生活,但是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人民群众虽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劳动果实却总是被统治阶级无偿占有,他们始终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列宁指出,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根本目的就是“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 〔2 〕。列宁认为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他对人民群众由于战争而导致的生活艰难表示痛心。为了引起党内同志的高度重视,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他要求所有的党政机关都要特别重视改善人民生活的重大问题,“竭力改善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减轻他们的困苦” 〔3 〕76。对于农民在战争中遭受的痛苦,列宁也十分清楚,他“要求必须立刻采取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 〔3 〕207。他认为,只有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才会真正拥护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制度。

(二)制定符合人民群众意志的方针政策

共产党人在国家治理的过程中要接近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群众的想法,不能主观臆断一意孤行。列宁指出:“只有我们正确地表达人民的想法,我们才能管理。” 〔4 〕109如果不能做到这点,那共产党人的治理就会和人民群众的要求背道而驰,最终无法进行有效的治理。由于国内战争时期的一些做法忽视了人民群众的感受,超过了人民群众所能够理解和接受的程度,列宁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共产党人“有脱离应由它率领前进的人民大多数,农民大多数的危险” 〔4 〕132-133。在“新经济政策”时期,他进行了全面的纠正。当布尔什维克党人的意见和占人口多数的人民群众的意见发生分歧的时候,列宁总是主张要照顾到大多数人的意志。他要求,党在制定方针政策时要把握尺度,“决不超过群众的发展程度” 〔5 〕140,任何事情要和群众商量,得到他们的赞同。对于人口占多数的农民希望平均分配土地的要求,虽然布尔什维克党是不赞同的,但还是要满足农民的要求,布尔什维克党人不能“强迫农民接受不符合他们的观点而只符合我们的纲领的东西” 〔5 〕141。在土地社会化问题上,当布尔什维克党和多数农民的意志不一致时,列宁指出:“大多数人的意志永远是必须执行的,违背这种意志就等于叛变革命。” 〔5 〕174列宁强调共产党人要尊重大多数人的意志,只有这样做才可以获得群众的支持和信任,共产党人只有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才有力量。他认为在获得了群众的信任之后,党可以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和说服工作,使人民群众心甘情愿地按照党的方针政策办事,而如果采取简单粗暴的办法,不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把他们当成完全被动的客体,共产党人就会脱离群众。所以列宁后来总结道:“因为正是这样做,我们才顺利地克服了各种困难,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从胜利走向胜利。” 〔6 〕

(三)引導人民群众管理自身事务

人民群众渴望管理自身事务,但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前,这是不可能实现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如何引导人民群众有序管理自身事务,也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列宁吸取“战时共产主义”的经验教训,认为社会主义的复杂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制度不可能按照上面下命令的方式来创立,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生气勃勃的社会,它只能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 〔7 〕53。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目的就是增强人民群众的治理能力,在国家治理的实践中维护他们自身的利益,并使他们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因此,社会主义国家治理要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国家治理的真正主体。苏维埃政权是人民的政权,“它完全是靠广大群众的信任,完全是靠不加任何限制、最广泛、最有力地吸引全体群众参加政权来维持的” 〔8 〕。列宁不但在讲话和著作中不断谈到要把人民群众吸引到国家管理中来,而且规定党和国家公职人员一律要定期向工农群众如实报告工作。他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整个社会将成为一个“管理处” ,在这个“管理处”里,全体成员都是管理者,并且慢慢学会管理,他们在管理的实践中不断学习和丰富自己,不断改掉从资本主义社会带来的各种恶习,习惯遵守公共生活的各项规则。人民群众也只有在积极的参与中才能维护自身利益,提高自己的觉悟和文化水平,获得全面发展,最终成为“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的具有高度觉悟的群众。在此基础上,他们会自觉从事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和管理的活动,也只有这样,“国家才有力量”。列宁认为:“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 〔7 〕57共产党人也只有相信人民群众,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努力增强其国家治理能力,才能使他们获得全面的发展。

二、坚持互利共赢,为苏维埃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营造有利的国内国际环境

(一)建立工农之间的互惠互利关系,稳固工农联盟

列宁在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践中认识到,要使整个社会良性运行,一定要协调好工人、农民之间的利益,做到互利共赢。国内战争时期,农民的利益被忽视了,结果影响到整个工农业的生产。后来,列宁在《论粮食税》一文中分析了工农间这种互利共赢的关系:如果管理者要增加工业的产量,就要为工业部门提供足够的燃料、保障工人的粮食供应,这些都和农业生产有关。只有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工人们才能尽快提高生产力,所以一切“应该从农民方面开始” 〔3 〕207。针对党内有人认为特别关注农民的利益就等于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列宁指出了其幼稚性。列宁告诉这些同志,要有全局意识,要知道如何在国家治理中把握全局。他指出,只有农业生产发展了,才可以解决工人的粮食问题,解决工厂的原材料问题,所以工农之间的利益是不矛盾的,只有互利才能达到共赢。列宁深刻揭示了“互利共赢”这一问题的实质,要求处理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他不断向党内同志分析为什么要执行“新经济政策”,为什么要向农民妥协。他认为工人阶级的目光不能太短浅,不应该像封建时代的手工业者那样,只关注自己的行会利益,工人阶级应该着眼于整个工人阶级的利益、工农联盟的利益和“工人阶级在争取劳动摆脱资本桎梏的斗争中的领导作用的利益” 〔3 〕207。

