谌洪俊,陈 杨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1)
李宗智教授认为此次疫情之戾气可随寒、热、燥、湿等变化。戾气传变快,传染性强,可体表侵袭、气道而入、首先犯肺,出现上焦肺胃症候,肺胃津伤、痰湿聚集、阻塞气道,可化热、变燥、伤阴、致瘀、甚至闭脱;亦可直中脏腑,不循常道。人群普遍易感,重症、危重症多为年老、合并基础疾病等免疫力低下人群。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尤为重要。李宗智教授认为此疫防治当注重以下几点:
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言:“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吴又可《温疫论》言:“气充满,邪不易入,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本。预防疫病要注重调畅情志、顺应四时、饮食有节、动静有度,以提高人体“正气”[4]。
(1)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血足则正气充;气血若则正气虚,卫外无力而易感外邪。疫情期间需食饮有节、合理锻炼,以补精益气、促使气血通畅,健脾和胃,扶正固本,以御戾气。
(2)肾为先天之本,藏精气,肾精足则真气充、正气强;若肾精亏虚则真元亏虚,易感外邪;前人曰“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故应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精气充足,戾气无可趁之机。
(3)肺为脏腑之华盖,主气、司呼吸。叶天士指出“肺主气属卫”,肺的生理功能正常,则御邪有力;肺气虚弱,则卫表不固,外邪易乘虚而入。起居不慎、饮食失节,均可致正气受损,卫外不固。故饮食有节、动静有度,以强健卫表,则固本御邪。
吴又可《温疫论》言:“大凡客邪贵乎早逐,乘人气血未乱,肌肉未消,津液未耗,病人不至危殆,投剂不至掣肘,愈后亦易平复。欲为万全之策者,不过知邪之所在,早拔去病根为要耳[5]。”辩证施治按温病原则处之,祛除戾气,清肺宣肺、化痰祛湿、不忘养阴通病络、得津气道通畅。但必因人、因时、因地而辨证施治。
“疫”病之后五脏六腑均常见阴虚之证,尤以肺、肝、肾为主。五脏之气不调,则会动而化火,内耗阴精。湿邪易阻滞津液输布;湿毒之邪易夹热伤津耗气;金运太过,燥气伤肺[6]。且寒、热、燥、湿皆可化热、变燥、伤阴,尤其重者,气阴皆耗,即使愈后,多具肺气阴虚。故李宗智教授认为“瘥后防复”当重调气阴,使阴阳平衡贯穿始终。具体如下:
调阴之法贯穿于整个疾病治疗及康复过程中,但侧重不同,临证之时在脏腑辨证的基础上,结合化湿、温阳、祛邪、滋阴、行气等诸法,辨证处方。常用治法有:滋阴润燥法;滋阴退热法;滋阴解表法;滋阴降火法;滋阴凉血法;养阴通络法;养阴祛湿法;滋阴熄风法;滋阴潜阳法等。
阴虚常见两种情况:阴液亏少,干燥不润;另外虽津液尚未亏损,但气机升降失常,津液运行、输布受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失灌溉润泽,出现阴津亏虚之象。气是津液运行、输布及排泄的原动力。“气行一有衍滞,则运化之枢机失其灌溉之布,气机愈窒,津液愈干”。故李宗智教授治疗中常在滋阴同时,辅以行气之品,以调畅气机,气行津布,使润泽如常。
肠燥便秘辅以润肠通便、阴血亏虚辅以养阴柔肝、阴虚肝郁辅以养阴疏肝法;其他如滋阴润肺、滋养肝阴、滋养肾阴、滋养肺肾、滋养肝肾、滋养心阴、滋养脾阴、滋养胃阴、清养肺胃、交通心肾等适时加减等调节脏腑功能,相机而治,以期阴阳平衡。
综上所述,李宗智教授认为养身健体,祛病除疾,均在调节阴阳之中;饮食有节、劳作有度、情志平和,阴平阳秘,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人须顺应天时地利,保持自身的阴阳平衡,方可康健。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阳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强调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也指出阴阳失衡就会出现病态,而治疗的原则是“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阴阳和合则病自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