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虹
摘要:对于初中生来说,科幻写作并非易事。做好引导,搭好阶梯,帮助学生拾级而上,建立创作的信心,是科幻写作教学非常重要且必需的工作。以“带你回家——《带上她的眼睛》续写”为例,教学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阅读原作、讨论故事大纲与年谱、建立“科幻场”、建构故事和人物。
关键词:科幻写作 《带上她的眼睛》續写 科幻场
如何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写好想象类作文,是近几年中小学写作教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科幻写作是想象类写作的一种。科幻,是基于科学的幻想,因此,科幻写作,必然是要建立一个基于科学创造的逻辑自洽的世界,描述在这样的世界里发生的与科学幻想息息相关的故事。这对于初中生来说,并非易事。
做好引导,搭好阶梯,帮助学生拾级而上,建立创作的信心,是科幻写作教学非常重要且必需的工作。下面,以“《带上她的眼睛》续写”的教学为例加以说明。
一、 课程设计总说:做好预设和教学规划
科幻写作的课程设计,需要做好以下的工作:第一,预计时长和所用课时;第二,对相关选题的科学知识做一定的储备;第三,对设计的人物、情节、环境(科幻)、主题等内容做预设。“《带上她的眼睛》续写”的教学,总体设计分为四个阶段,预计时长2—3周,4—6个课时。
第一阶段,分析原小说中的科幻场景,探讨理解小说内容与主旨,理解人物形象,同时辅以拓展阅读。第二阶段,讨论设计《带上她的眼睛》续写故事大纲——《带你回家》,并确定年谱。第三阶段,讨论续写故事中涉及的科学以及科幻部分,建立“科幻场”。第四阶段,按照故事大纲进行续写,做好人物设计和情节设计。在续写完成后,各小组展示续写内容,辅以绘画、立体造型等形式,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讨论创作方法。
二、 教学实施分论:遵循四个阶段和五个要点
(一) 四个阶段
1. 阅读原作。
所谓“续写”,即从原文出发,遵循原文的思路,延伸原文。续写前,要求学生做到熟读原文,把故事情节烂熟于心,准确把握人物性格,透彻理解全文旨意。刘慈欣的《带上她的眼睛》安排在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3课,续写前,首先要引导学生读熟、读透原文,明确如下元素:
原作的科幻框架:地航员、地航局(隶属于航天局)、地航船(前部烧熔发动机、中部主舱、后部推进发动机)、传感眼镜、中微子通信设备……
原作的人物:“我”、沈静、地航局主任。
原作的故事架构:“落日六号”地航船发生事故后,地航员沈静被孤独地留在了地心深处,她和大地上能够取得联系的最后时间里,男主人公带着她的“眼睛”在大草原上旅行。
原作的主题:科学探索的牺牲精神,对美的追求,对生命和生活的眷恋、爱。
为了让学生对刘慈欣的科幻创作风格有进一步的了解,也为了拓展《带上她的眼睛》的阅读,我还介绍学生重点阅读了刘慈欣的另外两篇短篇小说《地球大炮》《山》
《地球大炮》《山》分别收于刘慈欣短篇小说集《流浪地球》《超新星纪元》,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年出版。。事实上,《地球大炮》的故事与《带上她的眼睛》的故事是相关联的,如果我们不读《地球大炮》,都不知道那位被永远留在地心深处的女地航员的名字叫沈静。《地球大炮》讲述了沈静的祖父沈华北、父亲沈渊两代人为了“地球大炮”的设计、建立、使用所付出的努力,得到的荣耀和遭受的劫难,也讲到了人类在“地球大炮”的建立和使用的过程中获得的便利、经历的事故等。而“落日六号”的失事正与“地球大炮”相关。科学探索的发现和推动,以很多人的牺牲为代价……《山》的故事很有趣,一个登山爱好者登上了由外星人制造的“水山”,见到了外星人,并进行了交谈。这是一种生活在地心深处的机械外星人,他们经过十万年的探索,终于从只有方圆3000里的“泡世界”中走出,来到了自己星球的表面,开始探索宇宙。《山》讲述的这个过程,正好与人类探索地心世界的进程相反。机械外星文明,通过“针尖号”“线世界号”“岩脑号”等航船的探索,经历了很多的失败和牺牲,终于走出了自己的小世界,来到了宇宙的大世界。这个故事对我们的续写会很有启发。
