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
【摘要】老师教读古典诗文时应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古诗文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让他们能自然而然地获得思想的启迪,收获美的熏陶和感染,提升深层次的审美意趣。
【关键词】朗读;品位;美;能力;自信
古诗词承载几千年中华文化的精髓,是炎黄子孙成长的宝贵精神养料。它们担负起叙事言情,传承泱泱华夏厚重底蕴文化的重任,历经几千年的洗礼却依然熠熠生辉。统编教材中的古诗文,比原来版本的数量有大幅度增加,整个小学六年共选有古诗文124篇,面对越来越多的古诗文,我们的教学重点应该落在哪里呢?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要在指导学生感知、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足功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古诗文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让他们能自然而然地获得属于他们思想的启迪,收获属于他们自己的美的熏陶和感染,提升高层次的审美意趣。
俗话说:“好酒不品不知其味,好文不读不知其美。”我们怎样落实古诗文教学中的“读”呢?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谈谈相关做法。
一、“读”出品味来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培养学生仁、义、礼、智、信等高尚的思想道德和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发展他们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符合时代发展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都离不开一个字——“读”。“读”让我们认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丰厚博大。“读”让我们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深的智慧,从而关注他们现在所生活的时代的文化生活特色,尊重个性化的多样文化,吸收人类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不被流行的低俗文化所左右,高筑自己的精神防御堡垒,坚守住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提高新一代青少年的生活品味和文化品位。
苏轼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了,课文的内容才真正被学生理解了,作者要表达的感情也能有个性化的体悟。学生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真正达到了文入其声,意入其心的效果,学生们读着读着,就对古诗文的品味丰厚了,他们的文化品位就高了。比如,品味朱熹的《春日》中“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意境,品味这种无边光景的色彩美,于是,春天的意象就会在他们的心目中定格一个小小的空间,装下这美美的自己品出来的味道。
二、“读”出美感来
每一篇流传下来的古诗文,字里行间都浸润着美的元素,都孕育着作者美的情怀和美的灵感,再通过学生们声情并茂地大声朗读,就可以将作品中原生态的美还原出来。或字正腔圆,或铿锵有力,或婉约柔美。在音、声、情中融入自己的灵魂,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堡垒。名篇佳作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自然美、人格美、和谐美,在诵读中就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
1.王维《山居秋暝》。在诵读中,雨后秋凉,松间明月,石上清泉等美丽的画面,我们能从中体会到作者以自然美来表现的人格美和社会美。
2.王维《鸟鸣涧》。我们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闲静美,更突出了人与自然的融合的美。
3.张志和《渔歌子》。我们从诵读中体会到的是渔父与自然的另一种和谐美。
4.陶渊明《饮酒》。我们读出了作者表达的自然之美与作者的心意之美的完美融合。
5.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我们读出了诗境的大气磅礴,读出了红军在困难面前的乐观主义精神。
6.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給予我们对人生意义的更深的感悟,把人生的终极美好意义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读”出能力来
学生的能力培养,一定是在反复的实践当中,不断地自我实践、自我体悟中才能形成真正的能力。学习意蕴丰厚的古诗文,朗读是关键。只有反复朗读,文本的内容才能了然于胸,才能前后贯通,浑然一体,真正领悟文本,对文本的情感的深刻体悟才有发言权。一味接受老师的讲解,他们的发言也只是配合老师的标准答案而生发的。在古诗文教学课堂中,笔者把朗读作为基本的教学环节与对文本的赏析结合起来,恰当地安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落实它在课堂教学中的真正核心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
我们在古诗文教学中,通过读,让学生领悟作品的思想感情,领略作品的韵味意境,体会作品的语言艺术。久久为功,学生们就会积累大量的优美的语言材料并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潜移默化中熟稔词语、贯通语法、规律修辞,灵敏语感、提升能力。
读,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日常的作文当中,他们能够驾轻就熟地运用古诗名句。比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黑发不知勤学早”等等美句。这些句子就像像一朵朵美丽的小花一样点缀在学生们的作文中,为文章增添一抹亮色。最让笔者感动的是一名学生在《钓鱼的启示》读后感中,出现了“莫显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这句话,这样蕴含着深刻哲理的句子能被他们灵活运用了。笔者想,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不是很好地落实了吗?
一“读”解千愁,古诗文是凝练的语言艺术,内涵极其丰富,需要反复朗读,才能了解其意、体会其情、领略其境,也才能见其人、观其色、闻其声,悟其理,会其神。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合理地安排师生之间合作共读一首诗,变换不同的方式入情入境的读,这样就可以有梯度的调节课堂教学节奏,也能从多角度提升学生们的解读古诗文的能力。
在教学《七律·长征》时,笔者这样完成了诗歌结构的解读:首先,诗歌的首联是总起句,尾联是总结句,我们就反复把这两句读完再请学生回答它们的在文章中的作用。然后,我们再把诗歌中间分述的语句反复朗读,学生们也能一一说出都分述了哪些内容。整首诗歌的总分总的结构在朗读中就完成了。经常这样训练,学生们就会把学到的经验进行迁移去分析别的文章,他们自行解读文本的能力就在朗读中完成了。
四、“读”出自信心来
充满能量的古诗文内容具有净化灵魂,陶冶情操,提升自信的功效。在老师的引领下,他们朗读得多了,音声传情,情感丰富了,对事物的认知就不单一了,学习语文的自信心也就不会缺乏了。
《少年中国说》这篇大气磅礴的散文,文章层层递进的民族责任感、民族自信心,在学生们的一遍又一遍高亢的朗读声中得到了升华。从他们的读后感中笔者看到了他们满满的自信,哪怕是一件小小的打扫卫生的事情也得把它干漂亮。多么好的意境,多么好的感悟,多么深刻的理解,学生们的生活自信,学习的自信就有源头活水了。
那些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人生命参与并流传不衰的古典精品,那些融汇凝聚在诗中的智慧、风骨、操守、意境等通过“读”,会像空气一样不露痕迹地从学生的声音中渗入到血脉中,并根植于他们的生命之中,装扮他们的精神家园,同时也将成为他们建构自己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因此,我们的古诗文课堂就要“读”树一帜。
[本文系惠州市教育科研2019年度教育科研一般项目“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古诗文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19hzkt315)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陆恕.主题阅读教学策略[M].开明出版社,2014.
[2]温儒敏.部编教材的七个创新点[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12b5950102zgc5.html.
[3]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12b26c8d30102yj2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