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国昌
(云南省广南县莲城镇北宁中心校坝汪小学,云南 文山 663399)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
良好的氛围能够激发人们创新的欲望,从而使创新的热情源源迸发。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实现教育教学目的。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同学问相互尊重、相互激励,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帮助学生培养乐于提出新问题,养成质疑的习惯,对学生的创新成果给予适当奖励,即使是尚未成熟的创造性设想,也要积极支持,努力保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学校要在教室、图书馆、实验室、饭厅等公共场所书写宣传创新的标语,介绍有创新精神的人物的事迹,形成激励创新的环境。创新的种子要在合适的环境中才能发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同学间相互尊重、相互激励,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帮助学生培养乐于提出新问题、善于质疑的习惯,对学生的创新成果给予适当奖励,即使是尚未成熟的创造性设想,也要积极支持,努力保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形成激励创新的环境。
俄国杰出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恰当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创新意识就会孕育产生。比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就可以创设一个故事情境:从前有一个地主,流浪儿三毛就在他家当长工。一天,地主叫三毛帮他算算西瓜地里有几个西瓜。先算第一行:2个、2个、2个,学生们很快就数出6个,帮三毛解决问题。可是现在,地主让三毛用一分钟算出整块地里的西瓜总数,这可怎么办?学生们这时的思维十分活跃,个个想办法快点算出结果。他们的创新思维也由此孕育产生,有的说第一行6个,接下来6行也都是6个,不用数了,只要列成加法计算6+6+6+6+6+6+6=42个。可是还是太慢了,到底有没有更快更好的方法呢?这时,老师引入乘法就相当顺手了。
创新的教学离不开教学的创新。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要使这条主渠道顺利畅通,必须改变旧的传统思想观念,变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为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把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摈弃传统的“三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为主的教学模式,采用科学探究式性的教学模式和创造性培养的教学模式,如尝试发现型、自学探究型、引导探索型等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进行创造性地教和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采用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的现代数学教学方法,如尝试指导法、效果回授法、引导发现法、尝试教学法、自学辅导法等。
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根据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数学课外活动中,学生从生活和社会现象中寻找数学问题,探索思考,自我设计,自我解决,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启发,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数学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有:数学竞赛、数学兴趣小组、数学专题讲座、数学知识宣传、数学问题讨论、社会问题调查等。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所谓“心理安全”是指不需要有戒备心,不会受到苛求和责备。所谓“心理自由”是旨在思考问题时,不必有过多的条条框框的束缚,能够比较自由地思维表达。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创造这样一种宽松和谐的数学环境,使学生在心情舒畅的情景下愉快地学习,从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思维和想象。为此,要做到:1.教学过程要生动活泼,具有启发性,使学生较自由地思维和表达,在“心理安全”的条件下进行创造思维和想象;2.发扬教学民主,促进个性发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标新立异,在“心理自由”的条件下培养求异思维、聚合思维、逆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营造学生创新的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只有师生关系和谐,才能使他们的心理距离接近,心情舒畅,才有可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获得最大限度地表现和发展。
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对中学生而言,数学能力就是学习数学(再造性)能力,即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迅速而成功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它主要表现为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三大方面。前苏联心理学家克鲁切茨基认为,学习数学的能力是创造性数学能力的一种表现“对数学的彻底的、独立的和创造性的学习,是发展创造性数学活动能力的先决条件——是对那些包含新的和社会意义内容的问题,独立地列出公式并加以解答的先决条件。”在这里,克鲁切茨基通过数学活动中解决具有社会意义的实际问题,把学习数学的能力与“创造性”的数学能力(指在数学科学活动中的能力,它能产生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或新成就)联系起来,展示了两种能力的可转化关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并向“创造性”数学能力转化,就必须注重数学活动的教学,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学习数学的能力,并力争参与社会实践,解决具有社会意义内容的实际问题,促使其创新能力的形成。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需要教师优化课堂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各方面一点一滴做起。数学教师应该努力在教学中拓宽思路,总结经验,深入挖掘学生的潜在创造能力,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富有创新精神、具备创新能力、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