2. 讨论故事大纲与年谱。
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我已经给学生布置了续写任务,所以原作阅读的任务一经完成,我和学生立刻就进入了续写故事的讨论中。学生的意见较为一致:去救沈静,不能把她一个人留在地心深处。而且,有很多学生建议让《带上她的眼睛》中的男主人公“我”去救沈静——为了让男主人公能去救沈静,最好他俩能结婚,这个救援的时间跨度要控制在20—30年内。学生很敏感地读出了原作中爱情的端倪,很容易地就选择了“英雄救美”的故事架构。
在讨论之前,教师可以适当引导。救沈静,说起来很简单,但是,怎么救,用什么工具去救?人类现在有可以到达地心的地航船吗?派谁去救?咱们的地航员有到地心去救人的能力和经验吗?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很快抓住思考的方向,也是在引导学生科幻的意识和感觉。
经过集体讨论,我们形成了故事大纲和年谱,具体如下:
故事大纲(6个章节):
(1) 真情辩论——不惜投入救回沈静;
(2) 地核地航员训练计划;
(3) 驶入地核——地核地航船设计;
(4) 出征;
(5) 见面,魂归故里;
(6) 尾声。
年谱:
2111年,人类开始进行地心探索,“落日一号”地航船发射成功。
2111年这个时间的确定,是因为《带上她的眼睛》中有一段这样的话:“第一次太空飞行一个半世纪后,人类开始了向相反方向的探险,“落日”系列地航飞船就是这种探险的首次尝试。”人类的第一次太空飞行是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完成的。因此,确定落日地航船的首航是2111年。后面的时间也都是依据文中内容推进的,一直到2115年沈静与陆地彻底失去联系。续写内容从2116年开始,计划经过20—30年的时间完成“带你回家”救人计划。
2114年,“落日六号”误入地核。
2115年,发生了两个事件。事件1:在坚持工作一年后,某一天,“落日六号”地航船上的工程师打开了绝热门,被烧成了木炭;指令长也因此严重烧伤,写完最后一页航行日志死去了;“落日六号”上从此只剩下沈静一人。事件2:在主任的安排下,“我”带着沈静的眼睛度假;沈静利用中微子传感眼镜,最后看了一眼地面世界;在“我”从草原返回航天中心的飞机上,传感眼镜联系中断;随后语音和数据联系也中断;三个月后,“我”知道了真相。
2116年,真情辩论。关于是否不惜投入地拯救沈静的辩论,主救方成功说服大众和航天中心,“带你回家”计划启动。同一年,地核地航员选拔启动,地核地航船研制启动。
自2117年始,计划用二三十年的时间,选拔、培训地核地航员,以及地核地航船的研制工作。
22世纪40年代的某一天,地核地航船发射,前往营救沈静;对接成功或抓取“落日六号”;见到沈静或沈静的遗体。
3. 建立“科幻场”。
“科幻场”的建立是科幻写作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刘慈欣有两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主流文学描写上帝已经创造的世界,而科幻文学则像上帝一样创造世界再描写它。
参见:刘慈欣.从大海见一滴水——对科幻小说中某些传统文学要素的反思[J].科普研究,2011(3)。
我一直认为,好看的科幻小说应该把最空灵最疯狂的想象写得像新闻报道一般真实……自己希望把小说写得像是历史学家对过去的真实记叙……
参见:刘慈欣.三体[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这两句话也给了我一些教学设计的灵感与思路。它告诉我们,要讲好一个科幻故事,首先要建立一个“科幻场”——一个科幻的时空,然后才能在这个被创造出来的时空中添加人物和故事。而学生要建立这样一个“科幻场”,是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的。因此,我和学生仔细讨论了“带你回家”计划中涉及的各方面的科学问题:
(1) 地球的知识以及人类身体素质、身体极限与地核环境;
