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月桂
摘要:小学阶段整本书教学关注学生六种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不同年级、不同梯度的训练,提升学生的思维发展和阅读素养的综合能力。文章论述小学高年段整本书阅读的作用,提出整本书阅读的六步法:第一步:自主约定;第二步:经典语句;第三步:提炼语句;第四步:感悟重组;第五步:凝练体会;第六步:评价推介。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阅读方法;阅读策略
陈先云老师在2018年广州举行的“广东省三科统编教材培训小学语文学科专场”中讲到一个重要的观点: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努力构建符合语文学习基本规律,适合学生发展特点的语文能力发展体系。本套教科书按照阅读与表达并重,同时推进的思路综合编排。部编版教材更注重语文要素:1.必要的语文知识;2.最基本的语文能力;3.最常用的方法策略;4.必要的学习习惯。
一、小学高年段整本书阅读的作用
长期以来,语文教材的选文都是单篇结构,容易导致阅读的“碎片化”,影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课改、新高考的背景下,整本书阅读将以课程化的形态出现在语文教学中,同时中考、高考对“名著阅读”的考查力度也在不断加强。整本书阅读无疑已成为语文教学的热点,同时也是教学实践中的难点。整本书阅读的主要目的不是基础知识的学习,也不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看完一本书,能否提炼主要内容,能否把作者的意思变成自己的核心观点,这些能力是需要一点点培养的。小学阶段整本书教学关注学生六种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不同年级、不同梯度的训练,提升学生的思维发展和阅读素养的综合能力,为日后的升学奠定基础。何捷老师说过整本书阅读,需要读懂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发展、故事结构等。高年级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缺乏一定的方法,只有依靠教师提供行之有效的阅读策略,才能使学生实现阅读的小目标,产生阅读的兴趣,才能持之以恒,坚持阅读。
二、小学高年段整本书阅读六步法
笔者给班级的学生初步设计了一个读书的实施流程:1.自主约定;2.经典语句;3.提炼语句;4.感悟重组;5.凝练体会;6.评价推介。
笔者以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鲁滨孙漂流记》为例,淡谈如何实施整本书阅读六步法。
第一步:自主约定,这一步是最简单的,学生自主找同伴、邻居,自主约定感兴趣的篇章进行阅读。《鲁滨孙漂流记》共有14章,我们把阅读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通过目录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篇章进行自主阅读。阅读过程中学生自己可以调节与控制,这能更好地促使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阅读策略。
第二步:经典语句。认真阅读所选的章节并摘抄每个章节中最感兴趣的或最有感触的几句话,写读书笔记。这个没有统一的要求,让学生自由发挥,接着在摘抄的基础上悟语提炼。
第三步:提炼语句。这一步是关键的一步,教会学生寻找关键的词语,分析是否与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有关。带领学生写好批注,是一种极好的方式,从词语、句子或段落人手,引导学生关注书中的细节。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想、疑难问题,为下一步深入思考理解提供素材。阅读批注没有固定的要求,能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即可。这一步遵循多悟多说,少悟少说,不能不说的原则,给学生一定的任务而又不会有负担。如班里一个学生通过摘抄鲁滨孙的日记,提炼出他是一个善于思考、勤劳、乐观的聪明人。他分析认为鲁滨孙能够未雨绸缪,尽可能地把船上有用的东西转移到岸上,这也是鲁滨孙能够在荒岛上生存下来很重要的一步。他每天安排好自己的工作,不论做什么,让自己忙碌起来,就不会瞎想,也不会坐着等死,证明自己活着还有意义。当意外来临时,他没有沮丧,尽力地分析当前形势,寻求最佳解决办法。他列举事件的好处与坏处进行对比,让自己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困难,这点使得他能够忍受寂寞的侵袭,坚强勇敢地生存下来。读书笔记的好处就是让学生把感悟用语言记录下来,整理自读时的思维火花,也是提升概括能力的不可或缺的一步。
第四步:感悟重组。刚开始学生批注的语言是零散的,需要进一步组织提炼重组,使得语言更有逻辑与条理。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我们明显看到学生的批注不再停留在思维的表面化,变得更有深度。学生的思考维度也在层层递进,从三年级开始训练,到了六年级,学生从简单的字词句段过渡到内容、写法、结构、语言的梯度理解上,得益匪浅。尝到批注的乐趣,学生能坚持边读边悟边写,而这种坚持不仅能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害怕写作文,他们总感觉无话可说,阅读批注的训练后,学生都能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也提高了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然而然能提高写作能力。
第五步:凝练体会。在前四步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对整本书的阅读有大致的了解,到了第五步,我们应该设置一个提升总结的环节,帮助学生与自己对话、与他人对话、与作品对话,从而完善自主阅读的成果。每个人阅读的收获不尽相同,阅读后的交流与分享就是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自豪感,阅读分享的形式多样,读书会、阅读交流会、好书推介等等,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求同存异,引发思维碰撞。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动笔写读后感。读后感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点:1.帮助学生整理书本的内容,写读后感的过程中可以再次梳理书籍的脉络,再现书本内容的过程。2.不动笔墨不读书。通过动笔,学生明白了自己从这本书中获取了哪些知识,得到了哪些收获,更清晰自己从主人翁身上获得了哪些积极的影响。鲁滨孙孤身一人流落荒岛,面对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他凭借着坚强的意志、乐观积极的心态,在荒岛上生存了26年,最终获救。这个故事带有传奇色彩,学生都被鲁滨孙的遭遇所震撼,随着阅读的深入,主人翁身上所传递的精神更是给予学生心灵上的极大的震撼。读有所感,感有所悟,学生的感触颇多,读后感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今年新型冠状病毒的暴发,举国上下同时按下暂停键,一批又一批的最美逆行者迎难而上,奔赴在抗疫的最前线。我班的肖璟雯同学就是在阅读了《鲁滨孙漂流记》后联系了自己在网课学习期间的感悟,写出了《做迎难而上的逆行者》——读《鲁滨孙漂流记》有感,获得了区寒假读一本好书读后感征文比赛一等奖。3.写读后感,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给学生自由驰骋的天地,他们有时看似天马行空的想法,正是他们深度阅读的体现。
第六步:评价推介。整本书阅读进行到最后一步,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评价语和推介词。在撰写评语和推介时,可以选择加入一些核心关键词,如《鲁滨孙漂流记》主人公身上的标签:乐观、勤劳、聪明、勇敢、坚持不懈等。这些词语可以成为书籍的导读目标,引导学生学会读情读理。小学生必读书目中,就包含了和平、尊重、爱心、宽容、乐观、责任、合作、谦虚、诚实、朴素、自由、团结、专注、勇气、感恩、纪律等核心关键要素。每一本名著都会有作者传递的思想、逻辑、意境,学生能够运用阅读策略自主阅读一本书后,进行交流讨论,同时能够对自身的阅读进行反思与评价的过程,就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过程。
无论读什么书、选什么章节,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并能主动落笔的学习习惯。摘抄后的自悟语句、重组感悟、评价推介,都是训练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写出自己的理解,实现自读效果的提升,进而提高写作的水平。当我们坚持按这样的框架模式训练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不求速度,循序渐进地铺展,经过两三本书的练习,学生都能掌握阅读流程,轻松自由畅游书海。
整本书阅读是实施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达成、语言的构建与运用、提升审美鉴赏、实现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非常重要的环节。部编版教材选取的经典作品都是人文、文学素养的积淀,通过整本书阅读,这对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持续的思考习惯的形成,还有深度学习能力的形成,都有明显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