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人民至上执政理念略论

2020-12-14 03:42刘艳萍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习近平

刘艳萍

〔摘要〕 习近平人民至上执政理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习近平人民至上执政理念,就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充分体现党的责任担当,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作为执政为民的重要载体和支撑;把为民造福作为正确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的核心要义,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关键词〕 习近平;人民至上;执政理念;执政为民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0)05-0003-04

习近平人民至上执政理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且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反映了我们党一直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的政治本色。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至上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新时代”“新矛盾”“新思想”“新征程”“新目标”和“新措施”的要求,为人民至上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为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根本的价值遵循。深刻理解习近平人民至上执政理念,有助于巩固执政之基、夯实立足之本,将党和国家为民造福的各项事业推向前进。

一、贯彻习近平人民至上执政理念,就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

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不变的执政理念,更是其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诠释。这一执政理念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和理论底蕴。人民群众主体论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核心,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文中明确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1 〕669。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著名论断表明社会关系不仅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也制约着人的个性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马克思还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1 〕411。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自创立之日起就把人民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不断传承这一鲜明理论品格,认真兑现对人民的承诺,这既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回归,也是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本色和旺盛生命力的根本体现。

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2 〕40。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收获更多的自信和勇气,就在于“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只要我们紧紧依靠人民,就没有战胜不了的艰难险阻,就没有成就不了的宏图大业” 〔3 〕。在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都对人民立场予以重申,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穿于党和国家执政的战略部署,阐明了党长期执政的最大底气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人民”作为高频词在两次报告中共出现了348次,向全世界宣示了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的坚定决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老百姓深切感受到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情怀和真抓实干的作风,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实惠。但是我们党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从我国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等方面,为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途中,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主题,在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推动国家社会发展,在饱含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感情中确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全国人民的美好生活、幸福追求、发展愿景融入独有的精神特质和理论品格中,充分体现了人民主体思想的实践要求。这一科学理论体系擘画了社会公平正义、精神文化生活富足、生态环境优美宜居的蓝图,从物质需求到精神追求,层层递进又互为补充地全方位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确立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前进方向和行动指南。

二、贯彻习近平人民至上执政理念,就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充分体现党的责任担当,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我们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 〔4 〕。习近平总书记曾由衷地说:“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 〔5 〕101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他对我们党根本宗旨的遵循和对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誓言的恪守,回答了我们党“为了谁”“依靠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 〔6 〕。从本质上说,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二者背离必然会使中国共產党失去发展的土壤,失去根基,陷入失去民心的危险境地。真正把握好党性和人民性一致、统一关系的要义,就要站稳党的立场,高举党的旗帜,坚定党的方向,为党分忧、在党言党和始终为党,做到与党同心同德。同时,还要站稳人民立场,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树立真挚的人民情怀,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社会实践中去考察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彰显了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实现了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有机结合。党性与人民性关系表征的是一个政党获得的社会基础及政治认同的程度,实践证明,“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 〔7 〕。

当前,确保党性和人民性高度统一的有力举措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党的政治建设的“精神内核”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初创原则”,集中体现在党的理想信念、政治立场与根本宗旨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党的建设这项新的伟大工程,努力做到在自身能力建设方面与时俱进,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全面提升中凸显新时代党强烈的宗旨意识和真挚为民的使命担当。为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以刮骨疗毒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韧劲同一切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问题作坚决斗争。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全面增强执政本领,将党性与人民性统一于新时代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生动实践中。在党不断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党充满自信的战略定位、直面问题的勇于担当、严以律己的主体锻造以及充满智慧的顶层设计。坚持人民至上不仅是践行初心和使命,更是把坚持党性和人民性高度统一推向新境界,其实践表现就是密切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确保党永不变质,确保党的执政地位坚如磐石,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长治久安。

三、贯彻习近平人民至上执政理念,就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作为执政为民的重要载体和支撑

坚持人民至上不仅体现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的价值论,同时也体现付诸执政为民行动和着力改善民生的认识论与实践论。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人民至上是我们党与人民群众的双向生成性和互益性关系高度契合的反映,且通过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实现程度得到有力证明。坚持人民至上不是挂在嘴上的说辞和空喊的口号,而是党和政府筹划和推进各项工作的鲜明价值导向,并通过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使我们党和人民群众在增加价值和创造价值中形成良性互动的和谐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 〔2 〕213-214。我们党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出发,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准确把握国家和社会在不同历史阶段面临的现实问题和任务,并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时刻将人民利益置于首位,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充分体现人民主体地位和民生情怀,以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诉求为出发点和归宿,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在“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的全面深化改革中,十四条基本方略不但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还聚焦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真正把人民至上体现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并通过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使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权益,从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愿望。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这些都充分反映了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坚持人民立场、体现人民意志的执政理念,彰显了我们党始终维护和发展人民利益的强大能量。

四、贯彻习近平人民至上执政理念,就要把为民造福作为正确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的核心要义,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人民至上不仅是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需要、反映时代精神和人民心声的价值体现,也是我们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人民立场的现实反映,同时还是我们党巩固执政基础和有效应对风险挑战的重要保证。实践证明,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实践中,始终伴随着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探索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的道路上,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毛泽东将“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作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把党群关系比作鱼水关系,并以此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邓小平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想问题、谋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江泽民则提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只有把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做好了,我们的事业才能无往而不胜。胡锦涛提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多次强调群众利益无小事。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如何密切党群关系进行了时代诠释,他认为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的坚实执政基础,“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2 〕52。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要想赢得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和心理认同,形成党与人民群众的良性双向互动关系,就必须加强党员干部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和事业观,树立为民谋利的公仆意识和为人民服务的政治素养,自觉把权力行使的过程作为为人民服务的过程。

在为民谋利、为民尽责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子情怀率先垂范,坚持走群众路线,以身作则正官风,把关注问题与服务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从正定实践到闽东脱贫,从主政浙江到国家治理,无论是作为基层干部还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他始终将为人民服务视为自身的职责所在,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奋斗,为广大领导干部作出了示范和表率。他曾经说道:“作为国家领导人,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我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责任重于泰山,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兢兢业业,夙夜在公,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 〔5 〕102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告诫党员干部,“人民把权力交给我们,我们就必须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该做的事就要做,该得罪的人就得得罪。不得罪腐败分子,就必然会辜负党、得罪人民” 〔8 〕。领导干部要扛起责任、立起标杆,必须做到群众盼什么我们就干什么,把好的初衷和好的效果统一起来,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要从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公正用权、依法用权、廉洁用权,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做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清醒认识到,自己手中的权力、所处的岗位,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只能用来为民谋利” 〔4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不慕虚荣,不務虚功,不图虚名,切实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4 〕,“做到凡是为民造福的事就一定要千方百计办好,凡是损害广大群众利益的事就坚决不办” 〔9 〕。在任何时候都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紧紧依靠人民,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宗旨意识的最高境界,坚持人民至上就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习近平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必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焕发出持久的思想魅力和实践力量。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习近平.在二〇一九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2-04(01).

〔4〕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坚持人民至上 不断造福人民 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N〕.人民日报,2020- 05-23(01).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2).

〔7〕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814.

〔8〕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深化改革巩固成果积极拓展 不断把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N〕.人民日报,2015-01-14(01).

〔9〕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13.

责任编辑 梁华林

猜你喜欢
习近平
习近平,大国抗疫与经济重启
习近平的可持续发展之“策”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习近平用典
习近平的会议外交:谈问题,交朋友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知之深 爱之切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