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之轻重,未可问焉

2015-03-17 11:04高政锐
醒狮国学 2014年12期
关键词:清王朝太平天国运动曾氏

高政锐

曾国藩任两江总督之后,坐镇东南,手握重兵,成为天下关注的焦点。此时的曾氏,距攻破天京、封侯拜相仅一步之遥,可谓人生的鼎盛时代。楚军领袖左宗棠曾托曾氏幕僚转交其亲作对联一副,云:神所依凭,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似可问焉。曾氏接到联语后,仅将“似”改为“未”字,并原封返回。一字之改,表现了曾国藩在鼎盛时代的人生抉择。

不仅是左宗棠在试探,彭玉麟、王闿运,甚至是曾氏的九弟曾国荃,都在或明或暗地鼓动着曾国藩的问鼎之志。面对巨大的诱惑,曾氏或许也有一些动心,但他最终选择安于现状,其个中原因颇值得探索。

“鼎之轻重,未可问焉”,与其说是曾氏对左宗棠的回应,毋宁说是他此时面对纷繁复杂政治现状的一种选择。身为湘军统帅,曾氏深知凭借湘军的实力以及他所处的环境,他是不足以问鼎中原的。曾氏深谙儒家之道,一方面,“君君臣臣”的观念是一道牢固的堤坝,它挡住了澎湃心潮的撞击。另一方面,儒家的“知止”观对曾氏的抉择亦有重要影响。“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是《大学》中的话语。曾氏位极人臣,再向前走一步,最终结局,实不可测。“知止”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内心平静,不受妄言蛊惑,接下来曾氏的判断与抉择,则精彩纷呈。

曾国藩的选择客观上决定了中国近代史的进程。“同治中兴”固然是一个幻影,但如果出现曾氏问鼎中原的局面,这道幻影也不会出现。太平天国运动及后来的捻军起义,为千疮百孔的清政府撒了一把盐,国力衰微、民生凋敝已是不争的事实。曾氏的出现使得日薄西山的清王朝变得壮丽,并且为中国近代化历程埋下伏笔。历史不容假设,但如果曾氏怀有“鼎之轻重,似可问焉”的壮志,清王朝最后的壮丽也会不复存在,更不知会有多少人遭受战火的涂炭。

太平天国运动后的曾国藩,最大的贡献就是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开办兵工厂、印书局,组织幼童出国留学,许多事,他都亲力亲为。当时的清政府,虽然已是江河日下,但大量的士大夫仍秉持着“华夷之辨”,坚决站在洋务派的对立面。从卫道的角度上看,曾氏的思想或许比很多人还要保守。但从时代发展的角度上看,洋务运动则是箭在弦上,这不仅是清王朝发展的需要,也是整个中华民族前进的必由之路。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的时代一去不返,曾国藩筚路蓝缕,为历史开启了一个时代的新篇章。endprint

猜你喜欢
清王朝太平天国运动曾氏
神剧——太平天国运动
历史课堂教学视角的选择与实践——以“太平天国运动”一课为例
浅析张之洞与清朝的世代交替
两个历史落差的转换——清王朝的没落对当今中国发展道路的启示
曾国藩:十年征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