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教学策略

2020-12-13 16:53梁细文
关键词:圆周率数学家数学知识

梁细文

摘 要:为认真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在完成数学知识传授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初中数学 传统文化 融合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09.022

一、在数学家的人生里感悟文化之美

为了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数学家的故事,介绍数学家的成就,使学生深入了解我国数学家的主要成就和贡献。同时,可以让学生整理我国著名数学家的成就和贡献,以手抄报、板报、讲故事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在班内展示。这既能增长学生的数学知识,又能加深学生对我国数学家的了解,通过挖掘我国历代数学家对数学研究做出的巨大贡献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例如,对圆周率的研究是我国古代数学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早在战国时期的《墨经》中,圆就被解释成“一中同长”;《周髀算经》里已有“径一周三”的记载,魏晋之际的数学家刘徽运用“割圆术”,得出圆周率数值是3.1416。到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祖冲之、祖恒父子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的第7位,即3.1415926,还得出了球的体积公式。这些数学家在对圆周率的研究与应用中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在学习负数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在《九章算术》中,就有关于正负数的概念和运算法则的记载。这比欧洲等西方国家的有关论述要早一千五百多年。这一法则的记载,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数学家的伟大智慧,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二、在文化的诗意中享受数学之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抓住青少年的成长特点,利用他们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特点,在课堂上将数学与古诗词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中的数学之美。

在学习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借助我国古代数学巨著《九章算术》中的一道数学题“池葭出水”,让学生想象文中描述的出水芦苇的美景。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熟悉文意,欣赏我国古代许多数学题的诗情画意,然后结合诗意画出数学图形,进行计算。又如,在学习平面几何中图形的对称、旋转等比较抽象的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故宫、天坛的建筑之美和京剧脸谱、剪纸等富有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之美,让学生欣赏数学的轴对称之美。教师还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机器的零部件等,让学生欣赏数学的中心对称美。在欣赏的过程中既要注重数学知识的学习,还要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蕴藏的深厚文化底蕴,享受数学之美。

三、在数学活动中孕育情感之美

数学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内容并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认真查阅资料,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关传统文化的素材,让学生在数学课堂、数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孕育美好的思想情感。

例如,在学习方程组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究我国古代的“鸡兔同笼”“盈亏问题”等数学趣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学习最短路径问题时,可以利用古代数学问题“藤条绕枯树”中求树高和藤长这一著名趣题,提示学生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将树干展开成平面图形,再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感受古人博大精深的数学思想。

数学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让学生受到情感教育的过程。例如,为了让学生理解底数大于1时,乘方的结果增大得非常快,可以先给学生讲阿凡提和皇帝下棋赢小麦粒的故事:在国际象棋的棋盘格子里,第一格放1粒小麦,第二格放2粒小麦,后面的每个格子里都放前一个格子里麦粒数的2倍……讲完故事后让学生猜想一共能放多少麦粒,学生会猜出各種各样的答案,最后教师带领学生计算出最终答案。学生除了对答案大吃一惊,更会感觉自己有所收获。在学习了轴对称、中心对称图形后,也可以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

总之,数学教师只要注意挖掘、收集、整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数学素材,就能将数学与传统文化完美融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周明星《中学德育协同体系的构建》,《教学与管理》2018年第3期。

猜你喜欢
圆周率数学家数学知识
命途多舛的数学家:安德烈·韦依
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傅里叶
祖冲之计算圆周率
说说圆周率
关于圆周率,你可能不知道这些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数学家回答“神”问题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
自学成才的数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