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梅 余曙光 李 勇 王世宇 陈胡兰 卢君蓉
(1.成都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四川 成都 611137;2. 成都中医药大学党政办,四川 成都 611137;3.成都中医药大学发展规划处,四川 成都 611137)
2020 年的新年,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数万医务工作者以大无畏精神勇书写着可歌可泣的英勇故事,或奔赴武汉、或坚守岗位,临危不惧,攻坚克难,凸显了“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医者情怀。在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的此时此刻,我们的医学教育许多反思和改进。
目前临床学科越分越细,医患关系紧张、医疗风险大,规培生、实习生数量很多,老师分层次带教工作落实不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动手机会不足,而对基层培养全科医生岗位吸引力不足,培养全科医生乏力。当疫情肆意蔓延时,我们只能倚重人数不多的重症学科,难以实现全科接诊。社区医院、基层服务人员的接诊能力,包括医院“发热门诊”的薄弱等等,都在抗疫进程中捉襟见肘。
其次,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投入过低,公共卫生学科发展较弱,与临床医学基本脱节,报考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不如临床医学,导致学习动力不足,执业吸引不够,以致高层次公卫人才培养乏力,整个公共卫生的人才流失严重[1]。
医学院校教育一直以来强调宽基础、广口径,但随着日益增高的人民群众对生活和健康的需求,各类医学院校招生人数年年增多,越来越多的学生带来的是各类资源的不断匮乏,带教资源的不足,实验室资源的紧张,而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的学习和实战训练却越来越“跟不上”。医学应该是一门“高精尖”的学科, 一名医生的成长需要花比培养一名工程师多3 倍的资源去培养。
这场抗疫战争,正是考验“大医精诚”思政教育的关键时机。很多在培的青年住院医师、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基本都在临床,有的甚至报名志愿上一线,但是,也有一小部分疫情爆发时瑟瑟发抖的人群,有的不敢坚守一线抗“疫”,有的觉得命运不公恰被滞留基地……我们在为众多医护人员“逆行”感动时,更需要反思我们千古中医传统文化中“大医精诚”的“诚”是否落在了教育的实处[2]。
这次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中医称之为“瘟疫”。中医药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对瘟疫有深刻的认识,并且多次战胜瘟疫,对中华民族繁衍生息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世界医学史上处于领先地位。因此,中医药院校开设临床医学专业和预防医学专业,应将中医药的整体观、治未病理念和中医适宜技术适当融入教学,这对我们长期以来的教育内容改革带来巨大挑战,中医药的全科人才培养更加具有服务基层的优势。
国外的许多国家在很早的一段时间里就已经开始实施培养全科医学人才的制度,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我国提出的新医改制度中就特别注重对全科医生的培养,以进一步提高我国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医学上的需求。因此,在本次疫情暴露出来基层服务不足的情况下,加强加快全科医生人才培养是提高医学服务水平的关键。
加快在全国范围内整合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模式和相关内容, 在医学培训的各类专业中加入全科医学专业的教育,重点加强临床医学的教育,逐渐增强我国医学教育的整体力量和全科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另外,教育部门必须要加强人力资源的培养和支持工作,才能巩固我国全科医学人才队伍的梯队建设,提高我国医疗事业的服务水平[3]。
各院校邀请当地的疾控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参与教学。由实践基地老师讲授实际案例,学生可到基地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参观实习和现场见习;利用课外研学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有组织地到实习基地进行训练。请实践基地教师进入中医学部分基础和临床课程的课程建设中,一方面充实课程中的公共卫生知识,一方面是对基地人员中医药相关知识的培养[4-5]。
中医药院校多以中医药、中西医为特色,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人才培养上更能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中医药院校相对于西医综合类院校而言,在同质化的前提下按照专业特色体现专业差异性,以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建立自己的特色培养模式。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中医学导论和中医基础类课程,鼓励或引导学生选修中医类相关课程,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中医名家、大家讲座,以及与中医药有关的社会实践、文艺、社会活动等,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将专业医学知识与中医药知识融会贯通,将中医思维和临床知识融入医疗实践。
目前,本科临床医学类、中医学类专业逐步实现一本招生,但是仍需采取措施吸引优秀生源报考医学专业,提高生源质量。各地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医学类学生的招生人数把控,部分专业根据院校情况适度下调医学类招生。加快完善医学人才供给与需求的有效衔接,加强以全科医学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保障人才培养经费的落实与实施。
医学生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医德教育。“大医精诚”论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亦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我们要立足于当代医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以“大医精诚”理念对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意义分析为理论基础,充分把握当前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将课堂医德教育与实践医德教育有机整合,重视医学生医德实践,提高践行能力。通过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手段,在实际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发掘各学科所蕴涵的医德教育内容,真正将医德教育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得以有效渗透[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