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夏邑县人民医院(476400)王威风
自发性脑出血是临床神经外科常见多发脑血管重症,发病急骤,具有自发性,若治疗不及时,会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影响术后恢复,及时清除血肿是临床治疗关键所在[1]。椎颅血肿引流术能准确定位血肿进行穿刺引流血肿,能有效降低颅内压;小骨瓣开窗微创血肿清除术能于直视下彻底清除血肿,迅速减轻对脑组织的压迫,恢复神经功能[2]。本研究选取夏邑县人民医院自发性脑出血患者88例,旨在探讨小骨瓣开窗微创血肿清除术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夏邑县人民医院自发性脑出血患者88例(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其中44例采用椎颅血肿引流术为对照组,44例采用小骨瓣开窗微创血肿清除术为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男22例,女22例;年龄56~73岁,平均(63.57±3.54)岁;出血量21~37 ml,平均(29.68±3.58)ml。观察组男23例,女21例;年龄57~74岁,平均(64.15±3.47)岁;出血量22~39ml,平均(30.05±3.62)ml。两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出血量)均衡可比(P>0.05)。
附表 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NIHSS评分比较(±s)
附表 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NIHSS评分比较(±s)
NIHSS评分术前 术后7d观察组 44 132.65±15.68 12.39±2.14 18.41±2.03 8.35±1.21对照组 44 137.32±14.78 16.01±2.30 18.74±2.12 13.14±1.32 t 1.438 7.643 0.746 17.744 P 0.154 <0.001 0.458 <0.001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住院时间(d)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①纳入标准:均经核磁共振(MRI)或CT检查确诊为自发性脑出血;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排除标准:神经系统疾病;肢体功能障碍;严重认知功能障碍。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椎颅血肿引流术,行局部浸润性麻醉,经CT检查对脑出血部位进行精确定位,采用0.5cm颅锥,在导丝引导下,将硅胶管插入血肿中心部位,拔出导丝,采用氯化钠注射液(0.9%)反复冲洗;若引流不畅则注入2万~5万U尿激酶,将导管夹闭保持2h,然后开放引流,严密监视生命体征;24h后病情稳定未加重即可拔出引流管。
1.3.2 观察组 采用小骨瓣开窗微创血肿清除术,经CT检查对脑出血部位进行精确定位,并做切口于距离水肿最近头皮处,游离骨瓣3~4cm;采用“十”字型将硬脑膜切开,根据CT结果选择皮质非功能区域脑沟,进行电凝后穿刺,确认血肿,于直视下切开约2cm皮质;沿穿刺道对血肿进行清除,电凝止血,采用氯化钠注射液(0.9%)反复冲洗,放置引流管;根据血肿残留量决定尿激酶使用量,病情稳定后将引流管拔除。
1.4 观察指标 ①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②术前、术后7d两组神经缺损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总分0~42分,分数越高,神经缺损情况越严重,其中0~1分为正常,2~4分为轻度,5~15分为中度,16~20分为中重度,21~42分为重度。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7d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自发性脑出血病情危急,残死率较高,血肿占位效应会损伤脑组织,甚至形成脑疝、休克等严重后果。临床应在发病早期进行血肿清除,降低颅内压、改善脑组织缺氧状态、纠正脑血液循环,防止发生继发性损伤,同时能否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是评价手术效果的重要方面。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7d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椎颅血肿引流术能利用CT准确定位血肿,进行穿刺引流,达到减压目的,且无需暴露脑组织,对正常脑组织影响较小;但术后仍需配合溶栓药物,且不在直视下进行,具有一定盲目性,减压效果有待提高,且易误伤正常血管。小骨瓣开窗微创血肿清除术可在直视下一次性清除血肿块,保证充分减压,且无需配合其他药物,有效缩短恢复时间[3];快速清除血肿能降低对脑组织占位效应,同时操作简单准确,不会损伤周围脑组织,从而降低NIHSS评分,改善神经功能。
综上所述,小骨瓣开窗微创血肿清除术应用于自发性脑出血能缩短住院时间,降低NIHSS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