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星一炉一天地

2020-12-07 06:01李猛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0年4期
关键词:专业发展

摘要:加入“星火团队”后,读与写、教与研是必修课:在公众号记录教育的行与思,记录生活的真善美;在“星火工作坊”一起磨课,一起读书,一起探讨热点话题;用心对待每堂课,把寻常的语文课当成公开课去上,争取每一课都有与众不同的设计,都发挥独一无二的作用;那些新鲜的、连贯的、生动的故事,让语文教学的天地越来越宽。

关键词:星火教师 专业发展 成长叙事

曾经,我也有一个名师梦。

“我想成为钱梦龙、于漪那样的名师,想像他们一样为人景仰并应邀到全国各地講演自己的教育思想,甚至想像他们一样著作等身,让后来的人铭记、学习。”这是我在工作第三年,参加一个征文比赛时写的题为《我的名师梦》一文中的一段文字。

后来,工作不知不觉中落入“按部就班”,名师梦也就黯淡了下去……

小星星也有光芒

2016年5月,一个寻常的日子,却是我生命里无比闪亮的日子。那天,我加入了新教育“星火团队”,成为一颗“小星星”。我有幸遇到了新教育星火导师——刘恩樵、刘祥、王益民、丁卫军、徐金国、梁增红、柳咏梅等一线名师。导师们以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名师不是铁打钢铸的,是由普普通通的教师成长起来的。不过,他们更勤奋、更刻苦罢了。他们还时常告诫我们:星火要自己点燃自己!

当我在昆山见到亲爱的导师们与小伙伴们时,他们饱满的热情深深地鼓舞着我,他们精神的光芒照耀着我。我知道,我遇见了一群真正志同道合的师友。我要向导师们学习,向小伙伴们学习!

成为星火教师后,读与写、教与研是必修课。每周一篇的习作是少不了的。这一年,我也有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李猛的红泥火炉”,我开始记录教育的行与思,记录生活的真善美。一篇篇文章化作一块块木炭,温暖着自己,也点亮着我的教育时光。

当成长成为一种内在的需求,并且有明确的指引和具体的路径,我开始走上个人发展的正道。

2017年8月,我从盐城来到南京,踏上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平台——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因为同在一个城市,我与徐金国、柳咏梅两位星火导师的距离更近了,能面对面地向他们请教是何等幸福的事。在这里,我也结识了一大批热爱语文的同事和朋友,也与省特级教师杨友红共事。杨老师和星火导师们一样,不遗余力地给我鼓励和指引。阅读、写作、上公开课、开展课题研究,我踏踏实实地在语文的田野里耕耘。2019年下半年,我组建了自己的“星火工作坊”,徐金国校长担任我们的导师。我和其他“小星火”们在一起磨课,一起读书,一起探讨热点话题,很有收获。2019年,我要在海安上一节“整本书阅读”的观摩课《红星照耀中国》,就请伙伴们帮我磨课。尚利芳老师给了我很多修改建议,张佳欣与黄爱芳老师不辞辛劳,一遍一遍地来听课,帮我打磨细节。他们是我的后援团,也是和我一起闪耀的“小星星”。

蓦然回首,幸福涌上心头。原来,“小星星”也有光芒!

感谢新教育“星火团队”,让我与名师同行,与星火辉映。“星火团队”一年一度的聚会,是我一年当中最期待的事,也是我拔节生长的时刻。

2016年,昆山,近距离接触名师,激动之余,也沾了点“仙气”。

2017年,镇江,执教《挑米下锅》,得到导师们的指点,明白作文教学“非写不可”。

2018年,郎溪,代表小组登台发言,分享作文教学思路,不够洒脱,认真反思。

2019年,丹阳,导读《泰戈尔诗选》,从容大方,也对名著导读的课型设计有了更多思考。

2020年,网络,分享成长故事,梳理成长历程与教学得失。

2021年,我们会在哪里见面?我又会有怎样的蜕变?

小火炉越来越旺

成长离不开书写,书写需要媒介。我的公众号“李猛的红泥火炉”,就是自我展示的平台,也是自我提升的渠道。

“红泥火炉”听起来很雅致,很有诗意,出自于白居易的一首诗《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首诗,尤其喜欢诗中的情境。诗人新酿了米酒,怀着惬意的心情看着酒上浮着的点点绿沫,就像一只只小小的蚂蚁。外面寒风凛冽,而屋里却暖意融融,红泥烧制的小火炉上炭火微红。这么好的时光,一人独享,岂不可惜?他想到好友刘十九,外面天气阴沉,寒意逼人,眼看就要下雪了,快把他请过来吧!围着暖和的火炉,喝着新酿的米酒,一起过冬。管外面是大雪纷飞,还是天寒地冻,又跟我们有什么相干呢?

