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舞蹈作品《桃夭》来浅谈隋唐时期的舞蹈审美意识

2020-12-08 02:26杜兆彤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审美意识

杜兆彤

摘要:隋唐盛世的辉煌时代,在各个方面都体现着承前启后,兼容并包的多民族文化观念。经济的高度发达促使了文化的繁荣和艺术的璀璨。唐代是具有创造性,艺术性,诗性,文化性的时代。尤其是唐代的乐舞更是将古代舞蹈艺术推向巅峰。本文是阐述隋唐时期的文化背景,欣赏舞蹈作品《桃夭》,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之“真”“善”“美”;动作语汇之“阳刚美”“阴柔美”;服饰特征之“形式美”“修饰美”“艺术美”这三大方面,来体会隋唐时期独有的审美意识。

关键词:隋唐时期;桃夭;审美意识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20.11.035

中图分类号:G4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20)11—0151—04

一、隋唐时期文化背景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化,到了隋唐五代时期(581年—907年),为隋朝(581年—618年)和唐朝(618年—907年)两个时期,处于中国封建时期的中叶,是中国古代文化欣欣向荣的发展时期,也是经历了五胡乱华和南北朝两个漫长时期后的两个大一统皇朝,建立起统一强盛的国家,对外贸易和生产力快速发展,国泰民安维持了很长时间。尤其当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之时,更是为我国文化史上增添了最光辉的一页。这个时期吸收印度和伊朗文化,并融入我国文化之中,从壁画、石刻、雕刻、书、画、绢绣、陶俑及服饰之中,都充分体现出当时的强盛与繁荣。尤其是唐代,它是一个具有创造性,艺术性,诗性,文化性的时代。

诗歌是唐代时期最为代表的璀璨文化之一。诗歌是当时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这使得全社会提高了对诗歌的重视与兴趣,因此唐诗对于唐代人,是一种普及全民百姓提高素质的自发教育。理所当然,诗歌式的舞蹈理论依偎着诗歌时代。唐代乐舞美学思想几乎都存在于大量的诗歌文赋当中。这样就涌出大量的诗人,以李白,白居易,杜甫,元稹等人为代表,又以白居易为之最。

二、隋唐时期舞蹈美学思想

(一)“行礼乐之情者王,行礼乐之饰者亡”

这句诗是《沿革礼乐》中白居易提出的乐舞理论命题。白居易认为关键在于礼乐之“本”,到底是什么?他指出:“礼乐之情”就是“本”,“情”是“国情”;而“礼乐之饰”是“末”,其“饰”为乐舞的艺术形式。“本”是有用崇高地位的,“末”是身份卑微的。 如果你身份卑微,不会因你的高超的技艺而改变的。这就是“艺成而下”的说法。但白居易提倡“善沿礼者”,“善变乐者”,只有这样才具有现实意义,才不会每次以失败而告终。

(二)“悲悦在人心”

这是李世民提出的一个十分有影响的乐舞美学命题。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音乐是否感人取决于审美主体。心情愉快之人听什么都会快乐,悲伤痛苦之人听什么都会难过。悲与悦主要在于人内心的情感,而不是音乐。李世民的这种观点是肯定了“人心”才是决定乐舞审美中喜怒哀乐的因素。白居易也赞同这一观点。在乐舞的审美方面来看,二位都只强调了审美主体“人心”的这一单方面,忽略了审美客体“乐舞”的影响力。而杜佑的《通典·乐序》就有全面的论述。他承认了审美主体在欣赏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注意到了审美客体在被观照过程中对审美主體的反作用力。

(三)“乐所以美盛德形容”

这是唐代一个十分明确的乐舞观念,他直接沿袭于前代“乐以彰德”的美学思想,并有所发展。这句话出自于《新唐书· 礼乐志》,这个命题,强调一个字“美”(美饰),不仅要美饰“盛德”,还要美饰“形容”,美饰外在的形,貌,象。也就是说“乐”是通过美的“形容”来美誉“盛德”的。这就使其形式美意识凸显出来。这也是唐代对形式美的理性关注。唐太宗特意解释并把他的《破阵乐》更名为《七德舞》,这也说明了他要强调仁德的意向。后来白居易写了一首《七德舞》诗,来赞赏太宗之德。

(四)“闲其邪,正其颓”