(2) 地核地航员的选拔、训练基地设计和训练计划的拟订;
(3) 地核地航船的设计与命名,包括形状、特性、动力、定位、隔热等;
(4) 营救路线、营救的细节考察、营救时的机器操作;
(5) 中微子通信系统、传感眼镜、生命循环系统等科学元素在续写故事中的应用。
围绕这些问题,学生自由分组讨论,形成解决方案,用PPT、绘图、文字等形式展示。展示后,关于续写故事的“科幻场”就基本建立起来了。在展示前,我们还做了关于“知识产权”的约定:在建立“科幻场”(或称知识库、点子库)的过程中,全班同学创造的“点子”版权归集体所有,全班同学可以共享。这个约定也是为了让大家共享“科幻场”,互相借鉴,形成互补,所有学生都可以进入“科幻场”进行创作。
学生提出了各种方案。
关于“地球的知识以及人类身体素质、身体极限与地核环境”,主要是由学生介绍关于地球的知识以及人类对温度压力等耐力极限,邀请地理老师来为学生把关。
关于“地核地航员的选拔、训练基地设计和训练计划的拟订”,学生借鉴航天员训练项目设计了如高温耐受训练、抗压力训练、抗封闭/压抑训练、医疗训练、紧急情况训练、地核地航船操作训练等内容,还讨论了地核地航员的招募,如淘汰制甚至身高等问题。学生建议将训练营建设在沙漠等酷热荒凉的地方,比如撒哈拉沙漠,来锻炼地核地航员的意志,并取名为“魔鬼训练营”。对训练内容,学生讨论最多的是高温耐受训练,主张建立一个高温训练舱,分成不同的等级。这个训练舱被大家称为“八卦炉”。学生认为这是一个有着美好寓意的名字,因为能够练出孙悟空“火眼金睛”的八卦炉,一定也能训练出最优秀的地核地航员,救回我们英勇的科学家沈静。另一个讨论比较多的就是地核地航船模拟舱,它要模拟环境让地核地航员适应地核的生活。
关于“地核地航船的设计与命名,包括形状、特性、动力、定位、隔热等”,参与讨论的学生最多,讨论也最激烈、最出彩。其中,关于地核地航船的命名,学生一致反对沿用“落日”的名称,因为“落日六号”已经坠落,所以要选择更具有吉祥寓意的名字:朝阳、祥云、星火、月光、后羿、草原、日出……取名“月光号”,是因为沈静的眼睛在和男主人公旅行时,听着德彪西的“月光”。学生表示:我将乘着月光,带你回家,让你重新沐浴在月光下。取名“后羿号”,是因为后羿能够射日,就能夠把“落日六号”从地核带回来……这些名称很有趣,也很有想法。关于地航船的设计,每个小组都拿出了自己的设计图,有一个小组甚至做了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航器图鉴”,绘制了“落日一号”“落日六号”和准备实施救援的“星火一号”,一共绘制了10个地航器,还设计了地航补给站。关于地核地航器的设计图,则大多涉及发动机、生活舱、生命维持系统、隔热设计、通信系统等。关于动力和能源的设计,呼声最高的是一款烧熔发动机和螺旋桨发动机的双发动机设计——烧熔发动机在地壳地幔固体物质中航行,螺旋桨发动机则在地核的铁镍溶液中航行。而能源设计中,学生提到直接用地核中4000—6800摄氏度的铁镍溶液的热能等。关于隔热系统的讨论也比较多,对它的层数,每层的功用,使用的材料,如聚乙烯、纳米管、真空等材质,都有很细致的设计。另外,因为“落日六号”是在高温作用下,发动机和主舱断裂失去动力,才永沉地核的,有的小组还重点关注了如何防断裂的问题。
关于“营救路线、营救的细节考察、营救时的机器操作”,学生也展开了热烈讨论。首先是营救路线问题。《带上她的眼睛》中提及出发地是吐鲁番盆地,但大部分学生说,从盆地出发不如从海里出发,不如选择地球的最低点马里亚纳海沟,可以大大减少在地壳中航行的距离。受《地球大炮》的影响,也有学生提出可以穿过地球,但是被大家否定。其次是如何找到“落日六号”的问题。学生判断,“落日六号”要么在地核外核中随铁镍溶液游走,要么沉入地核内核不能移动,因此可以发射高分子探测器,或者利用振动波在液体中遇到固体的反射波,或者采用高效能雷达等方式来寻找。再次是找到“落日六号”后如何营救的问题。是抓取还是对接?如何抓取?如何对接?“抓取派”和“对接派”对各自的看法进行了阐释,“对接派”受到了更多的认可。其后,“对接派”详细介绍了对接的方式:第一层吸附“落日六号”舱口,第二层罩在第一层上面,抽取中间高温液态铁镍,注入液态氮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