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芳
(青海省红十字医院,甘肃 青海 810000)
糖尿病成为全世界最主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其患者的确诊人数在不断的增加,患者在医院治疗之外,在家庭中的自我管理也对糖尿病的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次研究将探讨采用智能化的移动医疗APP健康管理新模式下对2型糖尿病人群的自我效能的改善作用,现报告如下。
选取500例患者,均于2019年4月~2020年4月我院收治,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50例,男性130例,女性120例,患者年龄52~76岁,平均年龄(64.76±3.42)岁;观察组250例,男性128例,女性122例,患者年龄53~78岁,平均年龄(65.17±2.94)岁。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健康管理模式。通过患者自身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监测,记录自身的血糖数据。
观察组:采用智能化的移动医疗APP健康管理新模式。安装符合手机类型的微测云血糖管理系统并配备具备蓝牙功能的血糖仪,通过APP将患者的用药及随时监测的血糖值上传云端,有系统对患者的血糖进行记录、监测和预警,对患者及时进行降糖方案的调整,使医生能够及时的对患者的血糖进行观察分析,对患者进行随访。
(1)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
(2)对患者进行自我效能评估,包括血糖、饮食控制、运动锻炼、疾病管理四个方面的平均分进行评估。
录入SPSS 19.0中,计数资料采用(%)表示,施以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施以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观察组中,空腹血糖在进行健康管理前为(9.62±2.17)mmol/L,管理后为(6.51±2.07)mmol/L,在对照组中,空腹血糖在管理前为(9.49±2.35)mmol/L,管理后为(7.58±2.31)mmol/L;在餐后2 h的血糖比较中,在观察组在健康管理前为(12.26±2.57)mmol/L,管理后为(8.86±2.95)mmol/L,对照组的餐后2 h的血糖比较中,管理前为(12.45±2.19)mmol/L,管理后为(10.03±2.26)mmol/L。
在进行健康管理前,两组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进行健康管理后,观察组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2.336,P=0.021;t=2.141,P=0.0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对两组患者进行健康管理后,观察组的评分为(8.16±1.21)分,对照组的评分为(5.68±1.19)分,观察组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9.911,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糖尿病是最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之一,同时患者常伴有心、脑、肾等系统的并发症,严重的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1]。在2型(T2MD)的发病机制上,更多的是因为患者自身的后天因素造成:运动量的不足、饮食营养不均衡等造成了身体机能内,能量代谢混乱、炎性反应及中枢调控紊乱等情况的出现,进而产生胰岛素抵抗,使得糖尿病的发生。
在医院接受治疗后,患者的血糖得到了控制,在患者出院后,可能会认为药物的服用是对病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对糖尿病的重视程度往往会因为糖尿病症状的缓解变得不那么重视,对自身的保养有了松懈[2]。因此,为了保证患者在院外能够对病情进行有效的管理,就需要对患者自我效能进行提高。
患者的自我效能与自我管理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自我效能越高的患者越能实现自我管理,更加有利于疾病的治疗[3]。在本次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在通过智能化的移动医疗APP健康管理模式下,能够患者的病情进行实时的监测,让患者在外部因素的监督下逐步形成对自身血糖的控制,提高自我效能。
因此,对患者采用智能化的移动医疗APP健康管理新模式下,2型糖尿病人群自我效能有明显的改善,能够对自己的病情进行相应的控制,更好的达到自我管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