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女子教育思想初探*

2020-12-09 00:11唐小晶
山西青年 2020年17期
关键词:曾氏曾国藩

唐小晶

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小学教育系,安徽 桐城 231400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被誉为清朝末年中兴第一名臣,他天资平平却终成大家,名重一时而谦恭自守,权倾天下而能急流勇退,他被称为“古今第一完人”,他有很多值得后代学习与借鉴之处,在家庭教育尤其是女子教育方面,更有他独到之处。

一、曾国藩女子家庭教育思想

自汉武朝接受董仲舒的学说,儒家思想就成为我国两千多年来的统治思想,儒家思想结构中对于女性的定位,就是要“男尊女卑、男主女辅”。而到了汉朝,董仲舒借阴阳之道系统地规范了社会伦理,明确了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尤其是宋明以后,随着理学对社会秩序的全面介入,更是建构了一个“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模式。当时理学家认为,作为女性,囿于生理与心理的特殊性,女性的社会角色应该以家庭为主。作为一代儒学大师,曾国藩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自觉不自觉地认同理学对女子的社会定位,虽然时至今日,这一思想越来越受到反对与质疑,但不可否认的是,传承了两千年的儒家社会秩序有它的精到之处,并不能全盘否定。而曾国藩在对待女子教育问题上更有他独到之处,他的教育思想为曾氏家族后来的长盛不衰奠定了一个重要的基础。

(一)教女以勤

曾国藩认为,“家中兴衰全在乎内政之整散”,内政严整,则家业兴旺;内政松散,则家业衰败。根据当时“男外女内”的家庭构建模式,内政上多由女性建设打理,如果家中女性安于富贵悠游终日,那么族中子弟必然上行下效,导致整个家族日以颓靡;如果家中女性克勤克俭勤劳终日,那么即使桃李不言仍是下自成蹊。困此曾国藩要求家中妇女一方面要勤于纺织酒食,另一方面要勤于中馈。

他在家书中写道“吾观历来世家长久者,男子须讲求耕读二事,妇女须讲求纺织酒食二事。‘斯干’之诗,言帝王居室之事,而女子重在酒食是议。故吾屡教儿妇诸女亲主中馈,……妇女纵不能精于烹调,必须常至厨房,必须讲求作酒作醯醢小茶换茶之类。尔等亦须留心于莳蔬养鱼。此一家兴旺气象,断不可忽。纺织要时时迟迟,更不可间断。”在这段文字里,曾国藩首先明确指出男子要勤于耕作不辍诗书,女子要勤于家事,会纺织,能下厨,男女皆勤才是一家兴旺之本;其次他要求家中女子,不管是未嫁之女还是新嫁之妇,都要参与劳动,曾氏妻欧阳夫人是他行为的积极支持者,每日天明即起带领家中四女二媳兢兢业业纺织至深夜。为防止妻女懈怠,曾氏不仅坚定要求家中女子不能懈于家务劳作,并且对家务劳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要家中女子亲自下厨,即使不精于厨房之道,也要经常去厨房,而且会酿酒做小菜懂换茶之类的厨房营生;同时还要求女子留心时新蔬菜,即使是初娶之媳,也不允许她们脱离纺织与厨房,即使是新媳妇初进家门,不管以前是否进出厨房,现在应该教会她们厨房事宜,要能不辍纺织,不能因为家中经济尚可,而忽视家庭劳作。

在曾国藩的严格要求下,曾门女子每日勤于中馈不辍纺织,家中男耕女织秩序坦然。

(二)教女以俭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因节俭败为奢”,曾国藩号称清末“中兴第一名臣”,官至两江总督,封一等毅勇侯,但他一生自律甚严,对待女儿要求更是严格。他在大女儿出嫁时给家中寄家书一封,“又寄银百五十两,合前寄之百金,均为大女儿于归之用。以二百金为奁具,以五十金为程仪,家中切不可另筹银钱。遭此乱世,惟勤俭二字可以持久”。按照明朝银钱的换算,一两银子约合660元,一百五十两约为十万元,对于曾国藩这样一个封疆大吏来说,十万嫁女已是节俭之至。曾国藩嫁女节俭,不是重男轻女,更不是苛待女儿,他认为,即使家中权势熏天或是家累万金,在动荡的时局中,也很难终身富贵全身而退,惟有勤于诗书勤于世务,并且始终节俭,才可以保持家族长远,这是一个饱读史书世事洞明的学者的人生总结,也是对子女与家人的谆谆教诲。