这是杜佑提出的乐舞命题。这一命题是对于周初兴乐后,历经秦汉至唐的乐舞流变而引发的观点。唐代的艺术之所以取得了辉煌成就,正是对外开放、广采博收,兼容并包,勇于创新。唐代继承了隋的乐舞,增删《九部乐》为《十部乐》。“唐代在一般宴会上或其他场合经常表演小型舞蹈,分为“健舞”和“软舞”两类。健舞敏捷刚健,有《剑器》《胡璇》《胡腾》《枝》等;软舞大多优美柔软,有《绿腰》《春啼》《垂手罗》等”。其中“胡旋舞”深受人们所喜爱,它欢快,热烈,具有激动人心的正能量,能够在瞬间激发出人的生命热情。以急促的旋转为主。白居易还曾写过《胡旋女》来描述过胡旋舞。唐朝有着扩大的文化融合思想,使得唐朝大量地引进和吸取很多少数民族文化和外国乐舞。

(五)“舞心者所以激扬其气”

中国哲学,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就是“气”。“气”对于舞蹈而言,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意义。在物质上,“气”是人能存活的基础,无“气”则无生命。在精神的层面上,舞蹈之“气”指人的情志、心性等状态,它是人的意志、定力的反映。舞蹈之“激扬其气”是感动人心,通接人情,激发灵感的火焰,能在瞬间点亮书家,画家,诗家的灵感之光。杜佑认为,在人的所有行为和运动中,能体现出节律,韵致并且可以感染人的就是舞蹈。

(六)“乐之容,舞为刚”

“乐”的整体面貌是通过舞蹈的可视形态来体现的。张存则在这一命题以及唐代其他相关的乐舞言论,把舞蹈的作用提到了一个重要位置,这是继先秦、汉魏以来的与万物美学思想上的一个新概念。唐代的孔颖达在其《春秋左传正义》中明确提出“乐以舞为主”,从理念上使舞蹈进入了一个被再认识的视角。正是在这样一种乐舞美学观的引导下,人们普遍用相对独立的审美眼光来审视舞蹈,对舞蹈形成了相对独立的认识和审美需求,推进了舞蹈美学思想的发展。唐代舞蹈对于形式美的追求,会把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融为一体,而神与逸,阳刚和阴柔之美是不可划分的。除了阳刚和阴柔美以外,唐代舞蹈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都有体现唐代人对古典高雅之美的崇尚与追求。

唐代舞蹈美学思想对唐代的舞蹈实践形成了积极的理论指导,促成了舞蹈在唐代的相对独立。而舞蹈的独立,既推动了唐代乐舞的繁荣,同时也加速了唐代舞蹈美学思想的进一步成熟。

三、舞蹈作品《桃夭》所体现的唐代审美观

(一)从人物特征中发掘“真”“善”“美”

《桃夭》演绎了姑娘待嫁时的那种满面春光,桃色依依,春心萌动般的神色。她们期盼而兴奋的心情,拿娇艳的桃花来比喻待嫁时的羞涩,她们内心按捺不住而传达到身体的那种机灵儿,把人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可人。桃花就像少女般的灵动和斑斓,让人目不暇接。整个舞蹈洋溢着青春的气息,舞者婀娜的身姿塑造了如同桃树般的少女形象。作品先以桃树来比喻少女,再慢慢长出分枝,就像少女内心分支的感情。这桃花一步步的生长过程恰似少女触动内心世界一样井然有序,与桃花的发展相顺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形象地描述出少女美,形态美。少女们轻盈的舞动着,就如同精灵一般,心情也随之起伏荡漾,感受舞蹈中让人满面春风的气息。

汉唐古典舞《桃夭》中充盈着待嫁少女般梦幻羞涩气息,舞蹈出自于《诗经·周南·桃夭》。著名诗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正是因为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用桃花来比喻待嫁少女的美丽,特别是“灼灼”两字,或许看起来会有些刺眼,但细细品味,捉摸其含义,还真是照眼欲明的感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细细品味,慢慢感受,给人以欢快,兴奋,喜气洋洋的氛围,铺满了我们心中的每个角落。“桃子树叶繁枝茂,桃花盛开红灿灿。新娘今日要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全家。”多么美好的祝愿,这种气氛和祝愿,体现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歌颂,也反映出当时平民百姓对生活的热爱,推崇和睦家庭,幸福美满,衣食无忧的社会现象。而诗中“宜家”是亲善、和顺的意思,它体现一种内在美,是告诫我们要想做一个好姑娘,不仅要拥有漂亮的外表,还要有善良的内心——“宜家”。整首诗从始至终就是歌颂家庭和睦,这就是与众不同之处。不同于其他描述新婚的诗歌那样,炫耀男方家室如何显赫,女方陪嫁如何丰盈。而这首诗一直都在强调“宜家”,真是高人一等。这种理念也是孔子先生之赞赏的。其实这就是一种“美”,一种人间“美德”。

