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斌 汪 闱 郭 红
(1.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2.四川工商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611745)
和谐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世间事物冲突与斗争因素走向协调、有序、融合的理想状态。人际交往中师生之间既是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平等沟通的民主关系,又是教学相长、互相启迪、共同发展的合作关系,共处于一个和谐共生的共同体中。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关系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由此,如何构建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和谐关系已成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课题。
“利益从哲学上讲是一种‘关系’范畴,是人与对象(自然、社会、他者)的关系。”[1]共同利益的存在和实现是命运共同体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换而言之,没有共同利益就不会有命运共同体。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同处在一个高校场域,存在着一致的利益取向。比如,双方都对充分享有高校改革发展所带来的成果和机遇充满着期待和诉求,希望能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各项物质成果和精神荣耀。从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利益共同体与行动共同体、精神共同体关系来看,利益共同体是行动共同体、精神共同体在物质层面的具体显现,是实现行动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的物质基础。
现代社会的共同体,目标是“要让共同体成员在沟通与交往的行动,甚至是在争吵和辩论中找到归属感,形成新的身份认同。”[2]形成新的身份认同之后,共同体成员要自觉主动参与共同体事务,并为之共同行动,继而形成共同担当和共同行为习惯。行动共同体是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等活动中产生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同一,是一种动态形式的存在,居于“命运共同体”中间层次。基于共同的目标价值追求,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有着同一的行动方向,始终保持着与国家的发展战略同向而行。
现代意义的“命运共同体”不仅要以共同利益作为物质基础、共同行动作为实践载体,还应当以共同精神作为价值引领。精神共同体是“具有共同信仰、共同价值追求的人们为了满足主体心理、情感、意志等精神方面的需要所结合起来的共同体。”[2]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知心朋友,双方有着“天然的情感纽带”,通过关系的培育与发展,双方能建立起心灵相互交融的情感共同体。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利益共同体、行动共同体、精神共同体最终融合优化成一个整体,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命运共同体”钻石结构,这样的“命运共同体”具有持久性、可靠性、紧密性。
高校是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最高学府,聚焦的是来自全国各地最优秀的青年学子。如果把学生比作高校“生产”出来的一个个“产品”,那么这些“产品”不光是学得一身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三观”的培养。如果高校一旦“生产”出有政治质量问题的批量“产品”,那可不是像其它产品回炉再造那么简单,会长久地影响社会主义事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倾向,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暗流涌动,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在高校日渐滋长,当今大学生更加注重“成本收益分析”,浮躁和功利的心理严重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基于“命运共同体”视阈下的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和谐关系构建,就是为了能够与这些负面影响相斗争而产生的。
从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来看,高等教育越来越民主化、生活化,并体现出大学生在高等教育中的主体作用。计划经济时代的高校管理模式是一种防范型管理,强调的是“防”和“管”,高校具有绝对的权威。这种传统管理模式忽视了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致使学生对现有的制度运行体系产生抵触情绪。“90”后、“00”青年大学生的思维中“等级观念”相对较少,“逆反心理”相对较多。他们对传统意义上的“强势组织”定义发生了变化,不再把“领导”和“组织”作为个人生涯的唯一归属。在实际生活中高校辅导员处在管理服务的“第一线”,是连接学生与学校的中间人。打造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命运共同体”,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高校与学生、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各种矛盾也势必会迎刃而解。
从先秦以来,师道问题广泛受到关注,尤其是师生相处之道更是备受重视。以孔子为代表的历代众多教育家身体力行,与学生朝夕相处,亦师亦友,相互切磋,相交以道,师生关系纯粹质朴[3]。韩愈继承前代尊师爱生的传统,注重尊师重道,提出“圣人无常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主张,蕴含着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一代宗师朱熹从教五十年,对教学充满热爱之情,“虽养病支离,到诸生问辩,则脱然如沉疴之去体。一日不讲学,则惕然以为忧。”[4]这些师生相处之道为后世留下了感情笃厚、和谐相处、共处于道的典范。倡导“命运共同体”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合作与和谐,正是继承发扬传统师道精神的需要,实质是维护一种以“求道”为目标的道义共同体。
公平公正是人民的向往、幸福的尺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准。辅导员公正行使自身职责,不仅仅是辅导员自身应尽的职责义务,更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从狭义上看,辅导员公平是指辅导员在负责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具体事务工作中,要按规定和程序操作,确保公正无私。其一,辅导员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用正确的三观引领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并努力寻找提供给学生适合其能力发展的机会。其二,辅导员在学生各类评奖评优、党员发展、贫困认定、研究生推免等方面具有一定“权力”,是具体的“操盘手”。应该始终秉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工作理念,以公开透明的准则作为衡量学生表现的依据,严格按照学校的相关制度规定执行,不暗箱操作,不滥用职权,切实做到阳光透明。这种认知的深度有助于辅导员与大学生增进互信,在照顾彼此关切而实现核心利益基础上,从相知走向相信,从而保证共同体和谐存在。
辅导员管理者的身份要求其严格按照规章制度管理学生,辅导员教育者的身份要求辅导员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如何实现管理中的“严与慈”相协调,将“管理”与“引导”相结合,使促辅导员与大学生在亦师亦友的氛围中去共同维护“规则”?最好的答案就是民主。现代大学管理一定是民主的管理,这充分实现了从“管理学生”向“服务学生”的转变。为此,要在民主管理上进行一些有益探索。一是构建扁平化管理机制,探索“辅导员-学生干部-学生”“辅导员-党员-学生”“辅导员-室长-宿舍成员”“辅导员-协会会长-社团成员”“辅导员-全体学生”等五种联络反馈机制,积极引导学生建言献策,及时化解矛盾。二是树立“大学工”理念,构建“部门-学生”服务共同体。联动学工、教务、保卫、后勤等部门建立学生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学生事务高效办理,共同为学生提供优质便捷服务。三是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确保家长对学生的及时教育与管理,避免出现教育“盲区”。 这样,学生就能在浓厚的民主管理氛围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找到自身“存在的意义”,强化使命感,增强实现共同体的执行力。
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平等对话、交互沟通是关键。“在真诚的人际关系里,人类分享了相互依赖和信任的存在意义和喜悦;亦即是说,这是一种人类共同分享的过程里才可以获至的存在意义。”[5]一是学校要严格配备和择优选拔优秀辅导员。切实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通过公开选拔、考核等方式,确保辅导员数量在配备上不低于1:200 的师生比,着力解决辅导员严重超额带学生的突出问题,为和谐的关系打下坚实基础。二是要建立辅导员与学生立体化沟通机制。辅导员努力拓展与大学生交流的途径,通过主题班会、心理团辅、个别谈话、微信微博联络等方式主动融入学生,相互交换思想,启迪心灵。三是大学生要培养主动与辅导员联系沟通的意识。积极转变思维,变被动沟通为主动交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会主动寻求辅导员帮助,以平等沟通和情感交流的方式实现和谐统一,夯实“命运共同体”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