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宇 孟 倩
渤海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游戏虽然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但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游戏虽然有如此多的学者研究过它、定义过它,但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让所有人信服且能概括游戏全面的完整定义,这也许就是游戏的魅力所在。[1]幼儿游戏水平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幼儿的发展水平,体育游戏能看出幼儿身体发育水平,语言游戏能反映孩子语言发展能力等。由此可见会玩爱玩的孩子并不是人们眼中调皮捣蛋,不爱学习的孩子,而是身体健壮、乐观活泼、善于交往合作的孩子。游戏是儿童的权利,剥夺孩子的游戏时间,不让孩子玩的做法是极其错误的。
陈鹤琴极力提倡幼儿游戏,他认为:“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要多运动、多强健、多游戏、多快乐、多经验、多常识、多思想。”他还指出:“游戏从教育方面说是儿童的优良教师,他从游戏中认识环境,了解物性,他从游戏中强健身体,活泼动作,他从游戏中锻炼思想,学习做人。游戏实是儿童的良师。”[2]幼儿期是人生的萌芽时期,生长发育十分迅速,游戏是一个能让人的发展充满无限生机和可能的活动,它为幼儿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感官器官、骨骼肌肉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1.对幼儿粗大动作发展的作用
粗大动作的发展是幼儿大脑成熟的重要标志。在户外开展游戏时,幼儿通过走、跑、跳、钻、爬等动作使得大肌肉得到锻炼,肢体的协调性、灵活性、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升。譬如“跳方格”,幼儿一会儿单腿跳,一会儿开合跳,孩子腿部肌肉得到锻炼,腿部力量有所提升。在运动中,儿童通过自主地掌握运用他的运动器官能使自己的意志得以实现,使他的智慧成果外在化。[3]运动的益处不言而喻,但现在的孩子很多都不爱运动,然而在游戏中孩子就会活跃起来,比如“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孩子们为了躲避“老鹰”,在“鸡妈妈”的带领下,前后左右不断的移动,在不停的跑动中加速了幼儿的新陈代谢,增加了肺活量,幼儿身体的敏捷性得了提高。游戏能有效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在无形中让孩子爱上运动,强健体魄,培养幼儿对运动的热情,使幼儿茁壮成长。
2.对幼儿精细动作发展的作用
北京市崇文区妇幼保健院孔亚楠等人借鉴国外佩恩等人的观点认为“精细动作能力指个体主要凭借手以及手指等部位的小肌肉或小肌肉群的运动,在感知觉、注意等多方面心理活动的配合下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它不仅是个体早期发展的重要方面,而且是个体其他方面发展的重要基础。”[4]幼儿的精细动作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手指、手腕、手掌等部位的活动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有许多需要孩子动手操作的游戏,对幼儿小肌肉发展有益的。像折纸、捏橡皮泥、串珠子等,通过拼接、捏、搓、揉、挤、贴、拉动作,增加了幼儿的小肌肉的精确性和灵巧性,发展了幼儿的精细动作。
即使是最幼小的婴儿也有他自己的心理生活。当年幼孩子需求得不到满足或是心中不快时,他们就会以游戏的方式来寻求心理的满足和补偿。游戏有助于幼儿语言思维的发展,还能在最大程度上够给孩子带来幸福感和满足感。游戏的顺利完成能有效增强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和坚强勇敢、执着不懈的意志品质。在游戏中激发潜能、锻炼思维、启迪心智,培养幼儿健全完善的人格。
1.对幼儿语言发展的作用
幼儿期是人语言发展的最为快速的时期。游戏为幼儿提供一个轻松的语言环境,使幼儿在愉悦情绪体验下,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有些孩子在平时可能不怎么主动与人交流,但是在游戏中他会不自觉进行沟通交流。如大家一起商量玩什么,有怎样的规则需要遵守,想和谁一组等等。幼儿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不断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行频繁的交流。与此同时,还有一些专门的语言游戏,更加有针对性的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像游戏“炒青菜”,幼儿在嘴里阵阵有词的念着,炒青菜,炒青菜,切、切、切,捏包子,捏包子,捏、捏、捏,汽车来了,嘟嘟嘟,到家了。语言和动作巧妙的结合起来,在语言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对动作的理解。
2.对幼儿思维发展的作用