(二)善于利用资本主义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根据俄国的国情,列宁认为,一定时期内共产党人可以与工人和农民之外的阶级建立互利共赢的关系。列宁在《论粮食税》一文中提出了通过发展国家资本主义来建立和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以及国外资产阶级之间的互利共赢关系。他批评了部分党员存在的完全禁止、堵塞一切私人商业发展的思想,指出这是“干蠢事”,是“自杀”。列宁深入分析了和资本家合作的必要性,他指出,把企业承租给国内或者国外的资本家,必然要把生产出来的宝贵产品交给资本家,要付出不少代价,但是无产阶级也能够从中获得好处。为了让全体党员认识并接受这种互利共赢的关系,列宁还列举了开发油田、矿山和林区的例子。他指出,当刚刚成立的苏维埃政权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无力从事全面的资源开发的时候,通过“租让”这种形式就可以达到利用资本家的资金、设备和技术来帮助苏维埃政权发展壮大的效果;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设备,就可以发展“大生产”,改变俄国境内众多“小生产”的落后状态,而大工业的发展有利于“对抗小资产阶级无政府状态的经济关系” 〔3 〕212。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发展与资本家的这种合作还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国家的税收,使工人和农民的生活得到改善。对于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家之间的合作,列宁认为,这固然会给这些资本家带来丰厚的利润,但也有利于苏维埃政权,可以“立刻在某种程度上使苏维埃政权的地位得到加强,使我们经营的条件得到改善” 〔3 〕213。按照租让制的合同规定,国外资本家在俄国创办的企业,经过一定的期限就归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所有,这样就使落后的俄国获得了“具有现代先进资本主义水平的模范的——和我们的相比较——大企业” 〔3 〕215。在列宁看来,通过与国外资本家的互利合作,可以获得他们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设备,而当时的苏维埃政权正好缺乏这些。通过这样的合作,就比较容易从小生产过渡到大生产。

列宁还提到与资本家合作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从资本家那里学习管理的方法和技巧。他指出不要害怕资本家,尤其不要害怕向他们学习。商人、小资本家和大资本家都有共产党人值得学习的地方,他们善于经商,懂得管理现代化的工厂和企业。列宁进一步告诫党内同志,为了学习不要害怕付出代价,不要害怕交点学费,“只要能学到东西就行” 〔3 〕232。列宁治国理政的理念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社会主义政权建立之初,无法完全消灭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但可以通过与资产阶级发展互利共赢关系,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和壮大创造条件,最终达到战胜资本主义国家、消灭资本主义制度的目的。

三、坚持代价最小化原则,努力缩减社会发展所付出的代价

“现代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取得社会进步,同时又不断付出社会代价的历史” 〔9 〕。这些代价的付出是因为没有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没有及时化解社会中存在的矛盾。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应该在取得社会进步的同时,努力缩减所付出的代价。“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的国家治理理念中包含着推动社会进步、缩减社会代价等内容。

(一)制定符合国情的方针政策,避免因政策失误而付出代价

社会的任何進步都难免会付出代价,而不合理的方针政策则会给国家和社会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列宁认为不符合国情的方针政策必然引发各种矛盾。“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一些做法虽然在当时解决了许多紧急的问题,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新经济政策”的很多措施在许多共产党人看来是一种退却,但列宁一直强调这种退却的重要性。他告诉党内同志:“正面攻击失败了,那我们就改用迂回的办法,采取围攻和对壕战。” 〔10 〕因为,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只知道一味地强攻,必然会付出巨大的代价,而且往往不能完成任务,“迂回的办法”则可以达到目的,而且可以减少代价。

