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教育思想及其重要启示

2020-12-14 03:42王夏杰邓淑华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教育思想马克思启示

王夏杰 邓淑华

〔摘要〕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教育思想的逻辑起点。马克思通过对传统抽象人学的批判,与“抽象的人”的教育理念划清了界限。马克思教育思想立足“现实的人”的生存状态,旨在通过无产阶级教育活动将“人”从资产阶级统治的异化状态中解放出来,使“人”成为真正的人。马克思教育思想启示我们:新时代教育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价值取向,坚持科学育人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 “现实的人”;马克思;教育思想;启示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0)05-0012-04

“人的解放”是马克思毕生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将“人的解放”与教育相结合,是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核心议题。马克思教育思想以“现实的人”为基点,一方面与以往哲学家“抽象的人”的教育理念划清了界限,彻底改造了知识本体论、教育本体论等传统教育观。另一方面以无产阶级的解放为立场,揭露、批判了资产阶级教育的虚假性,论证了“教育是人的教育”命题的合理性,对无产阶级教育的使命作出了深刻回答,同时能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重要启示。

一、“现实的人”视域下马克思教育思想的出场逻辑

对“人”的问题的探讨是哲学研究中的基本论题。古往今来哲学家们对“人是什么、人从哪里来、人要到哪里去”等问题作出了不同的回答,但在从传统本体论到近代认识论的变迁中,对“人”的认识始终限定在抽象的形而上学范畴内。马克思首次实现了对“人”的问题认识的“哥白尼革命”,构建了其教育思想的出场逻辑。

本质主义抽象人学对“人”的认识聚焦于纯粹思辨视域,从理智主义的发展变迁可判定其基本立场,如:赫拉克利特将“思想和智慧”归结为人的本质,苏格拉底认为人的本质是“灵魂”,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康德提出“人的知性为自然立法”,黑格尔认为人的本质在于“绝对理性或绝对精神”。在本质主义抽象人学支配下,教育的目的在于改善人的心智、完善人的德性、塑造人的灵魂,其合理之处在于肯定了教育在改造人性、提升人的理性、开发人的精神动力等方面的潜在本质,但造成了教育活动与人的实践活动的割裂,最终导致具有实践属性的教育活动走向思辨困境。

原子式抽象人学对“人”的认识立足于“个体的独立性”。克尔凯郭尔“单独的个体”观点强调人作为存在的独特性、自主性。正如卡尔·洛维特所言:“相对于时代旨在于无区别的平均化的运动来说,如今需要的是从现存的、社会的和基督教的普遍性中抽出个别的人、突出个别性。” 〔1 〕在原子式抽象人学支配下,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独特的个体,促进个体能力的提升,而非“类”能力的提升。其合理之处在于肯定了个体的自主选择性,但没有认识到个体从属于“类共同体”的客观必然性,最终导致教育活动走向抽象困境。

简言之,抽象人学使得教育本体论、知识本体论仅发挥解释世界的功能,其思辨困境推动马克思重新审视“何为人、何为教育”问题,进而在“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中推动了马克思教育思想的出场。

二、“现实的人”视域下马克思教育思想的基本立场和观点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教育思想的逻辑起点,马克思立足“现实的人”的生存状态,确立了无产阶级教育活动的理论与实践主题,旨在通过教育活动将“人”从资产阶级统治的异化状态中解放出来,使“人”成为真正的人。

(一)教育的本质是使“人”成为人

教育的本质旨在回答教育如何使“人”成为人的问题。在马克思看来,人要成为人,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人必须是“现实的人”,二是人的本质力量必须得到确证。而教育作为实践活动,为“现实的人”本质力量的确证提供了可能性。

对于“何为人”的问题,马克思认为,现实中的个人“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 〔2 〕151。这既指明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又划分了“现实的人”与“抽象的人”之间的边界。对于“何为人的本质”的问题,马克思对其认识经历了从“人的本质是自我意识”到“人的本质是理性”到“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再到“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 〕139的转变,体现了其思想从激进民主主义到哲学共产主义再到科学共产主义的革命性变迁。

在马克思看来,教育之所以能促进人的本质的实现,在于人是“现实的人”,他指出:“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2 〕134这就诠释了“现实的人”、教育、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其中“现实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教育是“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社会关系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切历史的、自然的、社会的关系。可以说,“现实的人”为认识教育的本质提供了可能性,而教育为人的本质的实现提供了有效路径。在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关系中,无产阶级要确证其本质力量的实现,必须颠覆资产阶级异化统治,而无产阶级教育活动可以将无产阶级的思想战线与斗争武器结合起来,为无产阶级解放开辟道路。

(二)教育的作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对于全面发展的人中的“人”指什么,目前学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其中的“人”指“类”,即“一般的人”;另一种认为,其中的“人”指“个人”。这两种观点意味着马克思对“人”的认识实现了从“一般人的本质的实现”到“个体全面发展”的转变。在马克思的历史语境中,“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指无产阶级本质力量的确证。

首先,马克思强调了无产阶级教育对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在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背景下,工人家庭的儿童存在被遗弃、高死亡率、被迫接受宗教毒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无产阶级年轻一代的发展。为此,马克思认为,要想让儿童接受无产阶级教育,必须先保证其健康成长;另外,要重视儿童的全面发展。他指出:“我们把教育理解为以下三件事:第一:智育。第二:体育,即体育学校和军事训练所教授的那种东西。第三:技术教育,这种教育要使儿童和少年了解生產各个过程的基本原理。” 〔3 〕马克思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论证了无产阶级教育对儿童发展、对培养无产阶级接班人的重要性。