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生动、具体的事物容易感知,对于抽象的空间、时间等理解较差。幼儿在接触事物后,通过看、听、闻、摸来认识事物,并在头脑中保留事物的具体表象,依靠这些表象记忆和想象。但是由于幼儿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例如表演类游戏、体育类游戏具有一定的情节和动作,需要幼儿身体和头脑配合完成,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其记忆力、注意力、思维以及意志力等多方面能力都会在不同程度上获得进步。幼儿在游戏中由于没有了现实的拘束,可以自由的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在不断的探究、思考中完成游戏活动,并且从中习得知识与能力。
人类是一种群居动物,我们不可能脱离他人而独自生活,培养幼儿良好社会交往能力就变得至关重要。幼儿期是人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游戏幼儿能获得许多适应周围社会环境的经验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和技能。
1.对克服幼儿“自我中心”的作用
幼儿在游戏分工与合作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与人相处的技巧,譬如如何尊重他人、如何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等。由于家庭规模的减小,物质条件的富足,现在多数孩子身上容易出现“自我中心”的现象,不会从他人的角度去理解、思考问题,如果仅是通过简单的说教孩子理解起来会很有难度,以游戏的方式亲身参与能够有效的消除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如在“团结的小猴”游戏中,扮演“猴王”的幼儿要从猴王的角度去说话、做事、想问题,要会关心的“猴宝宝”,合理分配给其他“猴子”任务,使“猴群”团结稳定,大家友好相处。幼儿开始认识集体,慢慢把自己融入到集体之中,懂得宽容,学会理解。
2.对幼儿规则意识发展的作用
规则意识的培养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键,幼儿在游戏中逐步学会遵守规则,在此基础上逐渐学会如何制定规则,甚至根据自身和游戏需要理解修改规则。
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对规则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形成一定的规则意识,并积极地去认识、理解并内化生活中的各种社会准则,以便今后更好适应社会生活。如幼儿在“红绿灯”游戏中,了解“红灯停、绿灯行,黄灯等一等”的交通规则,知道过马路要走“斑马线”,充分认识不遵守交通规则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孩子既获得了快乐,又培养了儿童粗浅的规则意识。
幼儿以游戏的方式存在,他们在游戏中成长。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影响,现在孩子的小小年纪就在各种兴趣之间来回穿梭,游戏时间少得可怜。英国有句谚语说得好:“只用功不玩耍,聪明孩子也变傻。”游戏与学习并不是相互对立的。游戏教学是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被整合到各种丰富有趣的游戏中,将教学与游戏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孩子们愿意积极参与游戏活动并获得良好的游戏教育。[5]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对于幼儿来说——“游戏即教育”。幼儿教育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儿童对待事物的态度,为人处世的方式以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启迪智慧,塑造性格,促进发展,而不仅局限于让孩子读书识字。爱玩是儿童的天性,我们应该遵循儿童的天性,并施以正确的引导,让儿童拥有美好童年的同时又能为将来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游戏从幼儿的生活中来,最终以不同的形式回归于生活。
1.教育活动中游戏内容生活化
游戏来源于生活,幼儿的游戏内容很多时候都是对现实生活中的反映,幼儿通过模仿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来再现周围的生活,利用想象加工创造去重演他人的活动。以幼儿熟悉的事物为教育的主题或内容,幼儿能更快的投入其中,操作起来也会更加顺畅。现如今垃圾分类成为了一种新风尚,以此主题开展游戏,幼儿可以在游戏中进行学习,孩子们在了解垃圾分类的基础上,还萌生环保意识,懂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通过情感对年幼的儿童进行教育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日常活动中游戏内容生活化
幼儿进餐活动、睡眠活动、盥洗活动以及排泄活动等是幼儿主要的日常活动,幼儿的良好习惯都是在这些点滴活动中培养起来的。将幼儿在日常活动中常发生的问题以游戏的呈现出来,这样的教育方式孩子能够更好的接受和改正。例如,挑食是出现在大多数幼儿身上的一个共性的问题。怎样才能让孩子不挑食,乖乖吃饭是许多家长头疼的问题。我们可以借助游戏的形式来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孩子了解身体的成长与我们所食之物息息相关,在点滴之中让孩子从心里开始改变。如“我是小小厨师长”,鼓励小朋友们用自己不喜欢的蔬菜作为食材来做出美味的菜肴,并与其他小朋友们分享。此外,还要向其他小朋友介绍这些食材对人身体的作用。在了解、制作、分享中让孩子明白人身体的营养需要从不同的食物中获取,单一的某种食物是不能满足我们身体的需要,而且长期缺乏某种营养物质还会引起疾病。在游戏的互动中慢慢改变幼儿,学会接受自己不爱吃的食物,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