《桃夭》给予人很大的启示。“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诗句,爱美之心,人人有之,犹如艳丽桃花的美,还不够美吗?但这是远远不够的。“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还要照顾好家庭,要幸福美满,是属于一种内心美,内在的东西是永恒不变,而外在会经历世间沧桑而变化。只有内心美才是永恒的美。内外兼得,这样才够完美,才能称之为完美姑娘。这种美学观念在当时社会很流行。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过“真善美”的观念。楚国有名的伍举曾提过“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脊民也,故美之为?”伍举的观点是“无害就是美”,其实他所提倡的就是,人要是善良就是美的。而且要对“上下,内外,大小,远近”,无论是朋友还是亲戚都要讲分寸,要得体。这种观点是强调“善”与“美”的一致性,善大过美,善代替美。其中是带有政治色彩的,也存在着局面性,与“目观”之美形成对立面。他否认了“美”的独立存在,并且这种“善即是美”的美学观念在先秦时代很具有代表性。而且先秦儒家的美学观念在此有所发展。孔子是持有着这样的美学观念,他赞赏“诗三百”,因为它“无邪”,而且高度评价过“关雎”之美,因为它“乐而不淫,衰而不伤”,符合他的美学观。孔子很喜欢用“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这句来评价人,就连他选择住处都要“里仁为美”,有仁德的地方才是最美的。凡事以善为先,但是孔子的美学观进步于伍举的观点,孔子已经把“善”和“美”区分开来,并且分别是两个各自的评价标准。回过头来看舞蹈《桃夭》所反映出来的美学观点,就更易理解了,“目观”和“尽善”是并存的,可以合二为一,只有同时兼得二者才称得上是合格的“美丽的少女”。

(二)从动作语汇中体会唐代乐舞之美

作品《桃夭》,“抛袖”和“翘首折腰”是主要动作元素,这两个动作是汉唐古典舞里最具有代表性的动作。整部作品的风格为欢快,轻盈,俏皮,大场面的感觉。经常会出现90度的弯腰“半月”,以优柔的腰功显示舞蹈魅力。“翘首折腰”这一动作是以舞袖、折腰为主题动作,注重腰、臂、头与袖之间的配合,随着音乐快慢而转换。在舞者们翘首折腰的动作中,少女们一美一涩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想起了詩经中的闻名诗句:“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或许舞者们的美并非绝世,但在这一舞蹈中,使人体会到了这种独有的风韵。

舞蹈中经常会有点与线的配合,例如头尖儿的一个点或膝盖的一个下沉,把少女的活泼和机灵表演得活灵活现,而到了舞段的大高潮时,随着音乐的恢宏与起伏,常会有抒情的动作,就像流畅的大涮腰的动作和脚下轻盈利落的步伐,还有弹丝巾再快速抽回的动作,把少女内心的情思表现得十分到位。队形多样化,让整部作品丰富起来,达到了新颖的视觉效果。而她们那害羞的眼神、用手中丝帕遮住面庞的舞蹈动作,更是充满着待嫁少女的怀春与羞怯。《桃夭》让人感受到了那种只属于少女般妩媚与羞涩,就像四月微微盛放的桃花,在舞动中让人嗅到了春的气息。

从《桃夭》中可以看到唐朝舞蹈的特征,样式多变,种类繁多,分类细致。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大型舞等,从此看出当时编舞者的高超的舞蹈专业水平。种类有十多种,以软舞,健舞,霓裳羽衣舞,胡旋舞最为代表性。舞蹈中展现千姿百态的舞姿,精准高湛的技艺,表演情感的细致,璀璨耀眼的氛围,体现了唐朝人热爱艺术的高涨程度。唐代舞蹈风格轻盈昂扬,场面宏大,从中可以体现出唐代的文化特征和唐人的审美意韵。唐玄宗本人就很喜欢和推崇舞蹈,被杨玉环的舞蹈所迷住,但是当时舞者的地位很卑微,只供他人娱乐,没有尊严,正是由于这样的现象,导致了如今舞蹈在美学思想中的迟迟到来。