这首诗中,满满地都是老友之间质朴的情意。这份情意是可以消融冰雪,唤醒春天的。

诗中的“红泥小火炉”给我以美的感受,以暖的启迪。在我心中,它象征着诗意的栖居、心灵的归乡。公众号名称“李猛的红泥火炉”便由此而来。

这个“红泥火炉”,到目前为止,已经收录了650篇文章。除了部分学生作品,我的个人原创有610篇,约120万字。

我的公众号写作也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自由发挥阶段,多写生活随笔、教育故事、下水作文;二是有目的地写作阶段。这样的转变,起于一个小故事。

一天午饭后,我在操场上散步,遇见杨特。他说,生活随笔要写,教育生活要写,教学方面的思考也要写。这一下子戳中了我的软肋。我告诉他自己也想写,但是感觉无从下手。他说,并非心里有一篇论文了,才下笔。对教材有一点新的思考,对教学有一点新的设计,对课堂有一些感悟,都可以写下来,可长可短。很多时候,“豆腐块”文章多了,论文也就有了。

我开始有意识地钻研教材,研究学生,探索教法。学习多了,思索也多了,“小火炉”也越烧越旺了。

(一) 寻常的课,也有不寻常的意义

每一堂课,都是学生生命成长中的独一无二,其价值都是不可小觑的。一堂成功的课,可以唤醒学生学习的热情;一堂失败的课,可以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意识到这点,我十分用心地对待每节课,把寻常的语文课当成公开课去上,争取每一课都有与众不同的设计,都发挥独一无二的作用。

因为有这份追求,自然少不了新颖的设计,课堂上常常有精彩生成。课后,我及时把这些内容整理下来,写成教学叙事。

按照寻常的方式上完《诫子书》后,我觉得不够味,没能体现文言共生的理念,尤其遗憾的是没有彰显本文的句式美、韵律美。我便又上了一堂课,虽然是“炒冷饭”,但颇有“蛋炒饭”的味道,多了些营养,多了份美味。于是,《“蛋炒饭”版的〈诫子书〉》出炉了。

《纪念白求恩》是经典篇目,但是由于文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些距离,所以学生并没有太大的兴趣。鉴于此,我安排学生提前了解白求恩的故事,结果一堂课精彩连连,出人意料。课后,我写下《准备方能出彩——我们这样学〈纪念白求恩〉》,来记录课堂的风景。

我带领学生以“挑刺”方式阅读《植树的牧羊人》这篇小说,深入了文本,训练了思维。有感而发,我写下《向权威发起挑战——我们这样学〈植树的牧羊人〉》一文。

教学《邓稼先》一课时,觉得文中的小标题不够工整,便让学生修改小标题,在把握人物风采之后,尝试构思新的思路写邓稼先。这般阶梯式的训练,被我记录在《从小标题阅读到小标题写作——〈邓稼先〉教学故事》里。

上完都德的《最后一课》,我给学生留了一项作业:以韩麦尔先生的视角讲述最后一课的故事。学生写出了非常动人的故事。我也写了一篇题为《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课》的下水文章。

自读课文是统编教材的创新设计。其中的旁批与阅读提示,都是很好的助学材料。教学《美丽的颜色》时,我变“学法教导者”为“自读引导者”,组织学生通过批注开展自读,收到了不错的效果。课后,我写了一篇《借助批注脚手架,指导自读有方法》。

(二) 公开课,细致地打磨

寻常的课,我不会怠慢;公开课,更是细致地打磨。尽管磨课的过程比较煎熬,但是组里的同仁及星火伙伴们总能给予帮助,让我不断地改进,不断地走向语文教学的本真。

《动物笑谈》《秋天的怀念》《蝉》是三堂具有特别意义的区级公开课。

《动物笑谈》一课,我學习如何把握文本的特质,如何趣文趣教。后来,我整理了教学设计,发在公众号中,获得了大家的好评。

《秋天的怀念》一课,我放下“设计”的念头,自然地教。课后,我写下《语文课要好好上》,既感激师友们的帮助,也提醒自己未来前进的方向。

《蝉》一课,磨课的过程一波三折。我先后修改了四稿,每一稿都煞费苦心。这也让我明白,自读课的教学追求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他们的自读引向深入,而不是任他们泛泛而读。这样,教师作为引导者的价值方能实现。这样的自读,才更自主,才有深度。我把磨课的过程用文字记录了下来,题为《几经蜕变方为蝉——〈蝉〉磨课记》,后来发表在《中小学班主任》杂志上。它更大的意义在于见证——见证着我的成长,见证着师长给予我的关怀。

(三) 日常阅读,打开一扇窗

课堂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报告讲座常常给写作以灵感,而阅读则为写作打开一扇明亮的窗。教师要做读书的种子。这些年,我也有计划地读了一些书。除了各位导师的大作之外,还有这样一些:

