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娥
(江西省新余市仙女湖区河下镇中心小学,江西 新余 338000)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教学的重点,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完善教学模式,突出阅读教学的创新性与时效性,改善错误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营造轻松的阅读环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树立健康的阅读观念,从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课内阅读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等,因此,应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的科学性。
1.朗读评“情感体验”。这是阅读教学中的阅读的第三个层次,是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在读中体会文章情感的过程,是在理解后有感情地朗读,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朗读做了具体的要求:即学生要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并且有感情地进行朗读课文。因此,此时的评价标准应该是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读评“感知”。这是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时,应该从能用普通话读课文、声音响亮、不读错字、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等方面进行评价。
3.精读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认为精读的评价目标是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因此,在这个环节的评价中要具体考查学生在文章大意把握、知识要点概括、文章内容探究、内容词句理解、作品整体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1.学生互相评价。在阅读教学中,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互相评价,学生互相评价的方式很多:同桌互评,小组互评,找朋友评等。通过这种学生间的评价,使学生从小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去评价别人,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而且,通过这种评价加强了孩子们口语交际、礼貌交际、与人交往的能力。
2.教师评价学生。这是最传统的一种评价方式。以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是否定就是肯定,强调唯一的答案。这是忽视了学生阅读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在运用这种阅读评价时,我们应该以鼓励的行为方式和语言,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扬民主精神,在阅读评价中培养学生自信、灵活、创新的精神。
3.学生自我评价。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的自我评价能 够进一步消除被评者本身的对立情绪和互相的疑虑,同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还能引导学生以用一种评价的眼光对自己进行分析,进一步认识自己,同时在一种反省的状态中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因此,自我评价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特别是在以发现学生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标的形成性评价中,自我评价显得更加重要。
4.学生评价教师。这种评价是一种“违反”传统的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学生也可以评价教师。这种评价虽然不容易实现,但是必须由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同时把自己对学生的鼓励、微笑和信任带进课堂中去,使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打破对教师评价的“包围”和“束缚”中才能实现。
在语文课程中,课堂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共同组成了阅读教学的整体。如果说课堂阅读教学主要是指导学生“精读”的话,课外阅读则是“博览”。
我们在设计评价活动的内容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一些趣味性较强的课外兴趣活动内容。如:开设小组故事会、举办一些朗读、诵读比赛、办一个好的手抄报和黑板报、同学之间互相介绍一本好书、小组之间进行读书笔记的评比,通过这些课外兴趣活动,进一步来促使和评价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兴趣以及阅读的习惯和情感态度的形成。另外课外阅读评价活动形式要因地制宜,要灵活地把握时机。
新课程评价改革要求评价多元化性、主体性、开放性。而新课程评价方法应将努力做到质性的评价方法和量化的评价方法进一步相结合,同时要将开放式的质性评价方法重视和采用,且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贯穿于之中,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将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进行描述,也才能将复杂的教育现象进行评定。因此,在评价的方法上,形成性评价并不以量化为标志,它更多的是一种过程性评价。从某一角度讲,它又是一种质性评价:阅读的行为记录和表现反馈要积极并重视起来,使评价始终处于一种开放的良性循环轨道之中。
综上所述,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对于学生驾驭语言、分析问题以及写作能力的提升发挥着作用。因此小语文教师要遵循“因材施教”“以生为本”的原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走进书籍的海洋,使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充分认识到阅读的价值,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