邱学青将游戏材料定义为:“是儿童用来玩的玩具和材料,它既是游戏的物质支柱,同时对游戏的性质、内容等产生影响。”[6]幼儿在接触、了解材料时,其手、眼以及其他器官都处在积极的活动状态,在摆弄的过程中幼儿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从而促进大脑的发育。游戏材料多样多变的特性能够诱发儿童各种探索行为,激发幼儿的游戏动机和想象,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和形式。
1.游戏材料种类的多样化
台湾著名成功学大师黑龙幼先生曾经说过:“孩子就像种花,要耐心等待花开。每种花都有自己的特点,只是花开的早晚不同。”[7]幼儿的发展存在个体差异性,他们对同一游戏材料表现出的反应可能是截然不同的,有的孩子可能对玩具爱不释手,有些则显得兴致不高,这样一来就不能有效的促进所有幼儿的发展。
因此,在材料准备时,避免单一化,要准备多种不同种类的游戏材料,这样既能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还有助于激发幼儿创新思维的发展。
2.游戏材料功能的多样化
对于幼小的儿童来说,游戏和工作是同一回事,玩具就是他们的工具和物质支柱。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8]之所以强调游戏材料功能的多样化,是因为在众多的玩具材料中并没有哪一款能完全满足幼儿多种方面的需要,游戏材料是幼儿“工作”的工具,若功能过于单一,即使有再多也会使幼儿产生倦怠,不利于幼儿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在游戏材料投放时不但要关注数量,对功能的关注也是必不可少的。如语音类玩具,可让孩子听觉更敏锐、促进语言表达与组织能力;科学类玩具,激发幼儿的探究欲,培养幼儿对各种事物观察、分析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不同功能的游戏材料能带给幼儿新奇的感受,也能在促进幼儿发展上更具针对性。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游戏环境的创设要避免成人化,固定化以及形式化。幼儿园中的游戏环境很大一部分是成人精心设计的,这样往往会忽略幼儿的真正需求。游戏场地和设施也是固定的,这样孩子的创造力就容易被削弱,长期如此孩子的好奇心也会消失,以至产生厌倦的情绪。创设良好游戏环境的重要性在于,幼儿园的物理环境和空间使用状况会对幼儿的游戏行为和能力产生较大影响,只有具备良好的物理条件和精神环境,处于健康的身心状态,儿童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游戏活动。[9]
1.室内游戏环境的开放化
幼儿主要的游戏活动场地在室内,室内环境的营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室内虽没有开阔的空间,但可以为幼儿创设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精神环境,比如营造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精辟地指出“儿童在一个好老师那里很少听到禁止,而经常听到的是表扬和鼓励的话。”[10]要充分相信幼儿主动发展和自我教育的能力,相信幼儿能创造出奇迹。教室中的任意一角落都应该成为幼儿的小天地,他们在其中可以尽情的进行创造活动。譬如幼儿喜欢用彩笔在墙壁上随意绘制图案,教师不应该制止幼儿,而是应该加以引导,为他们准备一面“特殊”的供他们自由创作的墙面,让孩子们的天性得以释放。
2.室外环境的开放化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要因地制宜的对幼儿进行教育,带领孩子欣赏当地独有的事物,了解风土人情,在游戏中开展教育,保证幼儿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学习经验和技能。在室外开展游戏时,游戏材料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自然性,能够充分激发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孩子们喜欢玩的“过家家”游戏,让孩子在户外进行,没有提前为他们准备的材料,也没有限定的场地,孩子们可以自由发挥,将周围一切能够利用的事物都利用起来,还给它们起名字,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孩子表征能力的发展。之所以要强调幼儿游戏环境,是因为环境同样具有很大的教育作用,但是由于很多时候是隐性的,所以很容易被忽视。游戏属于幼儿,让幼儿参与到游戏环境的创设,为他们提供开放的游戏环境,在玩的过程中也能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属于他们的优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范式。幼儿有着属于自己的世界,要想更好的教育幼儿,就要走进幼儿的世界,去了解他们,真正的认识他们。游戏为我们提供了打开幼儿世界的“钥匙”。幼儿在游戏中,能够根据需要自主地控制游戏环境,尽情地施展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已的愿望,幼儿的游戏是非功利性的,没有压力和束缚,孩子们是舒服的、愉悦的。有“游戏生活”的儿童才能够被称为真正的儿童,游戏对于成年人来说可能只是一种消遣、娱乐的方式,对于幼儿来说游戏是他们的“工作”,是他们获得经验与技能的一种手段。家长和教师应该正视幼儿游戏,肯定游戏对幼儿的价值,以真正适合幼儿的方式来进行教育,为幼儿长足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