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龙 刘 熙
(1.绥化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黑龙江 绥化 152001;2.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校学生人数在逐年上升。在中外合作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刚刚步入大学院校的大学生的计算机理论与技能方面的基础存在一定差异,学习能力也不同,但都有着学好计算机技能的愿望,主要表现为对计算机软件应用技能的掌握等方面。所以,在高校的计算机课程中,怎样完善更好地培养大学生计算机技能的培养方案成为首要问题。因此,本文基于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对如何改革计算机网络的专业化培养方案进行了探索。
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进行学习的大学生和在普通高等院校里学习的学生存在着差异,同时计算机网络课程本身具备其鲜明特点,依据我国相关的条文规定,在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下,高校需要重点注重技能以及知识的应用,从而促进高校培养出综合能力更强的高校人才。因此我们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应用上,在开展教学的具体过程中,无论是从教学的具体内容、教学的方案或者教学模式都不能仅仅依靠课本,应该主动分析学生的心理以及性格特点,探索出一条符合社会需求的教学道路。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优化,我国计算机高校教育迎来了很多新的挑战,也出现了不同形式的问题。最近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教学改革的相关意见建议,各大高校充分响应号召,掀起教学改革的新浪潮,我校也积极投入其中,通过对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实践分析,对其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了探索,积极寻求适当的解决方法。从目前状况分析,我国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较为突出的一个现象就是每个学生在求学过程中的学习目的不同,新入学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技能水平存在一定差异。相关的调查结果显示,家境富裕的学生进行计算机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以后的出国深造,那么他们在计算机方面的基础操作比较熟练,有的同学也掌握了基础网页的设计、制作等方面的知识;对于家境一般或者说没有出国深造打算的同学来说,他们可能只是在初中时接触过计算机知识,之后并没有进行过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农村地区的学生甚至都没接触过计算机,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兼顾这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成为计算机专业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在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下,高校学生的压力一般比普通高校学生压力大,不仅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外语知识,大多数学生将很多时间与精力都放在了外语学习上,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没有予以足够重视。同时,往往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这些知识难度比较低,自学就可以,而且对自己的提升并没有什么帮助,从而导致有些学生将计算机学习课堂时间放在其他无关事物上,而当真的需要实践操作时,又无法利用专业知识去解决问题。
目前,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存在并且应用在了很多的领域范围内,因此这也就为计算机课程的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很多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都存在仅注重单一纯粹式教学,忽略和学生所学专业的紧密结合和互补互促,这使得学生很难做到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师资力量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直接决定着教学的质量以及学生技能水平。由于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存在自身的特殊性,这也就要求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需要经过一系列的专业培训之后才可以从事相应的工作。然而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进步,计算机专业教师对自己的认知不能及时更新,这也就使得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师资水平远远落后于实际需求,直接降低了教学质量。同时,在中外合作教学模式下,精通双语是必须具备的素养,那么对于教师而言,扎实的专业技能是基础,还需要比较高的外语读写水平,这样才能在操控无汉语的软件时,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帮助。但是从目前的形式来看,能同时具备计算机专业知识和一定外语水平的教师为数不多。
在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校中,计算机专业教学依然沿用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也存在一定的交流互动,但是教师对课堂的主宰使得学生对课堂没有很好的自主性,遏制了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以致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都处于比较低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进行计算机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也会被消磨掉。
针对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切实改革是必不可少的步骤。本文结合了相关领域的基础状况,综合了合作办学模式下的计算机软硬件教学资源以及学生的现实状态,针对计算机网络专业培养方案改革提出了以下建议。
对新入校大学生进行计算机摸底考试,掌握每位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技能水平,根据这些结果将学生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在正式学习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时间操作技能水平得到提高,亦可避免由于学生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而出现学生不能跟上教学进度的情况出现。
对于计算机基础比较好的学生,他们可以不用再去学习计算机基础应用方面的课程知识,但是需要完成相应课程的期中以及期末的考试;对于中间层次的学生,可以依靠现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过程;对于计算机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来说,教师需要关注他们在基础知识方面的学习。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要进行相应的期中期末考试,也就是最终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同一知识点的考查时,可以分层次进行:比如在对Word 文本的排版进行实践操作考查时,对于高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已排版以及未排版的文章图片,让其独立完成Word 文档编辑的工作;对于中间层次的学生可以为其提供技能水平相应的文字图片,以及关键步骤的专门指导;对于初级层次的同学,则为其提供图片以及一些文章排版的具体操作步骤说明,并指导其按照给出的步骤完成文档的排版。这样的教学与考查效果往往能够事半功倍。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首先需要对不同学生学习的专业进行充分了解,以此来拉进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需要提前对学生世界的流行语做出一定的了解,使得自己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学生群体当中。教师需要关注自己的言谈举止以及处事方式,以身作则,言行规范,用自己对计算机专业的热情来焕发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致,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影响,进而激发其兴趣的建立。同时,可为学生们展示一些专业的计算机网络编程、网络实践操作的课件,激发他们进行计算机技术学习的兴趣。
计算机课程的设置需要充分与专业特点相结合,根据专业特点进行针对性的专业设置。对此,在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校中,会选择性地引进一些国外的优秀教学经验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大二时,会加入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使学生可利用计算机知识来对专业内的其他日常问题进行有效解决。通过设置不同案例的形式,学生可以对自己的设计过程进行交流和反思,有效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作为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除了需要具备教学、科学研究、教学研究等多方面的技能之外,还应该对学生以及专业特点进行深入了解。首先,计算机专业教师需要明确课程分工,做到有效合作,深入了解学生性格、心理特点,认真研究计算机前沿技术,提炼经验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知识。其次,要时刻关注计算机发展的最新动态,也可以利用学校委派学习、教师学历提升、参与相关专业培训等形式来实现对教师专业级技能的培养和提升。同时,对计算机网络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应进行深入学习,善于接受新发展教育理念,善于改善自我教学方式,积极参与科学实践活动,不断拓宽相关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实现团队的有效配合和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双主”指主导和主体,它主要是分析教学过程中教和学哪个是课堂的主体这一问题,在结合了两种教学模式优缺点的基础上,立足我国教育现状以及社会的实际需求,逐渐建立起教师引导、学生是课堂主体的教学模式。在现在的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授课过程中,教师仍然处于主体的位置上,然而计算机这一学科操作性比较强,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随着我国教学条件的提升,学生在计算机实践操作课程方面的需求基本可以被满足。现在,中外合作模式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基本上可以达到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实现一体化的教学目标。所以,经过一系列教学实践发现,“双主”的教学模式是可以在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授课过程中实现的。
在“双主”的所有教学模式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传递-接受式”的教学模式,具体的实施步骤是:首先利用一定的案例或者问题来对新的课程内容进行导入,再利用课堂讨论来对新的课程知识进行学习,之后让学生展开一定的实践操作来提升对知识的解读能力,最后利用评价以及反馈的环节实现对课堂情况的有效总结,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知识拓展。
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计算机网络专业培养的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大学生的计算机理论与技能方面的基础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对计算机专业学习没有很好的定位,同时存在专业的师资队伍力量较为薄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教学改革时,可以通过分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改革教学模式等形式进行,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以及计算机专业能力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