在曾国藩的另一封家书里,他表达了相同的意思:“尔等奉母在寓,总以勤俭二字自惕,而接物出以谨慎。凡世家之不勤不俭者,验之于内眷而毕露。余在家深以妇女之奢逸为虑,尔二人立志撑持门户,亦宜自端内教始也”,由这段文字里可以看出曾国藩虽身在军营,却经常担心家中女眷多涉奢华,自古夫妻一体,内眷奢华,必然影响男子在外的选择,一旦为满足内眷奢华需要,男子便容易走上邪路;反之,妻贤夫祸少,因此曾氏认为男子若要支撑起门户,首要前提是管好内眷,学会克制。“九弟信言诸妯娌不甚相能,尤望诸弟修身型妻,力变此风。若非诸弟痛责已躬,则内之气象必不改,而乖戾之致咎不远矣。望诸弟熟读《训俗遗规》等女训,以责已躬,以教妻子。”

不仅对家中的女儿,曾氏要求他们节俭,在选择儿媳时,曾氏非常注重这个家族的家风,如果没有勤俭的家风,即使门庭显赫,也不会结成儿女之亲,如“常家欲与我结婚,我所以不顾者,因闻常世史最好恃父势作威褥,衣服鲜艳,仆从炬赫,恐其家女子有宦家骄奢习气乱我家规,诱我子弟好奢耳”。当时京城常家家门显赫,但曾国藩听闻常家依父势在外作威作福,鲜衣怒马仆从如云,恐怕这样门第的女子进门后一坏曾家门风,二会引诱弟子由俭入奢,因此虽是豪门贵女,曾国藩亦是果断拒绝与之联姻;相反,即使女家家世平平,若家风勤勉,不惮耕作,这样的家风才会成为曾氏首选,曾纪泽是曾国藩的二儿子(长子早殇),在为曾纪泽选媳时,曾氏设定的儿媳门第是:若是出身乡间,须是耕读人家;若在京城,须无富贵气,“纪泽儿之姻事,或求大人即在乡间选一耕读人家之女,或男在京自定,总以无富贵气习者为主。”至于为什么选择耕读孝友之家,曾国藩也有很详尽的解释“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游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分不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故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富不过三代”,恐怕是很多豪门之痛,如何避免这个怪圈再落到曾门,曾国藩对此有深刻的思考,最终他得出了一个结论:择贤妻,正家风,勤于耕读才能保证家族长盛不衰。

(三)教女以孝

曾国藩要求女儿孝顺,不只是对他自己,更多的是要求女儿们孝顺公公婆婆。他在家书中写道“余每见嫁女贪恋母家富贵而忘其翁姑者,其后必无好处。余家诸女当教之孝顺翁姑,敬事丈夫,慎无重母家而轻夫家,效浇俗小家之陋习也。”这段话有三层意思,一是举家中富贵女之例,因依恋母家富贵,或是长期呆在娘家不愿回婆家,忘记为人媳的本分与义务;或是倚仗娘家权势恣意妄为轻视公婆,而这样的女子一般都不会有太好的结局;其次曾国藩要求自家的女儿要孝顺公婆,礼敬丈夫,绝不能做出仗势欺人的行为;再次曾国藩认为女子以娘家为倚仗轻视婆家的行为是无知小户人家的举动,这种行为断为诗书门第所不齿。