(二)维护民族团结,避免因民族矛盾而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

俄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境内生活着上百个不同的民族。沙俄时代,沙皇政府推行大俄罗斯民族沙文主义,竭力使俄罗斯民族享有特权,而对其他民族进行压迫、蹂躏,从而导致国内矛盾重重,民族间的摩擦不断,甚至出现了互相残杀的现象。为了推动社会进步,列宁主张建立多民族国家;为了减少民族矛盾,减缩社会发展所付出的代价,列宁坚决反对民族压迫。他明确宣布:“一个民主国家不容许在公共事务的任何一个方面、任何一个部门中,有任何一个民族压迫其他民族,即以多压少的现象。” 〔11 〕他号召党内同志,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就要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要同一切民族压迫或不平等现象作斗争。他坚信,“保障少数民族权利同完全平等的原则是分不开的” 〔12 〕。民族问题往往是历史遗留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因此,解决民族问题不能采取强迫措施,这样只会加深敌对情绪,造成民族之间的摩擦。列宁指出,共产党人希望建立一个大的多民族国家,希望各民族生活在一个和睦的大家庭中,“但是这要在真正民主和真正国际主义的基础上实现” 〔13 〕。

(三)团结信教群众,防止因宗教信仰问题而引发冲突

共产党人信仰唯物主义无神论,反对唯心主义。俄共(布)执政后,党内有人采取了激进的做法,禁止一切宗教活动,关闭和捣毁教堂,歧视信教群众。这些做法伤害了信教群众的感情,毕竟宗教在俄国拥有上千年的历史,已经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如此简单地对待宗教,粗暴地对待信教群众,必然会遭到激烈反对。列宁认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14 〕131,他对宗教的态度非常明确,那就是要消除宗教的消極影响,使俄国人民信仰唯物主义无神论。但是,要在短期内消除宗教的消极影响是不容易办到的,因为宗教产生的土壤还存在,而且人民群众的认识水平不可能一下子提高。列宁认为,消除宗教的消极影响主要依靠科学教育和反宗教宣传活动,“我们无论如何要沉着地、持久地、耐心地宣传无产阶级的团结和科学的世界观” 〔14 〕135,同时告诫那些同宗教作斗争的同志,要特别慎重,“注意避免对信教者的感情有丝毫伤害,避免加剧宗教狂” 〔15 〕。

四、列宁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理念的当代价值

列宁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缔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且有效巩固了这一新生政权。在此期间,他经历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16 〕这样一个多次反复提高的过程。在他执政不到七年的时间里,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理念,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有效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为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启示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借鉴列宁的国家治理理念对于我国实现这一总体目标具有重要启示价值。列宁的治国理念启示我们,一个治理良好的国家,不可能只是政府发挥治理作用的国家,而是一个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参与治理的国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说道,“人民是真正的英雄” 〔17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 〔18 〕。世界发展的普遍经验告诉我们,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除了发挥政府的重要作用外,要更加重视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直接参与,在广泛参与中实现互利共赢,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有利于激发主人翁意识,调动参政议政的热情,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的紧密团结。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矛盾多发,可通过迂回的办法化解各种矛盾,避免采取简单粗暴的办法激化矛盾。这样做,既能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又能促进社会发展进步,同时减少代价。国际方面,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积极发展与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在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培养人才和开展国际合作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今后我们必须继续坚持这一正确的发展方向。

(二)为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管理好本国事务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

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在取得独立后,纷纷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但是对于如何治理国家缺乏经验。有些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认为,要摆脱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依附,只能从世界资本主义国家体系中走出来,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脱钩。这种“脱钩论”,在实践过程中走向了极端,结果使有些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拉大。列宁处理国际、国内矛盾的理念和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要获得快速发展,一方面要摆脱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国际合作,包括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而且,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人类社会面临诸如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等许多需要共同应对的难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面对全球性挑战,各国应该加强对话,交流学习最佳实践,取长补短,在相互借鉴中实现共同发展,惠及全体人民” 〔19 〕。列宁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理念启示我们,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不应该把自己排斥在世界合作体系之外,而应该与其他国家开展广泛合作,取长补短、合作共赢。唯此,才能最终摆脱贫困落后的局面。面对国内错综复杂的宗教和民族矛盾,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借鉴列宁的治国理念,和平妥善地加以解决。

总之,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不可能一帆风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更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悲剧,我们一定要从这些历史事件中吸取教训,借鉴列宁“以人民为中心”“互利共赢”和“缩减社会进步中的代价”的国家治理理念,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化解社会发展中的矛盾,缩减社会进步中的代价,以使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更加完善。

〔参 考 文 献〕

〔1〕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68.

〔2〕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46.

〔3〕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5〕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6〕列宁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89.

〔7〕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8〕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79.

〔9〕郑杭生.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02):1-9.

〔10〕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90.

〔11〕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73.

〔12〕列宁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45.

〔13〕列宁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85.

〔14〕列宁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5〕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87.

〔1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6.

〔17〕习近平.人民是真正的英雄〔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09-26(03).

〔1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67.

〔1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29.

责任编辑 梁华林

猜你喜欢
国家治理当代价值列宁
拉美有多少“列宁”?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从国家治理看审计反腐倡廉的作用
纪念列宁
最后的岁月
列宁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