教育教学方面,有《麦田里的守望者》《致青年教师》《让孩子创造自己》《语文教学谈艺录》《语感论》《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文心》;语文素养方面有:《古文观止》《史记选》《文学回忆录》《陶庵梦忆》《四十自述》《浮生六记》《万历十五年》《蒋勋说唐诗》等;《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摆渡人》《岛上书店》等畅销书我也很喜欢读。

这些书的读后感都发在公众号“红泥火炉”中,《文心》的读后感还发表在《江苏教育》杂志上。

小故事里天地宽

如今,我已工作13年,加入“星火团队”也已4年多。我开始重新认识语文,重新认识自己。我不再由着性子“创新”,开始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在兼顾每一篇课文课程价值与文本价值的基础上,寻求最合宜的教学内容,采用最有用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与此同时,我及时地写下自己的实践并记下学生的收获。

这些语文的小故事多了,语文教学的天地也宽了。

(一) 新鲜的故事

我的语文故事,发生在与学生共同经历的课堂上。我从不墨守成规,更不会抄袭名师的创意。我的能力与名师有别,我的气质与名师有异,我的学生与名师的学生不同,我要有我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有我自己的体验。每一课的教学设计,必须是“我”的,是新鲜的,是独特的——

带着学生比读《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收获惊喜连连;

以“从……到……”的句式概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助力学生的理解由单一走向多元,由粗浅走向深刻;

《孙权劝学》一课,组织言语形式的改读活动,组织课本剧的表演,获得了很多教外之趣;

《蒹葭》一课,调换顺序读,缩减内容读,更换意象读,译成白话读,越读越觉得原版的好;

……

(二) 连贯的故事

语文教材采用的是选文组元式的编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语文的知识体系与能力训练缺乏必要的系统性。教学中,教师可以靠自己的努力,梳理出一条线索,形成自己的教学系统。

第一,基于教材的设计,在努力实现单元整体目标的基础上,挖掘每一篇文本的价值,实现一课一得。

第二,设计有梯度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课前三分钟活动,初一是朗读一篇美文,初二是推荐一本好书,初三是表达一个观点。

第三,安排有层次的师生共读活动。在课标规定的必读书目基础上,每学期都增加二至三本课外名著。比如,初二下学期共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及龙应台的《目送》,到了暑假共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共读活动丰富多彩,有课前三分钟分享、阅读课交流、阅读专题汇报会等。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们还创新交流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社交平台的优势,开展线上的阅读交流,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三) 生动的故事

我的语文教学活动,连贯却不机械。有精心的预设,但是更欢迎灵动的“意外”和“生成”。且看我记录的这样一段小故事:

预备铃声已经响起,可是走廊里嘻嘻哈哈的仍是学生的吵闹声。他们太兴奋了,那种兴奋劲可以融化一园子的雪。我何不带他们在课堂上“玩”雪呢?

当我把“又是下雪天”几个大字写到黑板正中时,他们已经安定下来的心,又沸腾起来,忽闪着大眼睛看我。

“这样的好天气,要是我还按部就班地讲新课,那该多扫兴啊!”我用慢悠悠的声音说出这句话来。他们先是一愣,再是欢呼。

我示意他们静下来,然后说出我的计划——我们来一场“又是下雪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他们小脸红扑扑的,摩拳擦掌要“大战”一场了。

“我们就从《世说新语》中的《咏雪》说起,重新比较谢朗与谢道韫的咏雪佳句。”不少学生觉得谢朗的句子其实也很妙,较谢道韫的更有童真童趣。他们这样说的时候,童真童趣也写在脸上了!

“下面,活动就正式开始了——第一环节,赏咏雪佳句;第二环节,谈雪天乐事;第三环节,写雪天心绪。”

学生积极参与,我也伺机指导。前两个环节,学生热情高涨,惊喜连连。第三环节,我让学生谈谈今天出门见雪的感受,大家各抒己见。我们总结出了几个角度:绘雪景之美,写记忆之乐,叹雪天之烦,赞人情之美。然后,师生共写,完成了几首小诗。

这样的故事有很多,春天赏玉兰花,夏天看急雨,秋天采桂花,冬天在阳台上晒太阳。这样的故事大多是“偶遇”,看似灵光一闪,其实都有我课前精心的构思。较之寻常的课,它们更接地气,活动性更强,具有不可复制性,甚至带有一点传奇色彩!当这些故事变成文字,文字也生动起来。

一路耕耘,总有芬芳。

(李猛,江苏省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语文教师。教育硕士,南京市鼓楼区优秀青年教师,盐城市“五一创新能手”。曾获江苏省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二等奖。)

猜你喜欢
专业发展
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之我见
立足校本 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共同体*
网络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职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实践研究
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与思考
分析如何完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