虽然曾国藩教女甚严,但毕竟是豪门贵女,嫁到夫家,公婆对曾门之女还是礼敬三分。曾国藩的第四个女儿在婆家,每日起床最晚,按照当时的家族规矩,媳妇应该提前起床,照顾公婆并问安,但四女所嫁家庭,公婆反而照顾她。曾国藩对此非常不安,他在信中忧虑地提到,四女在婆家晨起最迟,反让婆婆服侍于她,这是不符合人伦之事,长此以往,受到损伤的反是四女自己。曾国藩还说天下从无不孝公婆者能够得到好下场的。曾国藩认为媳妇孝顺公婆是天经地义之事,万物有规律,一旦超出人伦范围,必然会导致不好的结局,“《曲礼》、《内则》所说的,句句依他做出,务使祖父母、父母、叔父母无一时不安乐,无一时不顺适;下而兄弟妻子皆蔼然有恩,秩然有序,此真大学问也”。

曾国藩的大女儿曾纪静的夫婿袁渝生性堕落,让曾纪静很受打击,她向父亲提出想回到娘家生活,但曾国藩认为这不符合人媳之道,坚决加以拒绝,使得年仅29岁的曾纪静因精神极度压抑死在婆家,虽然曾国藩这一教女之道太过于矫枉过正,但从中可以看到曾国藩教女为孝方面的坚毅。

二、曾国藩女子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居多,无论男女,父母都视之如宝如珠,尤其是女孩子,很多父母信奉“女孩子要富养”,给女孩子以最好的智力教育,注重孩子全方位的培养,却唯独忽视了道德养成,很多女孩子“骄娇”二气严重,抗挫力差,不重视人际关系的培育,这其实为她们将来的成长和家庭生态埋下隐患。曾国藩的教女之道虽有糟粕,但如能给予适当的扬弃,对当今的女子教育当大有裨益。

(一)重道德,重修身

现代的中国家庭,家长们皆重视孩子的培育,很多有女孩子的家庭,更是全力培养孩子成才,却唯独忽视在道德上的培养。而当这些女孩子们长成之后,走向社会成为社会人时,即使能力出众才干过人,若没有一定的道德作约束,未必能够走得长远,所谓“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而在家庭生活里,女子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也越来越大,有时甚至能影响爱人与家庭的走向。在教育子女方面,如果升格为母的女子有见识有格局有善心,更能引领下一代的成长。曾国藩在女子教育问题上,非常具有独到之处。

(二)重身教,加言传

曾国藩家族一直长盛不衰,这与曾国藩自身的素质与价值观有很大的关系,他要求子女先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他只要一有时间,就写信:给父母写信,给兄弟写信,给子女写信,给同僚写信,不厌其烦苦口婆心地进行教育,但他的教育不是空洞乏味说教式的,如为教育子女克勤克俭,他在信里介绍自己的节俭历程“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吾忝为将相,而所有衣服不值三百金,愿尔等常守此俭朴之风,亦惜福之道也。”为防止家人插手当地官府之事或为他人谋取不正当权益,曾氏分享了自己的居官心得,他说同僚严丽生对他的九弟曾国荃很是照顾,按照常理应该感谢于他,但这个人平时官场较差,因此不愿与他有过多牵扯。曾国藩还说“我家既为乡绅,万不可入署说公事,致为官长所鄙薄。即本家有事,情愿吃亏,万不可与人构讼,令官长疑为倚势凌人。”除此之外,曾氏的家信中还在诸多方面表达了孝顺父母、和睦亲族的愿望,他认为亲族间的和睦是保障家族长盛不衰的基础,“诸弟及儿侄辈务宜体我寸心,于父亲饮食起居十分检点,无稍疏忽,于母亲祭品礼仪必洁必诚,于叔父处敬爱兼至,无稍隔阂。兄弟姒娣总不可有半点不和之气。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

在曾国藩的不断引导下,他的长子曾纪泽学贯中西,次子曾纪鸿成就斐然,女儿女婿家风严谨,人才辈出。因此,现代家长也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为孩子树立榜样。

猜你喜欢
曾氏曾国藩
跟曾国藩学修身
推荐书目《曾国藩传》
曾国藩的“愚笨”
曾国藩的“愚笨”
曾国藩:十年征衣
曾国藩为何写万副对联
曾国藩吃牢饭
曾国藩背书
读《曾国藩日记》:一日四省
鼎之轻重,未可问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