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畅
(吉林省人民医院呼吸内一科,吉林 长春 130021)
肺炎多因细菌或病毒感染所致,以发热、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老年肺炎患者首发症状多以呼吸急促、呼吸困难为主。研究显示受机体功能退化因素影响,老年群体肺炎发生率显著增加,且并发感染、呼吸衰竭的风险高[1]。本次对我院老年肺炎患者实施层级链式护理,探讨其对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总结如下。
选取我院2018年5月~2019年1月收治的老年肺炎患者94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参照组、研究组。参照组47例,男28例,女19例,年龄60~77岁,平均(69.54±4.16)岁,病程3~8 d,平均(5.26±1.03)d;研究组47例,男30例,女17例,年龄61~78岁,平均(69.62±4.21)岁,病程3~9 d,平均(5.31±1.05)d。两组一般资料无较大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层级链式护理,依照护理内容进行层级划分:N1级-由护龄3年以下的专科毕业护理人员负责日常基础护理工作;N2级-护龄3年以上,护理技能熟练,负责患者的治疗性相关护理;N3级-护龄6年以上,取得主管护师职称,可准确进行患者心理状况评估,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及问题释疑能力;N4级-护龄8年以上,带教能力强,可指导、监督、管理基层护理人员日常工作,具备应对突发性风险事件的能力;N5级-护龄>15年,由护士长担任,负责护理人员的职责分配及工作监督。
对比两组干预前后1秒用力呼吸容积、用力肺活量、用力呼气流速等呼吸功能指标水;依照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状态,采用0~4分5级评分法,分值同症状严重程度成正比。
采用SPSS 20.0分析,计量资料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x2检验,P<0.05有统计学价值。
干预前,参照组患者1秒用力呼气容积(0.72±0.16)L,用力肺活量(1.74±0.36)L,用力呼气流速(39.65±4.72)ml/s;研究组患者1秒用力呼气容积(0.69±0.13)L,用力肺活量(1.82±0.39)L,用力呼气流速(39.71±4.76)ml/s,两组干预前呼吸功能指标水平无较大差异(t=0.998、1.033、0.061,P=0.161、0.152、0.476)。
干预后,参照组患者1秒用力呼气容积(1.63±0.25)L,用力肺活量(1.93±0.32)L,用力呼气流速(52.53±4.46)ml/s;研究组患者1秒用力呼气容积(1.92±0.21)L,用力肺活量(2.18±0.35)L,用力呼气流速(57.93±4.81)ml/s,干预后两组患者呼吸功能指标水平对比,差异明显(t=6.089、3.614、
5.644,P=0.000、0.000、0.000)。
干预前,参照组患者HAMA评分(15.72±2.31)分,HAMD评分(12.38±2.15)分;研究组患者HAMA评分(15.67±2.36)分,HAMD评分(12.43±2.19)分,干预前两组患者HAMA、HAMD评分无较大差异(t=0.104、0.112,P=0.459、0.456)。
干预后,参照组患者HAMA评分(11.38±1.57)分,H A M D评分(9.4 3±1.0 5)分;研究组患者H A M A评分(9.26±1.34)分,HAMD评分(7.58±1.02)分,干预后两组患者HAMA、HAMD评分对比,差异明显(t=7.041、8.664,P=0.000、0.000)。
层级链式护理以护理人员护理能力为区分标准进行科室相关护理人员的分层管理,同传统的老年病患护理模式相比,可明确各护理人员职责及患者对应的护理需求,对护理有效性及整体护理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2]。各针对性护理措施有效执行后,促进了老年肺炎患者呼吸功能的改善。
老年肺炎患者基础性合并疾病多,外加缺乏对肺炎相关健康知识了解,多数老年病患对自身病情存在错误认知,易滋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3]。长期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对患者治疗依从性、精神状态乃至睡眠质量均产生不同程度影响,不利于患者恢复。本次对研究组实施层级链式护理后,研究组HAMA、HAMD评分均低于参照组。层级链式护理模式下,对应层级护理人员可依照患者心理问题表现进行针对性的疏导干预,消除了患者疑虑并纠正其对自身疾病的认知误区,促进了积极健康心态的形成。
综上所述,层级链式护理干预用于老年肺炎患者中的效果显著,可同步改善患者肺呼吸功能及心理状态,推广价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