其次,马克思强调了无产阶级教育对壮大无产阶级力量的重要性。马克思认为社会分工和资产阶级教育条件是限制工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他指出,“由于推广机器和分工……工人变成了机器的单纯的附属品” 〔2 〕407。也就是说,机器和分工使人成为工具,强制性劳动使人的身体和精神处于萎靡状态。针对工人发展的现实困境,马克思认为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废除私有制,消灭分工,创造物质条件,确立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马克思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后……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4 〕二是使无产阶级尤其是青年接受教育,担负起实现共产主义的任务。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运动是一个长期过程,因而需要把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群体培育为最先进的阶级。

(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能动性

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 〔5 〕520可以说,马克思对人的能动性的认识与教育活动的本质具有内在一致性。

在马克思看来,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人,人的能动性体现为人不但具有认识世界的能力,还具有改造世界的能力。正如他所强调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5 〕502对于人的能动性的认识,目前学界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从哲学层面来认识人的能动性;一种是从物质生产活动层面来理解人的能动性。就哲学层面而言,“也即从本体论或认识论的角度来论证人的实践活动的能动性,这从哲学基础上肯定了马克思的革命性” 〔6 〕。就物质生产活动层面而言,人的能动性主要体现在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以及改变世界的革命实践。由于马克思不仅是一个理论家,更是一个革命家,因而仅从哲学层面来论证人的能动性是不够的,还需要从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中来理解人的能動性。

根据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观点,“现实的人”能够在物质生产活动中提升主观能动性,具体而言:一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在马克思看来,随着人的手的发展,智力也会发展起来,因而无数人劳动的合力必定会影响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二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过程能够提升人的主观能动性。马克思指出,“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了未来教育的萌芽……它不仅是提高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7 〕。这说明,教育的目的与马克思对“现实的人”的能动性认识是一致的。因而,马克思的教育思想旨在培养无产阶级的斗争意识,提升无产阶级的主观能动性。

(四)教育的价值在于使全人类获得彻底解放

马克思对“人的解放”问题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消灭异化的人——消灭分工——消灭私有制,这同马克思对“人的异化何以发生”的认识是一致的,标志着马克思真正找到了造成“人的异化”问题的根源。

马克思认为,教育活动本身并不能直接推动“现实的人”的解放,接受无产阶级教育的“现实的人”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革命的手段”,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解放。他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2 〕9而理论能否掌握群众,说到底在于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家能否抓住无产阶级思想领域这个重要战线。由于工农群众知识结构的局限性,其革命意识并不能自发形成,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对工农群众进行灌输教育,唤醒其无产阶级革命意识。只要资产阶级还没有被完全推翻,灌输教育就将继续发挥启蒙无产阶级的功能。正如马克思所说:“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 〔2 〕434可以说,工人对无产阶级理论的掌握程度直接决定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成败。

但需要明确的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最终目标并非是一个国家或少数国家的解放,而是全人类的彻底解放。马克思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2 〕422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体现了马克思教育思想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目标的根本价值取向。

三、“现实的人”视域下马克思教育思想的重要启示

在马克思教育思想里,“现实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最高价值目的。虽然马克思教育思想旨在解决的历史问题与我们当前所处的环境已有很大不同,但其理论前提与思想方法却是超越时空的,能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重要启示。

(一)新时代教育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我们党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并将其作为教育的立足点,是对马克思“现实的人”理论的生动体现。以人为本教育原则旨在回答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首要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为本”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从而对教育活动提出了新要求:一是以人为本要求凸显人的主体性。主体性教育旨在突破灌输式教育传统,打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双向互动模式,引导学生形成认识自我与改造自我相统一的主体意识。二是以人为本要求使人成为人。当前教育存在将“以人为本”中的“人”理解为“人才”的错误价值取向,此观点不仅打断了“成人”与“成才”之间的连续性,而且在“少数人”与“大多数人”之间形成了一条无形的鸿沟,不利于确证人的本质规定性。三是以人为本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要培养的人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旨在实现对“单向度的人”“片面的人”的超越,使人体会到作为人的尊严与价值。

(二)新时代教育要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价值取向

教育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历史性、阶级性。无产阶级教育思想与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根本对立,在于二者“人本逻辑至上”与“资本逻辑至上”的本质性差异。因而,新时代教育一定要回答好“为谁培养人”这个基本问题。

教育“为谁培养人”,取决于教育是“谁”的教育。我们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教育问题,始终将“为党和人民服务”作为教育的根本价值取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作出了明确指示,即新时代要培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这就需要教育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统一起来,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供給人才资源、意识形态资源、物质力量资源等。可以说,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及人的质量,直接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三)新时代教育要坚持科学育人的教育理念

在马克思教育思想里,教育的对象是无产阶级,马克思主要通过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组织、扎根工人阶级等方式来宣传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目的是激发工人阶级的革命意识。我们的新时代教育则要立足历史新阶段回答“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明确指示:新时代教育要培养的人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新时代教育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为“如何培养人”提供了根本遵循:一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二是要依靠高素质教育工作者来培育人。教育工作者的水平、德行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水平、德行,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教育工作者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三是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新时代教育要培养有真才实学、能引领社会前进的人。

马克思教育思想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建构了“教育是人的教育”的唯物史观教育理念,实现了人的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揭示了教育推动人类解放事业的内在必然性与现实可能性。在新时代,要深刻领会马克思教育思想,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提供重要支持。

〔参 考 文 献〕

〔1〕卡尔·洛维特.从黑格尔到尼采〔M〕.李秋零,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42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0.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65.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王让新,李 弦.“现实的人”的理论跃迁: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度解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92.

〔7〕肖殿荒.《资本论》导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5.

责任编辑 梁华林

猜你喜欢
教育思想马克思启示
最有思想的句子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研究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