(三)从服饰特征来看唐代人的审美意识

唐朝的鼎盛與繁荣,唐朝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时代,各民族文化发展的交融促成了唐代文化艺术的繁荣和人们开放的心态。当然服饰的开放性被当时唐朝人有所接受和欣赏的。在《桃夭》中,姑娘们身穿轻薄粉色的服装,看起来轻盈、丝薄,全身只有粉色和白色,主要以粉色系为主,衬着嫩粉的脸蛋儿,像是盛开在春天里的娇艳的桃花一般,让人怜惜。服饰的衣边和胸前都有所修饰,整体单薄轻盈但不失层次感,服饰的整体效果很符合作品人物(待嫁的少女)形象。舞者手中各拿着丝巾,一个娇粉,一个雪白,就好似桃花生长期间颜色的转变。头发的发髻盘起,佩戴轻巧的发饰,但还留有一束发尾,活泼中还不失秀色。我们从《桃夭》中可以看出唐朝服饰的大转变,改变了先前服饰的厚重感。从当下时代人的眼光角度能观察出当时的审美标准。通过作品我们可以看出唐代人的生活无负担无压力,轻松随意,可以体现出当时的生活富裕,国泰民安。

唐朝如此盛世,有着空前绝后的文化繁荣,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的奠基,这都影响着当时社会的每个方面,唐朝服饰有很明显的特征:大方得体,华丽中美,中外融合,多姿多彩。首先,“开放美”是最显著的一种审美视觉,思想开放,服饰开放,社会制度开放。由以前的遮羞封建的含蓄美变成暴露在外的开放美,这就是一种审美风尚的大转变。唐朝女性都流行“惯束罗裙半露胸”,将自己身体的曲线美展露给别人欣赏。女性追随着人体美,这种大胆的穿着打扮打破了封建时期传统的服饰类型,这样服饰改变的大突破反映了女性的社会和生活地位有所上升,更深层次地去感悟女性可以享受社会“男女平等”的权利,这就是“女权位置提升”的转变。其次,唐朝服饰的“修饰美”也是很有名的。唐代的刺绣被人们运用广泛,经历先前朝代的进步,唐代的刺绣发展得十分成熟。当时刺绣也是一种艺术风格,不仅给人以美的视觉效果,还提升了实用性,刺绣分许多种手法,它可以绣在衣领,袖口,胸襟,增强服饰的美感,达到装饰性和实用性的统一。这也可以看出唐代人的审美层次,审美的多元化需求。这就扩展了服装设计的多样化,刺绣工艺得到不断地发展。

唐代服饰的“华丽美”,也是唐朝服饰备受欢迎的重要因素之一。服饰色彩斑斓,款式新颖,以色彩鲜艳的颜色为主,他们会用颜色来区分地位的尊卑。繁荣之时,人们衣食无忧,年年丰收,国库充足强大,才会出现宫廷贵族上流社会的女性的富贵,她们爱好打扮,凸显华美,这也是富贵和安逸的象征。“艺术美”是令人最难忘怀的,它体现了人们的思维的创造能力。改变了以往那种以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用真实的花、草、鱼、虫等图案,但传统的龙、凤图案并没有被排斥,这也是由皇权神授的影响而决定的。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由此看来唐朝服饰的美是空前绝后的,为我国古代历史增添了浓浓的色彩。服饰的典雅华丽展现了社会概况和审美风格,造就了无与伦比的唐朝盛世。

[参考文献]

[1]汤凌云.中国美学通史(隋唐五代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

[2]《中国舞蹈史》编写组.中国舞蹈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3]程剑波.从唐代舞蹈看唐人之审美意识[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科学社会版),2012(01).

[4]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5]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周海秋]

According to the Dance Work “Tao Yao”to Talk About the Danc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in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DU Zhaotong

(Jilin University of Arts, Changchun Jilin 130000,China)

Abstract: The glorious era of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embodies the inclusive multi-ethnic cultural concept in all aspects. The highly developed economy has promoted the prosperity of culture and the art. The Tang Dynasty was an era of creativity, artistry, poetic feature, and specific culture. Especially the music and dance of the Tang Dynasty pushed the ancient dance art to the peak. This article explains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appreciates the dance work "Tao Yao", analyzes the "truth", "goodness" and "beauty"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work, the "masculine beauty" and "feminine beauty" of the action vocabulary, the three aspects of "formal beauty", "modification beauty" and "artistic beauty" are to experience the uniqu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of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Key words: Sui and Tang Dynasties;Tao Yao;aesthetic consciousness

猜你喜欢
审美意识
“物哀美”与三宅一生的艺术设计
手脑结合,升华幼儿美术基础教育
艺术教育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从汉民族风俗看汉族秧歌的现代审美意识
浅谈情感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及表达
谈高中美术教学渗透健康审美意识之优化策略
世纪末的赞歌——比亚兹莱插画艺术风格分析
浅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
于坚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意识价值体现
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