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颖
( 沈阳市中医院 , 辽宁 沈阳 110000 )
骨折是外伤后常见的损伤类型,骨折部位较为多样,手术是治疗各类骨折的可靠疗法,但是术后患者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的康复时间,临床护理难度大,需对患者生理和心理进行两方面的护理[1]。当前,心理护理在骨折围术期护理中应用较多,为进一步总结其护理方法与效果,本次研究选取2017年1月-2018年7月期间本院收治的72例骨折患者,对个体化心理干预的实施效果进行了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2018年7月期间本院收治的72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2组患者均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骨折,并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纳入标准:符合骨折后手术治疗指征;成年人;患者和家属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无法耐受手术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严重精神疾病合并暴力倾向、自杀倾向者;合并恶性肿瘤及其他严重疾病者;凝血功能障碍者;颅脑损伤、昏迷、休克者、听力和语言障碍等。观察组男22例,女14例,年龄18-72岁,平均年龄(45.02±27.13)岁,受伤至就诊时间2-10小时,平均(6.14±4.02)小时。对照组男21例,女15例,年龄18-72岁,平均年龄(45.02±27.13)岁,受伤至就诊时间2-10小时,平均(6.14±4.02)小时。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对照组患者根据骨折治疗术式采取围术期常规护理,包括术前护理、术中配合、患肢护理、康复锻炼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个体化心理护理干预,如下:(1)心理评估。通过交流、沟通等方式,引导患者倾诉,并与家属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情绪状态,分析其是否存在负性情绪反应或倾向;对于存在明显负性情绪反应者,应采用评估工具对患者焦虑、抑郁等情绪进行评分,从而确定患者真实心理状态,根据患者的心理问题,制定心理干预措施。(2)心理疏导与减压。术后,鼓励患者倾诉本次创伤事件的始末,倾吐内心的不愉快,通过情绪疏导达到改善负性情绪反应的目的。同时,鼓励病情稳定的病友,相互倾吐内心的不愉快,使其负性情绪充分宣泄出来。同时,指导患者阅读报纸和杂志、观看电视等,通过简单的娱乐活动,转移注意力,改善负性情绪,并减轻术后疼痛。对于暴躁易怒的患者,引导其利用深呼吸、转移注意力等方式,尽快减轻负性情绪。(3)康复治疗心理护理。在康复治疗中,可结合按摩等手法,减轻患者的不适感,提高心理疏导效果。康复锻炼期间,指导家属积极配合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给予患者和家属情感支持。
3 评价方法:(1)疗效评定。2组患者骨折治疗后6个月来院复查,评估临床疗效:显效,骨折愈合良好,关节屈曲功能及活动度恢复正常,无肌肉萎缩,恢复正常生活或工作;有效,骨折愈合良好,关节屈曲功能及活动度显著改善但未恢复至正常水平,无肌肉萎缩,对生活或工作影响较小;无效,骨折愈合不佳或畸形愈合,关节屈曲功能及活动度无明显改善,存在肌肉萎缩,正常生活或工作影响较大;总有效率=(样本数-无效)/样本数×100%[2]。(2)负性情绪反应评估与监测。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3]和抑郁自评量表(SDS)[4]评估2组患者负性情绪反应变化,SAS和SDS量表均为20个条目,每条目评分1-4分,各项目评分相加为总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越严重。观察2组患者入院时和出院时SAS和SDS量表评分情况。(3)生活质量评估。采用健康状况调查量表(F-36)[5]评估2组患者入院时、出院时和出院后3个月生活质量,该量表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社会功能、情感功能、心理健康等维度,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
5 结果
5.1 2组骨折治疗效果比较:治疗后6个月复查显示:观察组显效18例,有效1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22%(35/36);对照组显效11例,有效1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0.56%(29/36);观察组总有效率97.22%,显著高于对照组80.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5.2 2组负性情绪变化比较:入院时,观察组SAS评分为(48.36±6.37)分,对照组为(49.27±7.02)分,2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出院时,观察组SAS评分为(28.68±5.36)分,对照组为(38.24±6.04)分,2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观察组SDS评分为(47.36±5.37)分,对照组为(48.03±6.37)分,2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出院时,观察组SDS评分为(27.52±6.14)分,对照组为(34.14±5.74)分,2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5.3 2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入院时,观察组生活质量F-36评分为(65.36±5.67)分,对照组为(66.37±6.14)分,2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出院时,观察组生活质量F-36评分为(78.25±8.03)分,对照组为(70.34±7.13)分,2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3个月,观察组生活质量F-36评分为(86.38±8.03)分,对照组为(75.03±7.36)分,2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当前,骨折患者临床护理相关文献报道显示,患者多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且心理压力由本次研究对个体化心理护理干预实践效果分析发现,出院时,观察组SAS评分为(28.68±5.36)分,对照组为(38.24±6.04)分,且观察组SDS评分为(27.52±6.14)分,对照组为(34.14±5.74)分,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可知个体化心理护理干预对患者负性情绪的改善效果更佳。此外,本次研究还发现,治疗后6个月复查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97.22%,显著高于对照组80.56%,差异显著(P<0.05),且出院时和出院后3个月,观察组生活质量F-36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可知个体化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提升患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其临床应用效果理想。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骨折患者负性情绪,保证临床治疗效果,并提升生活质量,对骨折患者预后改善较为有利,值得推广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